APP下载

再谈“南张北溥”

2016-10-26

中华书画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张北石涛张大千

□ 倪 葭

再谈“南张北溥”

□ 倪 葭

张大千、于非闇 花卉 111×42.5cm 纸本设色首都博物馆藏

缘起

现今很多文章将张大千与齐白石并称为“南张北齐”,且这一称呼愈叫愈响,并言之凿凿。“南张北齐”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偶读邓云乡《谈南张北溥》一文,原来此种张冠李戴的误会早已有之。“实际‘南张北齐’的说法是从来没有的。大千居士原籍四川内江,白石老人原籍湖南湘潭,从籍贯上说,都是南方,虽然白石老人后来一直住在北京,但仍然是南方人,不能称‘北’。而当年最流行的说法是‘南张北溥’,即南方张大千,北方溥心畬。”①叶浅予也曾撰文《关于张大千》,谈到“‘南张北溥’之说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山水画的两大杰出画家。南张是张大千,北溥是溥心畬”②。

天子脚下,五方杂陈,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的首都,即便是民国政府迁都之后,仍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着全国眷恋文化艺术的学人和艺术家。北京人口流动十分频繁,没有现在所谓“北京人”的概念,很多在北京居住了几代的外省人,他们的后裔仍称自己的籍贯是外省,而不会说自己是北京人。“当时管北京人叫‘本京人’,另外还有叫‘旗人’。”③很多当时外省画家来京发展多年后依然在画中款题“时客京华”,将北京作为客居所在,所以按照当时人的观点,齐白石不会被称为“北齐”。

张大千、溥心畬的交集与交游

关于张大千与溥心畬的初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6年张目寒(张大千族弟)在京邀请张大千、张善孖、溥心畬等人餐叙④;另一种是1928年,张大千经陈散原介绍,与溥心畬在萃锦园寒玉堂相识⑤。张大千自与溥心畬相识后常与友人谈及溥心畬的诗书画三绝,对溥心畬的画艺推崇备至,他曾说:“我山水画画不过溥心畬。中国当代有两个半画家,一个是溥心畬,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另半个是谢稚柳的哥哥,已故去的谢玉岑。”⑥而时人对张大千此说颇为认同,黄濬在赞扬溥心畬的绘画时谈到“今日江以南,恐舍大千湖帆外,无能过之矣”⑦。

“1934年至1936年,张大千曾在北平有5次画展。他在北平期间,与傅增湘、周肇祥、溥儒、溥伒、于非闇、齐白石、俞陛云、成多禄、陈半丁、徐鼐霖、陈宝琛共12人,互相轮流作东,举行聚餐雅会,每逢星期天一次。席间上下古今、琴棋书画,无所不谈。有时饭后兴至,挥笔题诗作画,午夜始散。”⑧张大千曾萌生过迁居北平的念头,于1936年在府右街罗贤胡同16号购得一四合院,并通过溥心畬租住在颐和园的听鹂馆,溥心畬那时也在颐和园居住。启功在《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一文中谈到了“南张北溥”的一次合作盛会:

张大千先生来到溥心畬先生家中作客,两位大师见面并无多少谈话,心畬先生开了一个箱子,里边都是自己的作品,请张先生选取。记得大千先生拿了一张没有布景的骆驼,心畬先生当时题写上款,还写了什么题记我不记得了。一张大书案,二位各坐一边,旁边放着许多张单幅的册页纸。只见二位各取了一张,随手画去。真有趣,二位同样好似不加思索地运笔如飞。一张纸上或画一树一石,或画一花一鸟,相互把这种半成品掷回给对方。大约不到三个多小时,就画了几十张。这中间还给我们这几个侍立在旁边的青年画了几个扇面。我得到大千先生画的一个黄山景物的扇面,当时心畬先生即在背后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保存多少年,可惜已失于一旦了。那些已完成或半完成的册页,二位分手时各分一半,随后补完或题款。这是我生平受到最大最奇的一次教导,使我茅塞顿开。

不到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两位画家就合作了几十幅作品及多个扇面,这当是“南张北溥”最盛的时期。但是世事难料,“七七事变”后,作为艺术界名人的张大千受到日伪的威逼利诱,无奈之下以赴沪办画展为名,得以脱身。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几幅张大千的画作中均有溥心畬的题字,足以证明二人对于彼此艺术的惺惺相惜之情。在此特举两例:

一、张大千《青绿山水》,纵112厘米,横61.7厘米,纸本立轴。张大千用石涛山石、树木笔法糅合青绿没骨法为之。上题:“石涛和尚金陵怀古册子中有此题曰:紫气满钟山。予小变其法,以青绿出之,似又另是一番境界。蜀人张大千画记。”钤“张爰印”白文印、“大千居士”朱文印。又有溥心畬题:“行尽崎岖路万盘,满山空翠湿衣寒。松风涧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木叶惊风丹策策,溪流过雨玉淙淙。晚来添得斜阳好,一片秋光落纸窗。心畬题大千佳迹。”钤“溥儒”朱文印。

二、张大千等合作《花卉》,纵111厘米,横42.5厘米,纸本立轴。绘栗枝、栗子、草虫。重墨干笔双钩栗枝,淡墨皴染枝干;浓淡墨湿笔铺写栗子叶,焦墨勾叶筋;干笔渴墨与浓淡墨湿笔互用,勾写栗子外壳。细笔草虫,红、绿色敷染昆虫翅、背,干笔淡墨勾写昆虫须、脚。画面的红、绿甲虫为水墨为主的画面增添了生趣和亮色。图上方张大千题写“生理全凭栗树林,居人长伴野猿吟。客行偶见霜蓬大,翻倒儿时扑拾心。华山有栗子林,以陈仲仁法与非厂合写此。大千居士时客故都。”钤“张爰”朱文印、“大千大利”白文印。此题下方有于非厂款识“乙亥(1935年)冬十月雨窗写甲虫,皆美而艳者也。非厂。”钤“照”朱文印、“于非厂”白文印、“非厂大千合作”白文印。画面另一侧有溥心畬题诗:“冷涧霜初落,空山见一枝。秋来拾橡栗,应赋杜陵诗。心畬题。”钤“溥儒之印”白文印。此图张大千绘橡栗,于非厂画甲虫。张大千自题“以陈仲仁法”绘—陈仲仁,元代江右(今江西)人,官至阳城主簿。与赵孟頫论画法,孟頫多所不及。继承黄筌的画法,以写生见长,此幅作品写实功力深厚。

张大千 青绿山水 112×61.7cm 纸本设色 首都博物馆藏

“南张北溥”之称的由来及其他

1934年9月15日,于非闇在《北晨画刊》上撰文正式提出了“南张北溥”的说法:

自有才艺的人们他的个性特别强,所以表现他这特强的个性,除去他那特有的学问艺术之外,他的面貌……乃至于他的装束,都可以表现他那特强的个性。张八爷是写状野逸的,溥二爷是图绘华贵的。论入手,二爷高于八爷;论风流,八爷未必不如二爷。‘“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张北崔”“南汤北戴”还要高一点儿。不知二爷、八爷以为如何?⑨

邓云乡对二人的评价可谓贴切:“张有似王渔洋,以风神、韵味胜;溥有似袁子才、王静安,以性灵、境界胜。”⑩溥心畬生于1896年,张大千生于1899年,二人年岁相仿(因生年而论),但是因出身阶层、社会背景、习艺经历及个性使然,二人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溥心畬四岁习字,十四岁习颜、柳大楷与篆隶,在北京戒台寺隐居期间习画,并无师承,始自临摹,并有写生,他自己曾说:

余居马鞍山始习画。余性喜文藻,于治经之外,虽学作古文,而多喜作骈丽之文。骈丽近画,故又喜画。当时家藏唐宋名画尚有数卷,日夕临摹,兼习六法十二忌及论画之书;又喜游山水,观山川晦明变化之状,以书法用笔为之,逐渐学步。时山居与世若隔,故无师承,亦无画友,习之甚力,进境极迟;渐通其道,悟其理蕴,逐觉信笔所及,无往不可。

随着学画的深入,他感到:“初学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笔多偏锋,遂学董、巨、刘松年、马、夏,用篆籀之笔。始习南宗,后习北宗,然后始画人物、鞍马、翎毛、花竹……”溥儒因家藏历代书画名迹颇丰得以深研传统,临仿对象由“四王”上溯至宋元,因此“始习南宗,后习北宗”,遍学诸家,打通南北,树立起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且山水、人物、鞍马皆精。

民国初年是北平画坛最盛的时期,那时众多画家会聚于此,人材济济,各体具备。黄濬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写道:

旧京画史,予所记者,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大雄山民,纯学耕烟,苍劲密蔚。补柳翁则师田叔,问学大小米。……民国三四年间,武进陶宝泉殊有名,至五六年间,陈师曾肆力于画,笔力高古,为一时推重。其人温雅而有特行,友朋星聚,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最数往还。而金北楼、周养安、凌植之、颜韵伯、萧谦中、罗复堪、凌宴池,次之。汤定之、汪慎生,亦偶来,其时萧厔泉与萧谦中并称二萧,拱北长于细笔,仿宋逼真,梦白写生近新罗,半丁博而精,白石草虫绝代,……师曾以癸亥病殁金陵,自后十年间,画家派别分歧,诸子亦风流云散。惟有溥心畬,自戒坛归城中,出手惊人,俨然马夏。

可见自庚子年至民国初年,当时的画坛最初延续晚清“四王吴恽”遗韵,后风格遂为多样,有仿宋院体花鸟的金城,有近新罗的王云,有近海派的陈师曾、陈半丁等等,当到诸子风流云散的30年代时,溥心畬取法北宗,俨然马夏的画风在当时的艺坛独树一帜。时人在评价溥王孙的画作时,除却艺术上的推崇,对于他的皇族身份是津津乐道的。“心畬为恭忠亲王之孙,名溥儒,鼎革之后,居戒坛十年,博学,工绘事,山水能兼南北宗之胜,松石人物,并骎骎入古。”可以说,溥心畬的成功除却深厚的艺术功力外,其高贵的出身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大千的习画始自家学,“予画幼承母训,稍长从仲兄善濬学人马故实,先姊琼枝为写生花鸟。年十七,出峡渡海,学染织于日本西京,绘事遂辍。二十岁归国,居上海,受业于衡阳曾夫子农髯,临川李夫子梅庵,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两师作书之余,间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喜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为佛像。髯师则好石涛,为山水松梅。每以画法通之书法,诏门人子弟。予乃效八大为墨荷,效石涛为山水,写当前景物,两师嗟许,谓可乱真。又以石涛、渐江皆往来于黄山者数十年,所写诸胜,并得兹山性情,因命予往游。三度裹粮,得穷松石之奇诡,烟云之幻变,延誉作展于成都、重庆。”俞剑华曾评价,自沪上兴起的石涛、八大风潮,与张善濬、张大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溥心畬 罗汉图卷 23.8×383.2cm 纸本设色 首都博物馆藏

张善孖、张大千 黄山文殊院图卷 27.3×134.6cm 纸本设色 首都博物馆藏

蜀人张善孖、张大千来上海后,极力推崇石涛、八大,搜求遗作,不遗余力。而大千天才横溢,每一命笔,超逸绝伦。于是,石涛、八大之画始为人所重视,价值日昂,学者日众,几至家家石涛、人人八大。连类而及,如石谿、瞿山、半千,均价值连城;而“四王吴恽”,几无人过问了。

1935年,琉璃厂清秘阁为张大千出版了四册《张大千画集》,由傅增湘、周肇祥、溥儒、溥伒、于非闇、齐白石、俞陛云、成多禄、陈半丁、徐鼐霖、陈宝琛(即1934—1936年时常举行聚餐雅会的11人)共同评价其画,由徐鼐霖执笔作序。序云:

大千绘画之成功,固然因他生于四川。环境中山水奇险而雄壮,日相狎接,蕴在胸襟。又富于艺术之天纵才思,兼之不断用功,始有今日成就。他的大风堂珍藏有历代名画数百件,纵览百家,不拘一体一格与派别,都下过一番苦功。尤尽得石涛、八大、石谿、渐江、大风、冬心、新罗各家之奥秘融会贯通,撷取古人精华,去其糟粕,一笔一画,无不意在笔先,神与古会。用笔纵横,浑厚苍润之气韵,融合南北宗于一炉,自成蹊径,而达到神化高峰,毫无一点拘率之迹象。

溥心畬 策杖观瀑图 132×64cm 纸本设色 吉林省博物院藏

张大千出身布衣平民,没有可以依靠的显赫家庭背景,想要成功只能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他善交游、喜应酬,而且围绕着他的众多传奇经历,包括他青年即蓄须的特立独行,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在一众画家中脱颖而出的成功捷径。张大千幼承家学,至沪后师从曾农髯、李瑞清,绘画取法石涛、八大。山水画由石涛入手,扩及石谿、渐江,进而仿王蒙、追董、巨,笔墨和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直到创造泼彩画法。花鸟有“仿华新罗、陈老莲的细笔和易元吉的黑猿;他的几笔游鱼和折枝海棠,又回到八大的写意和新罗的没骨”。人物画初学唐寅、赵子昂、李公麟,赴敦煌临摹魏、唐壁画后人物画更为写实生动。

溥心畬于1925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首展,并入溥伒所组的“松风画会”,结束西山隐居的溥心畬以皇亲贵胄的身份步入画坛之初,即在画坛引起强烈反响。张大千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沪上初入画坛,渐有声名。30年代张大千遍游海内,结交名宿,在精研传统的同时,作品开始有了自家面目。当于非闇撰文提出“南张北溥”说法时,无疑是借溥心畬之名对张大千的提携,对张大千在北平艺坛的成名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春晓

注释:

①邓云乡《谈南张北溥》,《北京旧闻丛书—古都艺海撷英》,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382页。

②叶浅予《关于张大千》,《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张大千》,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③邓云乡《代序》,《邓云乡集—宣南秉烛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④“1926年春,张目寒在京具柬邀请张大千、张善孖、溥心畬等人餐叙。此为‘南张北溥’会面之始。”详见王彬《中国名画家全集—溥心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⑤一生《话说南张北溥》,《金属世界》2002年第2期,第24页。

⑥尹跃奇《溥心畬张大千京华相见成知音》,《世纪》1996年1月,第59页。

⑦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1页。

⑨薛良《张大千与于非闇的交游》,《荣宝斋》2014年第2期,第253页。

⑩邓云乡《“旧王孙”书画》,《邓云乡集—宣南秉烛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注:本文为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京派绘画研究》 (课题编号为15WYB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大千 松下读书图 纸本设色 吉林省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张北石涛张大千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路边
嗨,我在这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吃货”张大千
保畅通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我的最牛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