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动力批判下的《格林童话》

2016-10-25孟小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汉斯梭罗

孟小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

欲望动力批判下的《格林童话》

孟小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

在生态文学家眼里,欲望虽然给人类带来过无穷的财富,但同时也带给了人类太多灾难,《格林童话》中就有多篇童话表明过多的欲望导致的欲望膨胀扼杀了人类的灵魂和美好天性,使人类丧失了本来天真纯洁和美好的心灵。欲望动力批判同时崇尚简单生活观,呼吁人们在现有的文明社会里把人的物质需求和消费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与自然交流并保护自然。

欲望动力批判 《格林童话》简单生活观

古往今来,欲望是很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曾满怀热情赞美的对象,所以把人的欲望满足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也由来已久。但是在生态文学家眼里,欲望就像被从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一旦放出就失去了控制。它给人类带来无穷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灾难。

《格林童话》第19篇《渔夫和他的妻子》就体现了人类的这种无穷无尽的欲望。《渔夫和他的妻子》是《格林童话》中流传很广的一个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渔舍里。一天渔夫在海里钓到一条很大很大的比目鱼,渔夫很善良就把它放走了。当渔夫的妻子听到这件事情后她问渔夫有没有提出什么条件来作为代价,她逼迫渔夫去找比目鱼把他们的小棚子变成一幢小楼房。比目鱼实现了她的要求。后来渔夫妻子又让渔夫再去找比目鱼来实现更大的愿望:先是让比目鱼送他们一座宫殿,后来又想做国王,再后来是想做皇帝和教皇,所有这些愿望比目鱼都帮渔夫妻子实现了。但是渔夫的妻子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她最后居然想要当上帝,面对如此荒唐无理的要求,比目鱼终于忍无可忍,把她送回了一开始的破渔舍里。

读完这篇童话,也许每位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片刻的沉思之中:人类由于贪心而不断膨胀的欲望居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如此沉重而惨痛的后果。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就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贪得无厌的,例如当人们感到饥饿时,他们只会想到要一顿温饱,当人们感到寒冷时,他们只会想到要一件驱寒的衣服,可是一旦解决了温饱和寒冷问题,最基本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他们的贪心会继续膨胀着索取的欲望,很少有人会对现状感到满足。然而,许多人却可能因为目标过大、欲望过多、急功近利而失败,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

正如这篇童话中渔夫的妻子,她的愿望从最初的一幢小楼房、一座宫殿到后来的成为国王、皇帝、教皇,直到最后想成为上帝,她陷在愈来愈膨胀的欲望中无法自拔,最后居然想控制大自然,指挥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落下,这是一种多么狂妄又愚蠢的要求!试想如果渔夫的妻子可以满足于成为上帝这一愿望之前的任何一种现状,那么她的结果都是不错的。就这点而言,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合理界限的重要性:渔夫救了比目鱼却一无所求,可能是应该被称道的;渔夫的妻子最初对生活有所要求,或许是符合人本性的。然而,当这种索取最终因为超出了合理界限而前功尽弃时,或许又是令人感叹的。他们的悲剧性结尾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行为都不可超过合理的界限,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亦如此:人类可以有限度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过度,而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双赢。

在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中,渔夫的妻子其实就代表了人类贪婪的欲望,而比目鱼则象征着宽厚、富足、慷慨的大自然。大自然无怨无悔地为万物众生提供生存条件(比目鱼心甘情愿为渔夫和他的妻子提供小楼房和宫殿),而人类却自逞为万物之灵,不满足于大自然的供给,还要索取更多(成为国王、皇帝、教皇)。大自然可以为人类带来财富,但是到人类的欲望恶性膨胀到无止境的时候,它同样会对人类施以严厉的惩罚,因为人类那贪婪的欲望背后是想要控制大自然的狂妄想法!大自然当然要予以回击。所以在这篇童话中,渔夫妻子的愿望越大海上的天气也就越恶劣,比如渔夫第一次去找比目鱼实现妻子的愿望时,“海水已绿得发黄,再也不是清清亮亮”,第二次当他走到海边时,“海水不再是绿得发黄,而是已经变得时而深紫,时而暗蓝,时而灰黑,不过仍然平静”,第三次当渔夫来到海边,“大海已成黑灰一片,波涛从下往上翻涌,还发出恶臭味”,第四次“只见海水一片墨黑,还稠糊糊的,已开始翻腾汹涌,泡沫飞溅,海面上猛烈地刮起阵阵旋风,海涛便铺天盖地地扑来”,第五次等渔夫再去海边的时候,“这时岸上狂风大作,乌云飞过头顶,天一下子黑得像已到了傍晚,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海水汹涌咆哮,就像煮沸了一样,激浪拍打着海岸。天空只有正中央还有一点点蓝色,四周却越来越红,越来越红,眼看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就要到了”,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野外狂风大作,刮得他脚都站不住。房屋树木被掀翻了,山岳在震颤,岩石纷纷滚落海中。天空一片漆黑,不断地打雷和闪电,大海掀起黑色的排空巨浪,顶端却白沫翻涌,一浪一浪高如教堂的钟楼和山峰”。

格林童话第182篇《小矮人的礼物》也蕴含着欲望动力,批判这一生态元素:裁缝和金匠在一天晚上遇到一个小矮人老人,老人不仅把他们的头发和胡子都剃光了,而且让他们把煤装满自己的衣袋。等两个人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口袋里装的不是煤,而是纯金,而且他们的头发和胡子又重新长出来了。金匠因为天性贪婪,本来就比裁缝装得满,所以他的金子比裁缝多了一倍。但是对于金匠这样一个贪心的人,拥有再多他也不会满足,所以他提议晚上再去山上那位小矮人老人那里,拿更多的财宝回来。但是裁缝是一个知足的人,他觉得自己很幸福,钱财已经足够,不想再去。到了傍晚,金匠一个人到了小矮人老人那儿,这次金匠装了更多的煤,直到自己再也装不下。等金匠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不仅这次的煤没有变成纯金,而且他前天晚上带回来的金子也变成了煤,他的头发和胡子也都再没有长出来。更严重的是,现在的金匠不仅背上有个驼包,而且胸前也同样隆起了一坨。可怜的金匠这时才明白,是自己太贪心所以受到了惩罚。最后好心的裁缝愿意和金匠一起分享自己的财宝。

显然这篇童话想告诉我们:贪得无厌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会获得幸福。试想如果金匠可以像裁缝那样满足于自己已经获得的金子,那么他也会像裁缝一样通过这笔金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个富有和幸福的人。金匠无法抵制拥有更多金子的诱惑,第二天晚上所以他义无反顾地独自去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的贪婪,金匠不仅没有保住自己之前拿到的金子,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厄运。这一点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格林童话中渔夫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的贪心,她失去了所有自己本应得到的很多在她眼里看起来富有价值的东西,但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贪心和欲望,最后只能重新坐在破旧的小茅屋里。金匠和渔夫妻子相似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过度的贪婪是人类走向幸福快乐的大敌。而过多的欲望导致的欲望膨胀则能够扼杀人的灵魂和美好天性,使人丧失本来天真纯洁和美好的心灵。

在这篇童话中,与贪得无厌的金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简单生活观的裁缝,对于他们获得的金子,裁缝是这么认为的:“这对我足够了,我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我要当师傅,和我可爱的小东西——他这样称呼自己的心上人——结婚,我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裁缝追求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金子和财富,对他而言,生活上的稳定和充实,精神和心灵上的幸福更重要,所以当他拿到这笔金子时想到的是自己可以当师傅了,可以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婚了。

《小矮人的礼物》中裁缝的这种简单生活观正是生态学家们所提倡的。欲望动力批判不仅批判欲望动力,同时崇尚简单生活观。“简单生活观”是美国著名生态作家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核心思想之一。劳伦斯·布伊尔教授曾这样感叹:“在人类如何不当地占有环境方面,我们比梭罗知道的多的多,但我们为改变这种状况所做的却很少。如果每个人都像他那样生活,达到他那种程度的环境敏感性,环境问题将不复存在。”

梭罗的简单生活观是需要生态批评家特别关注的思想。梭罗不仅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同时也对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严厉批判。不管是《格林童话》中渔夫的妻子,还是《小矮人的礼物》中的金匠,他们两个人追求的就是梭罗所要批判的生活方式:渔夫的妻子一直在追求着一种并非必需的而是日趋奢侈的生活,从索要小楼房到宫殿,再到想要成为国王、皇帝和教皇,最后她居然要成为上帝;而金匠也把时间花在获得一种生活并保持那种生活之上,他只想要更多更多的金子,过上越来越奢侈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会联想到《格林童话》中另一篇比较有名的童话《汉斯交好运》(第83篇):主人公汉斯最开始从东家那里拿到了一块金子作为自己的工钱,在回到母亲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不同的人,汉斯非常愿意用自己手里拥有的东西去换别人的东西,从一块金子到换得一匹马,从一匹马到换得一头母牛,从一头母牛到一只猪崽,从一头猪崽再到一只白鹅,最后从一只白鹅到换得一块磨刀石和一大块普通石头,所以最后的汉斯得到的只是两块石头。因为汉斯觉得背着它们很重,想着如果不再扛它们该多好,果然当他坐在井边打算趴下去喝水的时候,一不留神碰到了石头,两块石头就都落到了井里。

“汉斯眼看着它们沉下去,突然高兴得跳了起来,随后他跪在地上,眼泪汪汪地感谢上帝,感谢他还赐给自己这样的恩典,让他以这么好的方式摆脱掉了那两块完全成了累赘的沉重石头,而一点不用自己责备自己。”故事的结尾汉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像我的运气这么好喽!”“这下子,他摆脱了一切负担,心情轻松地往前跑,一直跑回到母亲家里。”

看完这篇童话,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汉斯这个人物很傻,因为他从最初的一块金子到最后的一无所有,中间总是用价值大的物品换取价值小的东西,这种做法一般会换来现代人的嘲笑。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汉斯他只是一直在追求让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罢了,所以他不在乎交换东西的价值大小,他在乎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他非常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对他而言,价值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他最后才能心情轻松地回到母亲那里。主人公汉斯的生活观其实就是梭罗简单生活观的一个很好例证:汉斯没有让自己的心灵迷失在外部的物质世界中,这恰恰是现代文明人很难做到的一点。汉斯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质朴、轻松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是与价值无关的。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呼吁的那样:“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根据信仰和经验我确信,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因为汉斯愿意生活得简单,所以他选择了简单和明智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快乐与知足也许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这正是“汉斯交好运”的原因。

有人说《汉斯交好运》这篇童话中的“母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亲,应该暗指的是人类最原初的大地母亲,这样看来的话,也许一个人真的要摆脱所有世间的束缚和负担,才能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所以,物质对人的束缚是不是真的应该摆脱掉了?

简单生活观并不是要求所有当代人都像梭罗一样隐居在自然山水中,也不是倡导当代人都返回原始生活;而是呼吁人们在现有的文明社会里尽可能地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把人的物质需求和消费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并腾出时间尽可能多地与自然交流和保护自然,这才是简单生活观的当代意义所在。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Henry,Thoreau.Walde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3]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全集[M].杨武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姜高艳.对《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的思考[J].文史,2012 (2):79-82.

[5]柯云路.《童话人格》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6]Buell,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7]王诺,陈初.梭罗简单生活观的当代意义[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6-50.

本文系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博士生短期研究项目(项目编号:Research Grants-Short-Term Grants,2015571300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孟小果(1988-),女,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汉斯梭罗
魔鬼与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卷土重来
译介铸经典,瑰宝恒流传——《世界各地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国际接受的动态流变》述评
200
青蛙王子
“过期”的《格林童话》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过期”的《格林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