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016-10-26于锋真
于锋真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东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于锋真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东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丘脑是调节消化道功能的较高级中枢,其不同部位对消化道运动功能有不同的作用。摄食中枢存在于下丘脑外侧区.饱中枢存在于腹内侧核。
消化道;神经;支配;作用
刺激下丘脑前部和外侧区可促使胃运动,刺激下丘脑后部和腹内侧区抑制胃运动。下丘脑的功能又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如海马、杏仁核用区、前额皮质等对下丘脑活动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延髓是调节消化道运动的另一重要部位.对消化道大部分区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实验证实,只要延髓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的消化道运动就基本上维持正常。
一、消化道的外来神经支配
消化道的外来神经包括调节消化道功能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和起感觉作用的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来说,两者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是相互桔抗的.交感神经对消化道有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起兴奋作用。消化道的外来传人神经走行在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中,将消化通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相应的消化道反射。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稿经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腰段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在省柱两侧形成交感十,与交感神经节中的节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主要经内脏大、小神经及腹下神经分布到胃肠道各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肾上腺家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支配肝、脾、肾、胰等器官和胃肠道平滑肌、腺体、血管以及内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时,可直接或通过内在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但对胆总管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和盆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胃、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和横结肠,节前纤维与消化道管壁内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节后纤维支配腺纫脑、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盆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在盆腔神经节中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横结肠右1/3以下至肛门括约肌。
胃肠的神经支配
2.传入神经
在支配消化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还有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交感神经中的传人纤维的细胞体位于脊髓背根神经节,称为脊髓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中的传入纤维称为迷走传人纤维和盆神经传人纤维、其细胞体分别位于结状神经节和锨脊髓的背根神经节。这些传人神经的末梢对消化道的物理(如管腔内压力、肠壁蠕动等)或化学性状〔如酸碱度、炎性介质、毒素等)变化敏感.因而其作用是监视消化道内环境的变化,将这一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自主神经反射。按传入神经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可区分为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按传入神经末稍在消化道管壁分布部位,又可区分为黏膜感受器、肌层感受器和肠系膜感受器等。一殷认为,迷走传人神经或盆神经传人纤维对生理性刺激如肠蠕动及其引起的肠腔内压力变化敏感.其作用是引起生理性感觉如饭后饱胀感和生理性反射如诽便反射等;而脊髓传入神经对伤害性刺激如肠道痉挛性收缩敏感,其作用与内脏痛觉有关。但也有人认为.副交感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也与内脏痛有关。
二、内在神经丛
内在神经系统又称为肠神经系统,分布于从食管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管壁内,是由约上亿的神经元(几乎等于脊髓内的神经元总数)及其纤维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可将肠道神经元分为3类:①运动性神经元,支配胃肠平滑肌、腺体和血管。②感觉性神经元,感受胃肠道内化学、机械和温度等刺激;③联络性神经元,把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局部反射系统。
肠神经系统主要由两类神经丛组成:①肌间神经丛,或称欧氏丛,由许多相互连接成直链的神经元组成,两条平行的神经元链通过外侧纤维互相连接及深层的教膜下神经丛联系。由于肌间神经丛存在于肠道的纵行与环行平滑肌之间。并呈直线状排列,故主要与调节肠运动有关.包括增加肠壁的张力性收缩和兴奋波的传导速度,引起较多的快速蠕动波;增加节律性收缩的强度和频率。肌间神经丛兴奋性神经元能释放乙酰胆碱和P物质,抑制性神经元能释放血管活性肠多肽和—氧化氮。故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②黏膜下神经丛。又称麦氏丛,位于消化道教膜下,其中的运动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
肠神经系统不仅仅是调节消化道功能的神经通路的中继站,而是一个具有独立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吸收及血液循环等功能的系统。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在去除中枢神经控制的情况下,肠壁内有完整的反射机制,仍能通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对消化道实现一定程度的局部整合功能。
[1]陈磊.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道微循环、脑肠相关神经肽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张茹.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交互作用模型结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水平变化及蛋白指纹图谱初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3]张春燕.肠易激综合征与结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
[4]于丰彦.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5]彭丽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溃疡性结肠炎大肠黏膜全基因组及MicroRNA表达谱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