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文化熏陶
——看《疯狂原始人》中的价值追求与自我颠覆
2016-10-25裴如意
裴如意
盐城工学院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熏陶
——看《疯狂原始人》中的价值追求与自我颠覆
裴如意
盐城工学院
在古代希腊,荷马史诗不是作为文学意义上的诗来阅读,而是作为人们信仰和行为规范的经典来阅读。在基督教兴起之后的西方,《圣经》更是具有基本规范意义的经典。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或者更广义的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都是构成中国文化传统重要的典籍,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1]影视文化作为文化万花筒中的璀璨明珠对于观众产生更加直接和显性的影响,正面、积极和健康的影视作品对于观众的文化素养提升和人格品质形成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理念、观念和行为规范。红极一时的《疯狂原始人》(以下简称《疯》剧)不仅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它创造了一个洪荒原野的意境,在一个纯粹和原始的环境中聚焦人与周遭的互动中的表现。剧中人物的价值追求和自我颠覆的过程影响了无数的观众。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因其多元的语言文化背景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与人物的比照中认识和淬炼自我,特别是在面对二语学习瓶颈、低自尊、低效能感等情况时可以聊以自慰,从而坚信学习信念,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一、作为群体的存在价值
在一个的纯净的环境中看待事物,就如同黑与白的对比,事物会更加凸显。《疯》剧正是创造了这样一种认知环境,在纯粹的原始意境中高显和拷问人性,没有了干扰自然就清楚不过了。原始的洪荒环境虽然自成生态,却也危机四伏,人并不是环境的主宰,势必遭遇种种不可预测的挑战和考验。存在成为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的原始欲望,同样避免危险获得安全就成为存在的手段。群居本能(群聚性)就像其他动物种族中一样,也为人类先天所拥有。如果个人独处,他就会感到不安全,幼儿显示出来的恐怖似乎已是这种群居本能的表现,与人群对立事实上就等于与它分离,因而人们忧虑地避免这种对立。[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群居性大大增强了群体在物竞天择中的胜算,所谓适者生存就是这样一种排他性。
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远远小于作为群体存在的价值,因为个体无法独立应对灾难、袭击、疾病和黑暗也无法长期隐忍心理上的孤独、不安、恐惧和痛苦,其存在的几率微乎其微。在危机四伏的原始情境中,为了猎获一颗鸵鸟蛋,咕噜家族成员(The Croods)摆开阵势,相互配合,前赴后继,成功摆脱其他动物的追击而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人们所看到的生物,特别是弱势群体,均以群体的形态存在,盖(Guy)就是一绝好的例子,遇上小伊(Eep)之后并努力融入咕噜家族。而在挣脱世界末日的厄运、追逐光明的过程中,瓜哥(Grug)在成功地将其他人扔到对面山上之后虽感安慰,却也显得孤寂和不安。所以在陌生和凶险环境中作为群体存在的价值就是最高的生存法则。
二、群体优势中的个人价值表现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多层次的需求和欲望,而动物的欲望则是果腹之需、自身和领地安全、交配繁殖等。美国著名哲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绘就了人类需求的金字塔,从食物、性、安全的需求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交际和自我价值实现。原始情境中的群体显示出比个人更重要的价值偏向,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决定一个群体存续和消亡的核心要素,作为整体的行动在获得食物和保证安全上具有更大的成功率。在这种群体优势中,个人的价值将如何体现呢?首先组成群体的个体其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不是绝对平均的,因为个体的情境感知、思维方式、自我形象、个体优势、性格、动机、态度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某一个体表现往往比其他个体更加突出,所以影片中的瓜哥占据了咕噜家族的领袖地位,负责整个家族的大小事务,从生活起居到外出狩猎制定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影片将瓜哥塑造成一个身材魁梧、力大无比的硬汉形象,与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成为原始情境中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身体的优势可以成为个人在群体中凸显的因素和成为领袖的资本。但是,盖的出现打破了瓜哥一言堂的统治格局,群体表现出对新领袖的偏向和服从,而作为新领袖的盖虽然身体瘦削,肌肉的力量无法与瓜哥同日而语,但是他的见识、智慧和远见让人臣服。可见,在一个需要力量的情境中,那些肌肉发达的个体就出凸显而成为领袖。一个情境中如果肌肉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或者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糟糕的时候,有智慧、有策略的个体就会浮现而拥有众多追随者。追问群体中领袖的角色变位,情境使然。
三、群体中“领袖”的价值拷问
梁启超在《论民气》中说:“凡团体,必有指挥者,有受指挥者。苟无此德,则人人欲为指挥者,不愿为受指挥者。群龙无首,顷刻而溃也”[3]。群体中领袖的价值在于维持一个群体的存续,群龙无首则走向分崩离析。所以领袖的角色需要担当,不仅是和平时期的统治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敢于面对挑战。影片中的瓜哥窃以为提供庇护的山洞牢不可破,只要成员奉行他制定的规则生活就是安定的:新的东西是糟糕的,好奇心也是糟糕的。但是作为领袖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虽然服从者多数,但小伊的不安分和特立独行将人性的欲求展示出来。与盖的邂逅使小伊看到和认识到了“火”还有可以发出声音、传递讯息的新玩意“号角”。对于光明的需要和追求、对于好奇心的满足是小伊或者人类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本真状态。
火还有好奇心使得小伊的价值取向发生偏转而成为盖的忠实追随者。个人的情绪会迅速地感染另外一些人,而感性的和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传染意味着群体将获得一种与个体的天性截然对立的两极倾向,如果不是处于群体之中,他是根本不可能具有这种意识或能力的[4]。通过传染效应,咕噜家族的其他成员也纷纷“倒戈”,簇拥在盖的周围。家族的“离经叛道”和关注中心的转移使得瓜哥作为群体领袖的价值面对挑战。瓜哥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家族成员来说是果腹之后的打发时光,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生活状态。但是好奇心被火、光明和号角点燃后便无法泯灭,成为驱使人类前行的不竭动力。而能够点燃好奇心的人就自然成为群体中的新领袖。瓜哥何去何从是对其领袖的价值拷问。
四、永恒的价值追求和自我颠覆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一切......[5]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即便是果腹之需或者庇护之需也是一种价值定位。面对领袖地位的逐渐丧失,瓜哥的抉择是孤寂和痛苦的,众叛亲离的落寞和作为家长的担当促使他慢慢转变,学习用大脑那不是仅仅凭借粗壮的胳膊思考。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认为,人类是自身肉体和思维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根据为绝大多数人创造最大幸福的原则做决定。[6]改变自身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对周遭环境重新审视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塑造,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
人类善于根据具体的情境敏感地感知变化,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与情境之关系的态度,告诉我们关于该主体的心灵境况。[7]基于情境的态度改变是相对容易的,而人的信念、价值观念的改变则非常艰难,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的,钢铁、钻石和认识自己”。人的自我颠覆是对新的情境的感知和适应基础上的一场自我革命,是极其困难的。瓜哥的价值追求来自他对咕噜家族的责任担当,是面临世界末日时的抉择,而自我颠覆是摒弃内心长存的保守和自以为是的自我图式,基于新的情境评估利害、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和塑造一个新的自我的过程。
五、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文化重要构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许多都已经成为经典,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个人价值追求。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圣经》,无论是《特洛伊》还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文化的力量就像无形的抓手牢牢抓住人们的内心,使人们在积极健康的文化中浸染。对于众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信念动摇、动机不高、学习倦怠、低自尊、低效能感等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但是,与非英语学习者相比,英语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和文化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文化的影响。纯粹的语言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无法长久地维系学习的热情;只有灌注文化内涵的语言教育才是富于生命力和教育性的,也才能持久散发魅力。外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育在本质上首先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才是语言技能的习得。[8]《疯》剧中的价值追求和自我颠覆对于二语习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试想,如果瓜哥动摇其作为家族捍卫者的信念,失去个人的价值追求,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无法颠覆自我,那么悲剧的发生可想而知。同理,二语习得中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发生学习信念动摇、自我效能感降低、习得性无助感增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疯》剧中的瓜哥,勇于摒弃黑暗追求光明。
六、结语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熏陶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同于母语环境的别样体验,是避免外语工具性教育走向单调乏味的重要途径。有文化的语言学习是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的熏陶启发思考,规约行为,颐养天性。秉持“文以载道”“由词通道”的教育理念,实现语言交际功能向文化功能的转变,才是语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具体到今天的外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增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深入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8]
[1]张隆溪.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7.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4-65.
[3]梅萌.汉语成语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1210.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9-11.
[5](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英国DK出版社.哲学百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91.
[7](美)乔恩·巴威斯.约翰·佩里.情境与态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彭龙.外语教育需要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15-3-31(13).
裴如意,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