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再构想

2016-10-25吴延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淮安名人运河

吴延生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再构想

吴延生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依托淮水、大运河而兴的淮安文化是被水浸泡的文化。因而水文化遗存和遗迹遍布淮安大地。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淮安文化产业开发的天然条件。而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地域性特征,还具有潜在性特征。所以,需要梳理、整合、挖掘,当然更需要研究、开发。通过推动规模经营、跨界文化融合等的阐述,以彰显淮安地域文化的特色,促使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找到适合的路径快速发展。

地方文化 淮安 产业经济开发路径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文化遗存则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根。那么淮安的文化之根在水文化。淮安地处淮河尾闾,苏北腹地。洪泽湖、白马湖、虎踞期间,境内河湖交叉,水网密布,尤其淮安城自北而南有盐河、淮河、里运河、大运河四水穿城。这在全国城市中都是罕见的。所以,漂在水上的城市,历史也是从水路进入淮安的。从秦时就置县的淮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运河贯穿起了自春秋以来十多个朝代的历史。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拥有的运河文化遗存在大型线型文化遗存中具有中轴地位,最具代表性。在2014年国家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国家文物局从全国上千个遗存中筛选出65个点。淮安则有古清口枢纽工程等11个遗存点名列其中,遗产点数量在运河沿线的35个城市中名列首位,也几乎占了江苏25个遗产点的一半。足以说明淮安在运河沿线城市中不愧为 “运河之都”。她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淮安的特色文化因运河文化而有了深度。由她孕育衍生了众多的文化:因吴承恩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萃聚的西游记文化托起了淮安特色文化的高度;因运河而生的长篇弹词 (代表作是女性作家邱心如的120万字《笔生花》、汪藕裳的150万字《子虚记》)以及淮剧、淮海戏等的曲艺文化而拓展了淮安特色文化的广度;因运河水滋润而层出不穷的名人文化,如一代大军事家韩信、一代汉赋大家枚乘父子、一代帝王朱元璋、一代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等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而点燃了淮安特色文化的亮度;得之于淮水环境地利的中国古代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文化则凸显了淮安特色文化的纯度。这些“度”的客观存在正彰显了淮安的气度(淮安精神:包容天下、崛起江淮)。在重视文化发展的今天,必将提升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那么,如何提升“热度”?笔者不妨提出看问题的“角度”。

一、推动规模经营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水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文资源深厚。这些是淮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周恩来故里景区成功创建苏北首批、全市首家国家5A级景区;里运河文化旅游区、洪泽湖古堰旅游区、盱眙第一山景区、盱眙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淮安府署、明祖陵、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等4A级景区。而这些景区都是在古淮河、古黄河、大运河、洪泽湖水的滋润下形成的。因为淮安就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荣的。在以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立足水乡的特色,建构文化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化经营。

(一)古遗址织网,彰显历史的生命力

保护、开发具有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遗址。这是增加淮安文化厚重的重要砝码,也是游客感兴趣的方面,如,青莲岗文化遗址、尧帝文化古城、三里墩遗址、甘罗城遗址、东阳城遗址、宋墩遗址、明祖陵、泗州城遗址、古末口水利遗址、古清口水利遗址等。目前这些古遗址散落在淮安的不同区域,且被冷落。以古清口水利遗址为例,这是古泗水入淮口,因泗水较清,又称为“清泗口”。古清口遗址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遗存点。在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存点。因此处拥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古清口的水利工程建筑遗存和优美的自然景色。风景区包括在此交汇的河道及两岸自然与人文风貌,特别是河道上那些气势壮观的古水利设施。文史专家把古清口水利风景区誉为我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即便如此,却没有形成产业,不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去欣赏游览,问题在于,一枚棋子散在淮阴区码头镇,较偏远,没有和其它遗址形成群聚效应。所以,在保护的同时,需要挖掘其历史内涵,开辟淮安古遗址游览专线,让古遗址发挥出文化的效应,让文化游客心动而行动,以彰显淮安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二)博物馆集群,蓄积强劲的爆发力

淮安已有淮安市博物馆、淮安运河博物馆、淮安运河楹联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淮安名人博物馆、淮安戏曲博物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等。这些馆藏资源丰富,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淮安源远流长的历史、璀璨精博的艺术。目前,这些博物馆还没有在空间上集聚成产业的集团化,还没有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美的配套体系,从而形成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的集聚度,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古园林联袂,提升综合的表现力

放大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的看点,如淮安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文化生态区、大运河文化广场、淮安西游记文化主题公园、清晏园、楚秀园、樱花园、桃花坞、勺湖公园、钵池山公园、金湖水上森林公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园林既富个性色彩,又都呈现淮安地域特色文化的深深印记。这些资源因水而博大,因水而湿润,极富开发的基础和潜力。现在这些园林依然各自为政,缺乏萃取和整合,地方政府应主动打破门户之见,放开限制,引进龙头企业,重新对这些园林进行定位梳理。在总体规划之下,分别注入文化的内涵,借助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既能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又能吸引游客的文化观光旅游,对发展旅游经济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度假区呼应,烘托人性的亲和力

淮安水资源尤其丰富,可以在休闲文化上做足文章。淮安现有中国洪泽湖旅游度假区、中国白马湖旅游度假区、老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拟投资30亿元建设的中国漕运城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依托淮安漕运中枢、运河之源历史地位,以漕运文化为核心,按照最漕运、最淮安、最市井的原则构建文化旅游消费体现,打造一处集文化体验、娱乐演艺、民俗购物、养生休闲、主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超大型文旅商体验旅游综合体,包括万船来漕,川流不息的“漕船盛景”,总体布局为“三街一园”,即运河水街、清安老街、海丝船街和万船文化体验园;时光穿越,盛世太平的“漕御盛世”,总体布局为“三园一心”,即漕政御园、里运奇遇主题园、行宫别苑和运河之心;食色天下、锦绣漕城的“漕粮盛宴”,总体布局为“三村一镇”,即民俗村、七坊村、粮垛村和南门小镇。以上这些以“水”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须共同打造产业特色,强化市场运作力度,走集群发展之路,因为旅游度假,这些产业可以把淮安的淮扬菜文化引进来,联合发展。“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由于地域文化的特殊、食材的特定、做工的特别而名扬四海,甚至吸引国际游客来淮饱享口福的情况下,去游览淮扬菜博物馆,或先观览淮扬菜的品名、造型,再去细细品尝淮扬菜的品味、品位。”[1]既让消费者休闲疗养,感受淮安水文化的绵长,又能品尝到正宗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风味,进而感悟到淮安食文化的隽永!

“文化产业集群并不是机关企业简单扎堆,而是从政府调控、宏观引导,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2]如果淮安能在水文化的前提下,把古遗址、博物馆、园林、度假区等联合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在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下,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就能形成创作与产销一体文化产业集群。

二、跨界文化融合

“文化+”是新生事物,它是一个开放的理念。通过“+”的无限可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融合新型业态。因为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因子。

(一)文化+名城

新石器时期淮河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留存下的古朴的石器、陶器……或许就象征着淮安文化的源头。商周时期,这里是古徐国的属地,属徐文化圈。秦时置县。两千多年来在运河水的浸润之下,这块土地托起了神奇,这座城市书写了传奇。当年的南船北马留住了逝去的岁月,而今有容乃大,焕发了当下的青春。四水穿城的含蓄凸显了水的韧性,陶冶了淮安人的柔韧的文化性格,也发酵了城市的张力,酝酿了淮安不屈不挠的文化品格。在“互联网+”影响下,淮安的科技开发园等一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载体的搭建,具有悠久读书文化传统的淮安在高教园文化的带动下,注重知识经济发展,不断创意创新城市的生态建设。这些都源于淮安“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精神的催发,这对提升淮安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质量、民生工程、文化生活等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这正是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的厚重和文化氛围浓重牵引的魅力吧。

(二)文化+名人

水文化孕育了淮安绵长的历史,浸润这块土地,可谓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韩信的一饭之恩不忘漂母情;抗金英雄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近代抗英英雄关天培等,为淮安的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当代一代伟人开国总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周恩来不仅是淮安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国内有30多处与他有关的纪念地。众多名人以及名人故里、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名人祠堂、名人陵墓、名人游踪、名人题刻等都是淮安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既丰富多彩,又极富品位,是开发淮安旅游的闪光点,对游人具有极大的导引作用。

通过名人出生的背景、成长的环境、修为的故事,尤其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生命信仰,会给时人及后人留下涵泳不尽的营养,因为这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周恩来早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座右铭现已成为淮安人尤其是淮安高校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的校铭,激励着来淮求学的历届大学生,也对全国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淮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再与“文化”联姻,在融合中,相关产业又可以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经营。

[1]吴延生.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构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

[2]李云娥.天津市文化产业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300.

本文系苏北发展研究院2015年课题 “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SFY2015C5)的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吴延生

猜你喜欢

淮安名人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