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悟
2016-10-25龙大宝
龙大宝
女儿回家跟我说:“爸爸,语文老师让写一篇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你教教我怎么写。”
我说:“‘开卷有益就是‘读书有益,就是要写写你读过的书,对读书的认识,以及读书以后的感想和收获。”
女儿说:“对读书应该有什么认识和体会呢?”
我说:“比如,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书是人进步的阶梯,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写……”
“停,停!”女儿打断我,说:“这些都是名人名言,别人说的,我都知道了。爸爸,你能不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讲读书的感悟?”
“哦……,那我得好好想想。”我说。
女儿的问题让我觉得有些意外和尴尬,我猛然间意识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将自己的读书生涯总结一下,思考过这么多年究竟读了多少书,受了什么益。所以也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感同身受地讲清楚“开卷有益”这个话题。好在女儿没有继续追问,而是给了我认真思考的时间。
年近不惑之龄,生命的表盘已经转过了接近一半。从幼儿班到硕士毕业加起来上了二十多年学,看过的书不知道有多少本,家里存的书也摆了满满当当好几箱子,怎么也应该对读书这件事产生些许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但我一时却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日常看的书基本都是关于设计制造的专业书籍,家里保存的书大多也是大学时的专业教材,而那些经典文学名著和关于人文社会的书读过的总共也没有几本,保存着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说起读书的事,我自觉惭愧。回顾自己将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程,总的说来是读书太少,尤其是那些增长见识、认识社会、抚慰心灵的好书。
一
从小我还是挺喜欢读书的。但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想读的书很难找得到。那时的孩子也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一两岁就抱着“撕不烂”的看图识物书玩,三四岁就会买好多童话故事书,夜里总是要听着白雪公主或者狼外婆的故事才能入睡。四十年以前的农村家庭,“刨闹”着吃饱饭是第一要紧的事,很少有钱去买书,尤其是各种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这些书被认为是考试用不上的“闲书”,看这些书的人也都会被归为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人。所以那时的农村孩子小学初中能读到的书基本上就是学校发的课本、教材。
那时候我最喜欢上语文和历史课,上课的时候总是坐得板板正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留的作业都会认真完成,让抄写就抄写,让背诵就背诵,从来不偷懒。没事的时候就看语文和历史课本,遇到自己喜欢的课文会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有些时候老师还没讲的课文我已经提前看了好几遍,有的差不多都能背会了。所以即使包了书皮,融腊封了书角,那些课本也总是皱皱巴巴,书的右侧和下面手指翻页的地方总是黑乎乎的,因为老拿出来装进去地翻着看,手指翻书总会把书弄脏。除了语文课本,学校每学期还发一本语文课外读物,我很喜欢看里面的文章。对于课外读物,大多数同学到中学毕业基本也不会翻开看上几页,有的家长甚至觉得那种书考试也用不上,就直接撕了生火。想起来也要感谢我没念过书的父母对我们学习的重视和支持,父亲每天会早早地出去扫树叶、捡树枝,即使再缺引火柴也不会撕我们的课本和作业本生火。
那时父母对于我玩的项目是“分级别”管制的。比如混上一帮人出去游野泳、打麻雀、掏鸟等等,这些会被归为是“有危险”和“祸害鸟”的活动,是禁止参与的。所以很多时候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的时候,我就一个人乖乖呆在家里。没有电视,没有其它娱乐项目,我就安静地看书——语文书、历史书、课外阅读,还有四处跟人借到的各种各样的书,包括有很多小人书。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时候不知从哪里借了一本叫《故事里的数学》的书,里面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许多数学原理,比如“田忌赛马”这个成语故事我最早就是在那本书里知道的;还比如,学校里一直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那本书里说有位俄罗斯的数学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不一定等于180度,那个时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少年时期,虽然少了一些狂野的童趣,但多了许多静心的阅读。印象中我并没有对父母不让我出去玩耍有多少抱怨,因为那时在家里读书也是充实的,快乐的。这些快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底,多年以后,可能一件小事的触发,就会让我想起那段读书时光。
二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只要老师、家长吩咐的事都会认认真真去做好,所以小学初中学习一直不错,后来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虽然我喜欢学文科,语文和历史课都学得不错,但最终还是遵照父母和长辈们的意愿,分科时学了理科,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数理化”的题海战术中去。
那时为了应付语文考试的文学常识题,买了一本叫《世界文学名著简读》的书,就是把经常出现在考卷上的世界名著做个简要介绍,比如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发生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大概有什么情节,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小说会浓缩到几千字介绍一下。到考试的时候如果让连线,那就要把“莫泊桑”和“法国”连在一起,把“于连”和“红与黑”连在一起;如果让判断对错,就要在“安娜卡列尼娜爱上了罗密欧”后面果断划上叉叉。记得当时还买了一本《成语词典》抱着背了两个学期,一本三指厚的《成语词典》前前后后翻了四五遍,里面的成语基本上都看熟了,再见到都会有印象,一般考试也不会答错。虽然高考的时候可能总共只有两三道类似的文学常识题,总共也就5、6分,但在那个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时代,高一分可能就会压倒一片人,低一分可能就会被挡在理想的门外。所以为了万无一失拿到这5、6分,也真是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汗水。
高中时的记忆是灰色的,没有多少光彩。以我不怎么聪明的脑袋瓜子去应付各种数学公式和几何定理,还有牛顿定律、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式等等,几乎没什么读书怡情的时间和精力。
三
好在上天还是比较公平,天资不聪明的人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高考后我勉强上了一所工科大学,也算是没有枉费长辈们的期待和自己的付出。
大学里的图书馆借书很方便,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弥补了一下以前读不上书、没时间读书的遗憾;但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小时候在家里一个人安心读书的心境,看书总是囫囵吞枣,走马观灯。
最先是看“四大名著”。《红楼梦》总觉得写得太细致,一看到那些对于楼台亭阁、穿着服饰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就直接跳过去了,最终只是大概看了一下情节,根本静不下心来细细品读;《西游记》已经看过电视了,情节基本都知道,看了两天便再没耐心看,把书退还了。后来总算是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仔细看完。《水浒传》看的是古本七十二回的,最终梁山英雄们没有被招安,至结尾仍然进行着“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义举,与电视剧演的招安受降情节对比起来觉得很过瘾;《三国演义》有历史背景,写的也比较简洁,每个人物个性鲜明,我喜欢看。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杨修之死。生不逢时的杨修遇到了心胸狭窄、生性多疑的曹操,他恃才傲物,不拘小节,最终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后来还看过一个京剧版的,好像叫《曹操与杨修》,演得也很好,使得这些情节印象更加深刻。
想起来有些可笑,说起来又不好意思开口。大学时翻得最多的书竟然是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早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也没有特意去找着看。有一天宿舍老三在地摊上买了一本,放在床头睡前看一会儿。没想到这本书成了我们宿舍的晚间传阅书籍,大家谁有时间就会翻上几页,一直到毕业,那本书被翻得皱皱卷卷,有几页都脱胶掉了出来。有时候晚上熄灯后睡不着觉还会交流讨论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到后来老三对书里内容情节如数家珍,提到哪里都一清二楚,毫无争议地成为班内小有名气的“白学家”。虽然有时候不好意思明说,但书里小娥与黑娃和白孝文交往的情节还是最受大家关注。处在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我们,对于两性之间的事情还是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毕业后便开始工作,然后谈恋爱,结婚生子,后来又考研深造,过得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再拿起一本专业外的书籍仔细看看。
四
说起读书,便不得不说说写作。高考以前所有的阅读几乎就是为了写篇好作文,语文考试拿个高分。鉴于我的阅读量有限,所以写作文也经常是靠着死记硬背、东拼西凑,按照老师教的固定模式规规矩矩地往进套。好在这样的作文基本上也能凑合个及格,不会拉分。但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还不是很好,很羡慕作文课上老师读的其他同学写的范文。
前几年我们姐弟三个去看小学语文老师,他说起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一件旧事引得我们几乎要笑出眼泪。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我有一个姐姐和哥哥。我们姐弟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会把用过的书和本子都保存着,包括作文本。四年级的时候,我姐姐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同学小花》,内容大概是这样:我和小花是同学,关系很好,但后来我觉得小花太小气,一毛五分的零花钱从来都舍不得花,后来知道人家小花把钱存起来买了书看,并劝导我不要浪费钱,要多读书、多学知识,长大以后成才。这篇作文语文老师给打了95分,还写了很长的评语表扬。后来我哥作文又写《我的同学××》,他把姐姐写过的那篇作文里的“小花”改成“小明”交了上去,老师给了85分,评语就写了一个字:“好”。后来我把这篇作文名字也没改直接抄了一遍又交给了老师,老师没有给打分,评语说:你姐姐和你哥哥都写过了,我都看三遍了,你能不能换个故事说?我们几个都能赶上同一个语文老师教,而且他还记性那么好,也真是有缘、有趣。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是一个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首诗。我看着眼熟,然后想起,那是我写的。虽然我读书没有多少,作文写得也一般,但我喜欢写作,有时间也会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高二的时候还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我记得取名叫“方圆”文学社。几个人凑钱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然后召开了几次作品会,把各自的作品写在笔记本上交流讨论,还把几篇大家认为是写得好的文章寄给了报社,结果都是石沉大海。文学社最好的成绩是其中一篇文章在学校的校园广播播出了,那时我们聚在操场上听着,心情澎湃,很是激动。后来学业越来越忙,也再没有人去写东西,直到多年以后我们都快忘了有这么一回事,原来那本笔记本还被一位同学一直珍藏着。那天她把我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拍了照发在朋友圈,众人都唏嘘感慨,仿佛又回到了“激扬文字”的年少时代。
五
自参加工作以来,转眼间已经十五年。年轻的时候走得太快,太匆忙,很少回过头看看自己以前走过的路。年龄越大越是怀旧,越是会经常总结反省自己。回过头再看看,才发现以前自己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去做,许多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其中就包括读书。虽然工作以后不再像学校那般有那么多固定的学习时间,人生各个阶段都在忙不同的事情,但其实也曾经有很多时间在空虚落寞中蹉跎,在电脑游戏里沉迷,在酒桌牌场前挥霍。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读上一本好书,哪怕是认真写上一篇日记,记录下自己在人生各个关口的心路历程。
不以充实心灵的方式去驱赶空虚,只能使自己变得更空虚。有时候那空虚会蔓延,挤走周围的空气,让你感觉窒息。
六
一周的思考让我想明白了自己在读书上的得与失。
我对女儿说,爸爸的感悟是:书不但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还是一个人成长的伴侣;书是一个人一生的良师益友,会带给我们无法替代的快乐和充实。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让我们的心灵无比自由、丰富和强大。
孩子,爸爸以前对读书不重视,读书太少,现在很后悔;以后,我要多多读书,让我们一起去快乐地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