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对微电影消费文化的影响研究

2016-10-25邵娣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影视互联网+消费

邵娣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互联网+”时代对微电影消费文化的影响研究

邵娣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目前,“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融合和碰撞,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电影文化的现状和承载方式。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当下中国消费文化模式,从追随“精英文化”“个性文化”到创造“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中国的“第三消费时代”不仅来临而且正在其时。因此本课题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微电影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具有拓展电影学科内涵的理论价值,更具有促进构建微电影发展和推广的重要现实意义和作用。

互联网+;微电影;消费文化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国家社会经济各个产业结合被正式提出。“互联网+”的热潮也席卷了整个消费文化领域,微电影作为互联网技术与消费文化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电影形态也逐渐成为网络“新宠”。

一、互联网对微电影消费的影响

“互联网+”的热潮迅速席卷了中国电影产业,这些情况显示出“互联网+电影”的组合无疑将为中国消费文化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R.霍尔曾将这种社会情况称为“消费史上第三时刻”,日本学者三蒲展将其称为“第三消费时代”,即大众消费时代。一种新的消费时代产生,就是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出现,这是一种由互联网延生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媒介形式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大众闲暇时间碎片化消费、不同商业主体的商业需求,共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新型的电影艺术形式出现,并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自然楔入了中国逾5亿互联网用户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并逐渐改变了现代人的文化消费理念与方式。

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文化变革,对大众传统文化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具有网络基因的微电影不仅在其影像叙事、视觉表现、时空处理和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受到的极大影响,在消费文化模式上也大大的改变着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微电影的生产者从创作、投资、生产、发行的全部过程,效仿传统影视媒体再造一套完整的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微型”影视产业。这个个体并非特指某几个人,而几乎全球网民共同聚合的不计其数的微型影视系统。这等于再造一个新的“影视生态圈”,同时新的生态环境给我们消费文化带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渗透乃至颠覆,使得中国的消费文化呈现新的历史特点。

二、微电影的文化消费特征

微电影起源于网络新媒体时代,诞生起就是典型的微视听消费文化活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包含了更多丰富复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很难以原来纯粹的传统电影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消费模式来读取微电影。无论是微电影的“微”内容还是“微”传播,都将对精英文化提出了挑战,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正如前面所说,微电影作为一种“碎片化”的快餐文化消费形式,给现代人提供了释放压力、轻松自在的平台,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中的资本属性和商品消费文化。微电影的文化消费一方面反映了后现代文化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个性文化之间的转换,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消遣、调侃、游戏、非理性的文化色彩融入到微电影中,充斥着浓烈的后现代情绪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一方面大众消费文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刺激着微电影的生态变化,微电影在生产、营销、发行、放映及衍生品等产业运营层面都在颠覆传统的电影业态。微电影与其他业态结合探索上下游产业链,推动自身与公益、体育、文化教育的结合。另一方面微电影“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的特征,进一步改变着大众消费文化向“快餐文化”“草根文化”“泛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受众群体由“单向消费”转为“参与性消费”。

三、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视频网站用户正逐渐被高学历、高消费的人群所接受。许多如优酷、搜狐、新浪、爱奇艺等知名视频网站已形成自己的微电影频道和专题。微电影不仅探索文化传承、环境责任、人文思想、道德伦理、社会价值,还肩负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据统计,2014年整个微电影市场占有量已破100亿元,预计在今后几年微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将突破千亿。微电影优质的内容创意还吸引了很多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也纷纷把目光转向微电影市场。可以看到,微电影已成为未来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当一种文化现象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进入销售渠道进行分销(各大视频网站、微电影频道、手机APP等),通过观众点击收取微少的点击费,积少成多形成庞大的微电影数字化云平台。这种规范化的运营管理,既维护了微电影版权,又整合了销售资源,鼓励更多的专业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通过当下消费文化与微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业界对微电影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以创作、投资、生产为主的横向平台,和以发行、咨询、营销、衍生品开发为主的纵向平台这两大平台构建的良性生态圈有着重要的现实推广意义,并对当代电影的发展模式提供很多的参考和帮助。

★本文为201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微电影生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6A0196。

[1]饶曙光.微电影:新的电影形态、新的产业业态[J].当代电影,2013(05).

[2]陈晨.新媒体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影响[J].电影评介,2012(07).

[3]宋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微电影”解读[J].电影文学,2013(17).

J901

A

1005-5312(2016)08-0116-01

猜你喜欢

影视互联网+消费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影视风起
影视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