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2016-10-26韩秀婷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理论课共同体

□韩秀婷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韩秀婷

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互动机制。四个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保障课堂“学习共同体”的顺利实施。

学习共同体;保障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是指在运用“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围绕学生共同愿景建立起来的,能保障“学习共同体”顺利实施的措施。

一、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运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前提,能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顺利实施。在“对分课堂”实施的第一节课就必须组建组织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建教师协助组,即教师的小助手。教师协助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主题、协助教师详细记录学生课堂活动情况、协助教师组织课堂、协助教师分配任务以及收交作业。知识面广、沟通交流以及组织能力强、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是选拔教师协助组成员的基本原则。我校2015-2016年度第二学年,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教师协助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第二,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整个学生活动实施的载体,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学习共同体”组建以学生的性别、兴趣、特长、座次、宿舍、学习基础、性格特征等为原则,每组4-6人。每个“学习共同体”选定一名小组长,可以选择毛遂自荐,也可由成员推荐。小组长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也要协调、组织好成员。第三,组建评价委员会。评价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点评小组作品,具体详细地指出学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措施;给出小组成绩;每周给全体学生汇报成绩一次,并负责学生成绩的归档整理。

在组建组织机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组织机制建立后,给学生讲清楚他们的职责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把学生实际表现情况,计入到期末的过程性考核之中。第二,给这些组织机构不定期召开小型会议,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到及时改正。

二、激励机制

2015年我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了7000份问卷,发现大量学生存在“三缺”现象,即缺信仰、缺自信、缺动力,而且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5.45%、38.55%和41.6%。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呢?激励机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优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关注激励。每个学生都希望被教师关注,教学实践也证明,被关注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在100人及以上,所以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是一个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在课前,教师提前到达教室,跟早来的一些学生进行交流;在课间,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与活跃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在课外,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

在关注学生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有效性与学生进行交流。第二,交流时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爱好、兴趣,并记住学生的名字。第三,切忌“只见树本,不见森林”,即只顾与个别学生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

(二)奖励激励。奖励机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采取的是“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二者各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终结性考核主要是笔试。奖励机制就是在学期末,在个人、团体得分的基础上,再分别奖励“个体”和“团体”的前三名,记录到过程性考核中。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三)榜样激励。班级内总有一些同学积极向上、表现优秀,教师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运用典型,通过班级内、课堂内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比如,有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业完成得非常优秀、非常具有创新性,教师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其作品,适当地表扬和引领,激励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

三、控制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控制机制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实施的保障策略,主要是通过时间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等手段,促使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地遵从相关规范,从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一)时间控制。依据时间管理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理论,需要对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过程进行时间控制。课堂“学习共同体”实施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讨论、展示作品、点评、总结,其中每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一于整个学生活动的过程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科学,相得益彰。具体时间分配见表1:

表1 

(二)制度控制。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制度支撑。提到制度人们往往理解为刚性的规定,相反,这里的制度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解放和激励,以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制度是自下而上的,具备民主开放、操作性强的特点。例如,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性考核”的制度规定如表2所示:

表2 

1.考勤(30分)。考勤方式有多种,比如委托班长点名、教师抽查点名、小组长点名、填写签到表等。除病假外,事假每节次扣0.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每节次扣2分。教师做好考勤记录,以月为单位汇总上交到教务处备案。

2.课堂表现(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之间合作的情况、学习听课的态度等方面。

(1)10分:上课认真,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发言。

(2)8分:上课认真,学习态度端正,较主动参与讨论、发言。

(3)6分:上课较认真,能参与讨论、发言。

(4)上课不认真,态度不端正,上网玩手机,视情况分别扣1-10分。

3.实践课考核(30分)。主要考查学生实践课作业,比如课件、观后感、读后感、参后感、调查报告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3次作业,每次作业满分是10分。

4.小组评议(10分)。由各小组组长组织,评分原则是参与讨论情况、合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组长根据评价原则,公平评价每一个成员。

(三)文化控制。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同样,人的交流欲望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谐、轻松的环境易于激发人交流的欲望,严肃、死气沉沉的气氛难以让人开口。课堂“学习共同体”要想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但又不失约束性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是开放的、轻松自如的,乐意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可学习的资源,比如自身的知识经验、智慧、能力等,在这种氛围中愿意倾诉、也愿意倾听,能实现师生间的共生共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氛围的“活”与“严”,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放”得过度课堂会出现讨论“跑题”的现象,也就是“放羊”的情况;相反,“收”得过度,学生会放不开,气氛僵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收”“放”自如。通过文化控制,让课堂在无序中体现有序,在守成中体现创新,在死气沉沉中体现生命活力。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的情景脉络并通过与“学习共同体”的交互合作逐渐地建构自我知识,这时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就具备了建构性、生成性、情境性的特征。

四、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是“学习共同体”运行的核心,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资源,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探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运行机制。这里的“互动”主要指课堂互动,即在课堂环境中,发生的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能引起交互双方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课堂互动的过程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系统①。互动机制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互动机制建立的基础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从这个视角看,就要把学生看作是有经验的、独立的个体。

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其中最低目标主要指每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最高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低目标是基础,最高目标是导向,最低目标的逐一实现是为最高目标做准备的。第二,有效沟通策略。沟通是互动机制的关键,学生应该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己见。第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情境、视频教学情境、图片教学情境、生活情境、对话情境等。通过教室内多个课堂“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合作、竞争、交流、共享等环节,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显性、隐性的知识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永久难以忘怀。互动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永久的甚至是终生的。通过互动,学生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和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彼此都获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各个运行机制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些机制在结构上是协调的,在功能上是耦合的、互补的,目的是同一的,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注释:

①吕江.课堂师生互动类型研究[J].考试周刊,2013(92).

1.时长江,杨宁.试论课堂学习共同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郑毓信,张晓贵.学习共同体与课堂中的权力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3.刘月红.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

5.朱正平.论高职院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作者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J14SW78):高职思政理论课运用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实践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YG15002)。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理论课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