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要善待儿童的“爱智慧”

2016-10-25刘姝瑶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马修斯蒂姆成人

作者简介:刘姝瑶(1991.10-),女,瑶族,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02-01

“我是谁?”

“我是什么?”

“怎样才知道我现在醒着,而不是在梦里?”

“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妈妈生的,那么妈妈又是谁生的?……那么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谁生的?”

如果我再告诉你,这些问题的提问者都是来自还在上幼儿园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你是不是会感到诧异。儿童天生拥有这种能力,它有着意想不到的魅力与吸引力,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的想法,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在《全新现代汉语词典》中讲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追求”和“智慧”。但从哲学的根本出发去理解,它并不是指智慧本身,而是表达追求智慧,也可以说是“爱智”。“哲学”本义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哲学是一种追求,对它的思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哲学是无法自我满足的,它永远不会停止追求,持续的追求与探索才是它最自然形象。其次,哲学是跟随智慧的脚步,而非局限于知识,智慧是比知识更深刻更精致的东西。总而言之我们也可以将哲学等同于“爱智慧”,是自身一种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也表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儿童也不例外。

当婴儿呱呱坠地,开始用稚嫩新奇的眼光打量这充满着挑战和神秘意味的世界时,他们便开始了自己的哲学的探索之路。而当儿童心智逐渐发育直至成熟,就会对自己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看似平常的事情感到困惑,由此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当天真烂漫的童心邂逅这妙不可言的大千世界,这本身就是见证历史性的一刻,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值得我们久久回味深思。儿童清新活泼,对这个世界充满求知欲望,时常在不经意间会提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有的看似简单,却一语中的;有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可细细品来却又发人深省。马修斯在自己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写曾提到一位6岁儿童蒂姆的困惑:“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蒂姆的困惑的问题已经不在于“我怎么知道自己现在不在做梦?”而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处于一个清醒的状态而不是一场终身长梦。这样的提问会让我们大多人会现在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产生怀疑,就如英国哲学家伯罗特·罗素告诉我们的“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但至少有让我们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增添对这个偌大的宇宙的兴趣,甚至能让我们窥探到一日生活下看似最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所蕴藏的新奇与值得深思之处。”这样看来,我们6岁的蒂姆的确做到了。

二、社会发展的脚步,儿童哲学何去何从

儿童的“爱智慧”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也提醒着我们要善待他们不平凡的哲学。可是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的脚步,让我们的儿童少了提问、困惑的时间,也让儿童的哲学渐行渐远。

20世纪以来,我们的自然科学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越发显示它在物质财富中的“魔力”。相反的,曾经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文知识及哲学,则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中,看着外国卡通、吃着肯德基、穿着名牌、念着ABC、玩着iPad,这就是我们当代儿童的剪影。这样的描述完全也可以套用在一个成人身上,毫无违和感。在当今以电子传媒为首的天下,电脑、点读机、iPad早已成为儿童获取信息的首选。正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表述的,电子媒体的出现把印刷媒介煞费苦心经营起来的理性社会连同“童年”的概念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正是由于现代媒体所给予的信息越来越浅薄化、碎片化,这些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着、占据着儿童生活,大量的、直接的刺激了儿童感官,从而削弱了儿童对言语传达的童话或传说的神奇幻想与美好憧憬的感受,也降低了早期阅读影响儿童进行自主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当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兴趣上越来越像契合,那他就无意间溜到了成人的世界,那便再也无法回到孩童时的纯真浪漫,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提问,那他们特有的哲学也会随着“童年的消逝”一同慢慢消逝。此时的我们如果还不挺身而出,大声的对那些已经开始跳着高难动作街舞的儿童,穿金戴银、涂脂抹粉的儿童、唱着情意绵绵、你侬我侬爱情歌曲的儿童说“不!”的话,我想,我们丢失的就不仅仅是儿童的“爱智慧”,或许,我们会把“儿童”也给弄丢了。

三、让家长对儿童的“爱智慧”进行正确引导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特别是学前期间尤其爱提问,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而且所提的相当一部分问题是自己没办法给出答案的,原因不是对孩子提问的东西不了解,而是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回答的知识。其实这样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哲学问题。然而很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家长在儿童提出相应的问题而自己无法解答时,都会搪塞过去,或者会拿出手机游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更有甚者会用大人的威严震慑儿童:“小孩子家家的,问那么多干什么,一边玩去!”长此以往,儿童的哲学天性往往由此被埋没掉,马修斯曾深有感触且颇为担忧地指出:“成人常常阻止儿童提出哲理性的问题,起先是以自以为是的态度对待他们,次则就会慢慢引导他们充满好奇的头脑转向更加实用的探索。大部分成年人本身对哲学问题毫无兴趣,他们可能对某些问题感到是威胁”,因为“有些孩童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会做适当的回答,甚至这些问题也不是标准字典或百科全书所能答复的”。

其实在对儿童的哲学正确的引导不需要做什么太大的工作,成人只要在对儿童自发表现出来的兴趣予以关注、鼓励和引导就是最正确的方式。其实对于孩子们所提及到的哲学性质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仅仅只有两件事,第一是认真倾听他们的问题,第二是平等地和他们讨论题目所问的问题。如果用相反的态度对待他们,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想把孩子打发掉,那么很可能许多孩子的哲学悟性在萌芽阶段就被家长采取的不在乎、不重视的态度扼杀在摇篮里。

儿童的哲学有着自己璀璨的光芒,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自由的绽放,意识到兒童哲学的独特,马修斯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到的:“我希望这将有助于引起新的重视,如果不是为了发掘,至少为了幼童的思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猜你喜欢

马修斯蒂姆成人
马修斯:足球魔术师
成人不自在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外星人蒂姆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