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对外语教学及教师发展的启示
——基于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

2016-10-25郝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效果

郝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有效教学对外语教学及教师发展的启示
——基于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

郝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有效教学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包括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教学比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有效教学 教师发展 教学比赛

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以下简称“外教社杯”)江苏赛区比赛于2016年3月底在江苏各高校展开。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在两个月的精心准备和紧张角逐后,笔者代表学校参加了5月底在扬州大学举办的决赛,并获得本科综合课组特等奖。在比赛中笔者收获的除了奖状和荣誉,更多的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及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深刻认识。参赛的过程是笔者与大赛评审标准、与评委专家、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话的过程,让自己能够走出封闭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理念的强化、转变与提升。本文以决赛阶段的准备工作和参赛过程为基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比赛对常态课堂的启示,寻求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途径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一、有效教学研究回顾

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1]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师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50年代末)

早期西方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对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特征的理解和描绘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探讨有效教学所需的教师人格品质、教学素养,其中人格品质包括教师性格、外表、人格魅力等。但这近三十年的研究基本将教师与教学行为割裂开,忽略了教师的课堂行为。

(二)教学行为 (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末)

有效教学研究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出现了课堂行为转向,提出了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特点。这一阶段的有效教学研究几乎都以“场境—过程—结果”这一范式作为基本框架。[1]通过场景观察,评判教学过程是否带来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业的进步,这一阶段的线性研究过程忽视了过程与效果之前的辩证因果关系,没有充分调查学生认知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综合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效教学研究又有了新的内容,进入综合研究阶段。学者们认为有效教学的概念是复杂多面的,对它的考察也应该是综合全方位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从以往对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的研究,扩展到对教师、教学、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西方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走出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多维度、多视角来探索有效教学。[2]

二、有效教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教社杯”决赛阶段分为授课、说课、问答等几个环节,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技巧与方法、师生互动、教师语言应用能力、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察。笔者在收到决赛通知到正式比赛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认真研读了历届全国决赛评审标准、评委点评及相关文献,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和说课流程,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提升对大学外语课堂的理论认识,不断操练授课技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学目标意识

在授课比赛的评审标准中特别突显了两点:(1)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在比赛环节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强调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掌控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锤炼授课内容时,笔者不停地追问自己:“在这二十分钟的演示课里我要完成几个教学目标?分别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这堂课里学到什么?”这些目标应该涉及语言、主题、写作风格、写作技巧、思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实际上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整体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目标是否最终实现或实现的程度如何,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和观察点。[3]在准备一节新课前,教师始终应当把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为根本前提。

因此,笔者确定课件内容时,先对教学效果做出预测和设定,最终在授课展示中明确提出了三点教学目标,而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前后呼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一节课的目标应该与一个学期的目标相关联,即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关联,为长期目标服务;一节课的教学是长期目标的实现手段和方式。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参照课程标准还应该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可能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增加任务教学及互动教学

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4]这种学习经验体现为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弗兰德斯(Flanders)认为,有效教学可以分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5]直接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的行为,其中绝大部分由教师主导;间接教学包括解惑的部分,即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完成教学内容的传达,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新的知识点,经过进一步的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去。倡导师生、生生多向互动模式,从教师“独白”到师生互动,做到KTTT(kill teacher’s talking time)准则,尽量把教师说的时间让渡给学生,把每个学生当作特殊的个体,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课堂构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因此,笔者在此次教学比赛中尽量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发言机会,比如,在讲授“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时,笔者找出了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讲演稿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反复修辞的使用和效果。这里笔者并没有通过教师朗诵或语音播放的方式再现原文,而是请一位学生扮演马丁·路德·金,采用由他领读,其他学生跟读的方式再现了当年演讲的激烈场面,让学生深刻感受了演讲者当年对自由的渴盼,整个课堂氛围热烈。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单一的教授更加多元化,既传授了语言知识点,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学生知识建构、内在信息加工的过程,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教学安排

然而,把时间让渡给学生并不代表课堂时间被合理利用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6]诸如上文所提到的,笔者教授反复修辞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并没有领读或播放原音(20分钟的授课不能兼顾),因此考虑到语篇中的语音问题,笔者事先对一些生僻的单词标注了音标,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领会修辞效果,同时又不会在其他细节上犯错,高效率地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可见,好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取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细节,教师还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课堂安排,协调、配置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优化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自成一体。笔者参赛的课文讲的是“遗留”这个主题,针对课文中孩子遗留给父母的回忆和爱,笔者在课堂最后将主题牵引到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思考自己毕业后想要留下的东西。就此话题学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回答里有提到留下实体物品,如书报、热水瓶等,更有学生提到留下自己努力和奋斗过的痕迹。在这种探究性的课堂组织形式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实践了语言表达。

另外,教学后的反思行为以及对一堂课的教学评估可以作为教学环节中承上启下的部分。有效教学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持续取得学习效果是评判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估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各环节中的问题,分析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求,预测随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新一轮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以上从教学的准备活动、实施过程、组织设计三方面探讨了教学活动中效果、效益、效率的取得。而所有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师质量。[7]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就大学外语教师而言,教师素质应包括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教学理念及综合素质。只有三方面同时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从大学外语的教学特点来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获取更多本体性知识,对语言教师来说就是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坚实的语言及文化功底才能将知识准确、充分地传递给学生,做好语言的指导者和评估者。

(二)学习外语教学理论及相关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例如,由于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甚至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理论,让学生在翻转课堂里学会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三)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对教学中涉及的教学目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行为等各个环节和层面做出回顾总结,教师发展的核心就是反思,教师应该敢于承认问题、改革教学创新。

(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观摩教学竞赛。同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比如网络精品课程、MOOC教学视频、微课大赛课件等,汲取其中价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最终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

(五)扩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及兴趣,分析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做到课堂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使学生的反馈甚至质疑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源泉之一。

四、结语

应该指出的是,有效教学不是一劳永逸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照自身状况,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和积累教育经验,促进有效教学。而教学比赛是展示教师风采、与同行交流的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跳板,更是提升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质量、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支点。每一位参赛教师都应该把从大赛收获的心得、教学理念带进真实的教学课堂,在常态的教学环境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每一位比赛观摩教师也应该把大赛中汲取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身教学中去,切实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1]李航.有效教学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8(1):33-39.

[2]张亚星,胡咏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回顾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109-114.

[3]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与教师发展——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审手记[J].外语界, 2012(3):34-41.

[4]陈晓瑞,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60.

[6]Perrott,E.Effective Teaching: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1986:2.

[7]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6-8.

[8]Mourshed M,Chijioke C&Barber M.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R].London:Mckinsey&Company,2010:5.

郝霞(1982-),女,山东滕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效果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