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运用
2016-10-26韩文豪王颍超侯国欣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河南郑州450003
刘 磊,韩文豪,王颍超,张 博,侯国欣(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下肢缺血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运用
刘 磊,韩文豪,王颍超,张 博,侯国欣
(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 分析并总结下肢缺血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运用效果以及推广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1年内复发截肢率为3.1%,较之对照组均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缺血疾病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可得到更为理想的疗效,降低截肢率,有助于确保患者肢体完整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下肢缺血疾病;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如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等,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提高,不仅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截肢[1]。随着临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也愈趋广泛。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疾病患者64例,分析并总结下肢缺血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运用效果以及推广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缺血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8.9±2.7)岁;病程:3~24年,平均病程(14.2±8.7)年;其中糖尿病18例、下肢动脉硬化9例、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8.8±2.9)岁;病程:5~27年,平均病程(14.5±8.5)年;其中糖尿病15例、下肢动脉硬化1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控制原发疾病,对患者进行积极抗炎治疗、营养血管、营养神经治疗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进行治疗,具体应用如下:将马来酸桂哌齐特160~320 m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连续使用2~4周。
观察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局部麻醉,均采取Seldinger穿刺技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之后则可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待检查完成之后则可进行造影结果评价,确定狭窄段血管长度以及狭窄几率。对病变位置血管进行PTA(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之后再进行造影检查,若血管狭窄消除80.0%以上则可证明疗效良好。若仅开通50.0%左右且病变血管位置在腘动脉或以下位置则要采用DEEP球囊进行PTA治疗,若在腘动脉以上则可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要使用抗凝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并需要定期来院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以便依据检查结果及时为患者调整各类药物的用药量。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截肢率。
1.3疗效判定标准[2]
疗效良好:治疗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良好,各类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好转,ABI升高;无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或需要截肢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1年内复发截肢率为3.1%,较之对照组均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及1年内复发截肢率对比 [n(%)]
3 讨 论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多见中老年人群,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足部溃疡、坏疽等等,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可能引发截肢的不良后果,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比重的增加导致该病症的临床发病率也有明显提高。故积极寻找临床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方法,降低患者截肢率十分重要。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或会累及多条动脉,传统手术治疗多以双侧股动脉系列旁路术或经腹主动脉、髂动脉至一侧旁路术为主,该种手术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较大伤害,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极高,加之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危险性过大,故临床应用并不广泛[3-4]。而保守治疗多以药物控制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其再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得以广泛影响,现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可重复性性好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低等优点,而且其也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截肢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截肢率较之对照组也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而且也有助于降低患者治疗后发生再狭窄而致截肢的风险性,这对避免患者肢体残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积极意义。
[1] 王建波,赵俊功,朱悦琦,等.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4): 231-232.
[2] 肖 亮,申 景,黄德生,等.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3(4):218-219.
[3] 李万达.下肢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4):446-447.
[4] 张海潇,顾俊鹏,迪力木拉提·巴吾冬,等.下肢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1(2):111-112.
本文编辑:孙春宇
R658.3
B
ISSN.2095-6681.2016.0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