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稻田
2016-10-25詹丽
詹丽
父亲一生只做好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当了一个好教师。父亲从教40年,桃李满天下。第二件事是当了一个好父亲。他把5个儿女都培养成大学生,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父亲有一次和我开玩笑说:“有一天你成大作家了,我的儿女都成功了,记者来采访我是怎么培养你们的,我该怎么说呢?”我说:“你就说你在稻田里把我们培养成材。”
20世纪80年代初,40岁的父亲开始学种田。他经常蹲在田边地头和老农聊天,虚心地学习种田。慢慢地,父亲学会了犁田、耙地、育秧、施肥、捆稻捆子、垛谷垛子……秋天,父亲蹲在田边,望着沉甸甸的稻穗,说:“我不比任何一个老农差。”
每年割稻子时最忙。头天夜晚,父亲磨好家里所有的镰刀。鸡刚叫,父亲就把我们全叫起来去割稻子。朦胧的月光照着沉睡的田野和村庄,带露的田埂上默默地走着我们一行七人。天亮了,我们生产队的所有人都惊异,父亲带着萝卜头兵们已经割完了一大块稻田。
还有一次,已是中午12点了,几乎所有干活的人都回家了,我们一家人还在捆稻子。我抱着稻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水田里蹚,稻草扎手扎脸,稻茬把我的腿划了一道道的血口子。毒辣的太阳照在头顶上,我饿得几乎要晕倒。再看我的两个妹妹,也是在泥水里一步一步地艰难地挣扎,那时我们还都是中学生。我最小的弟弟在田埂上扶着我们抱去的稻子,等父亲来捆。再看我那瘦弱的父亲,正在用尽所有的力气捆稻子。天黑了,下起了小雨,我们家的稻捆子还有许多没有担完。父亲的脚崴了,但他还在一趟一趟地担,一瘸一拐地跑在又窄又泥泞的田埂上,上一个大坡,然后到稻场,再登上梯子把稻捆子担到谷垛子上去。我和母亲也陪着父亲一起担。我不知道那时候哪儿来那么大的力气,虽说我们家的稻捆子小,可也有50斤吧,我竟然能登着梯子担到几米高的谷垛子上去。我使出最大的力气,想尽量多挑一担,想让我的父亲少挑一担。父亲撩起湿透的衣裳擦脸上的汗,笑着鼓励我说:我们的力气小,所以我们要比别人跑的趟数多。
小弟上高三那一年,向老师请假回家割稻子,老师不批准,他就偷跑回家。那时候18岁的小弟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他帮父母把家里10多亩稻子割完担完,再去上学。那年高考,小弟考出了好成绩。父亲说:从稻田里走出去的孩子知道苦,就会好好学习。
1983—1995年是父亲最艰难最欣慰的12年,我们家5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那时候,农转非是非常困难的。其他老师和乡干部通过各种门路解决子女的商品粮和工作问题,我的父亲则一门心思鼓励我们读书。他评上中学高级教师,又在山区工作几十年,根据相关政策,他够条件给全家转成商品粮,但他坚持不转。因为转商品粮每个人要交250元钱,我们没有。每次我们家有人考上大学,他到乡派出所去给我们转户口,那是他最得意的时候。
可父亲的困惑和悲哀也接着来了。我们可以凭本事考上大学,但我们却分不到好单位。父亲不爱求人,更没钱送礼。他的一个同学是我们市的副市长,还有一个是我们县的县委书记。父亲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和他的老同学很少联系,等有事了再去求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有次为妹妹的分配问题他走到县委书记的家门口,转了半天又走回来了。为此母亲曾多次埋怨他,他怒吼:“人要靠自己,我一辈子最恨求人。”
我们继承了父亲身上的血性,诚实正直、忠厚善良,不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我们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出一片天地。
父亲的稻田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摇篮,父亲在他的稻田里教会了我们吃苦、勤奋、努力、坚韧、奉献,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劳动、再劳动。我们的土地最多情、最深厚、最宽广、最无私,你洒下了汗水,你就不会两手空空。无论人生的路有多么坎坷与艰难,当我们回头望的时候,父亲就像一个永远守候的稻草人,默默地站在他的稻田里为我们招手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