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州调子戏”的传承
2016-10-25王建文
王建文
(永州市道县文化馆,湖南永州425300)
浅析“道州调子戏”的传承
王建文
(永州市道县文化馆,湖南永州425300)
道州调子戏是一种戏味浓厚,音乐性强的传统戏剧,素有“北有二人转,南有调子戏”之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于2012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道州调子戏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道州调子戏;保护与传承;重要措施
道县,古称道州。“道州调子戏”是一种戏味浓厚,音乐性强的传统戏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流传。素有“北有二人转,南有调子戏”之称。翻阅道县历史,调子戏剧团40余个遍布城乡,活动于本地域的各种传统节日中,如:乔迁、庆典,嫁娶、寿庆、三朝等。在道县自古民间喜庆节日,条件较好、经济富庶的地方大户或大村庄、大姓旺族在节庆活动中特别讲究挑几个名角大班,唱上十天半月,当中还少不了邀请六亲九眷聚集,借以炫耀其富甲一方抬高名望,或借此机遇谈经论道图谋往后的发展等。2011年春节,桥头乡坦口村邀请了“道州调子戏”剧团到该村,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初八,演出剧目60余个,演员阵容30余人,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调子戏名人何飞奇先生和其他已移居到广西、广东、及附近县市的老艺人,形成了空前的“群英会”。本次活动共破费30余万元,修复了一栋具有300多年历史,号称营阳古郡第一楼的古戏楼。它的存在受到当地民众自发地保护,也说明了“道州调子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历尽沧桑仍能传承下来、后继有人、唤发艺术青春,这就更能说明它自身的生命力之强盛,它是瑰宝,被道县人民珍藏并传承于今天。
“道州调子戏”除了从舞台上能充分展示出青春四溢的姑娘那美丽如花的身段给人们一饱眼福外,更能表达其善良、正直、刚烈、忠孝的女性性格,是教育一代代人成长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催化剂。艺术育人、树德,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道州调子戏”,她一直深藏闺中,没有以它的正式身份走出道县,但“道州调子戏”仅在道县民间偶尔一露身姿,就吸引了有识之士的眼光,变成“一家有女百家求”。从古至今,道县是交通枢纽之地,官员、商贾、文人墨客穿梭于此。据查自1896年李恩祥在上追塘办“学字馆”收徒10名后,1897年,缺婆子(佚名王姓)在县城桥背街创办“清字馆”,都以唱道州调子戏为主。1917年,老人丑学在上追塘又主办了老人丑班。1927年廖有崽在石洞村创办‘廖有崽’班。1928年蒋学庭在县城湾里街主办“六和班”。1943年杨盛吉、何玉清、在上追塘主办“何玉清班”,寿佛闹子唐家杨彩彩组成“道州调子戏”班子,以谋生方式外出广西等地演出,并在演出过程中收徒传艺。道州调子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有神话、三国等方面的内容,如《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请孔明》、《三斩子》、《求嗣》、《李进种田》、《借妻》、《上坟》、《寻夫》等200余个。
“道州调子戏”的主要唱腔,易记、易唱,优美动听。男子唱腔有轻松、欢快之感;女声唱腔有清脆、悠扬之快。以现存流传的“十月花”唱腔为典型的代表之作。服装、道具多为民间传统戏剧服装简化为主,也有手势动作代表道具,场地则随机应变。角色,有一人多角,以左嗓子区别女旦。表演方式,有舞台化装表演和厅堂座唱表演。
由于“道州调子戏”深受道县人民喜爱,是一种“夏里巴人”欣赏的艺术,虽经历史风雨洗礼,但她更具魅力,有浴火重生之感,它充分地体现了道县人民对艺术的爱护与渴望,更充分地展现出道州人民对艺术追求的智慧与执着。
目前“道州调子戏”项目,已于2012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申报保护项目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八十四岁高龄被称之为道县的“活地图、活档案”何家壬先生的无偿协助;还有穿草鞋的农民政协委员胡齐贤先生,他在调查收集整理文字资料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数个调子戏班子的台柱演员日夜守坐“非遗办”有问必答,有求必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道州调子戏项目献策献力。
道县这个现有七十八万人口,二十六个乡(镇、场)总行政区域2442平方公里的湘南门户,活跃在道县城乡的6个调子戏剧团,服务于道县人民,为广大民众提供着快乐和精神粮食,得到的也仅仅是每人月均不足1000元的报酬。无论严寒酷暑,他们始终坚持,从不叫苦。因为艺术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欢笑声,给他们增添了无穷力量。“道州调子戏”给道县的和谐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团结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除了把调子戏项目列为重点保护外,特别对传承保护、依法保护采取了重要措施:(1)明确了项目传承人的保护。(2)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用于“非遗保护中心”工作开展。(3)收集200多个调子戏剧目和曲调整理出版成书,发放各业余调子剧团学习和交流。(4)每月一次在敦颐广场专场表演“道州调子戏”,表演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新编剧目为辅。(5)公安、市政、电力、文化部门各司其职,保障广场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作为一项流传道县民间数百年的“非遗”奇葩“道州调子戏”,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很多需慎密思考和要做的工作。
1.道州传统调子戏剧目方面,流传的传统剧目内容,主体是好的很健康,但由于受封建统治社会的影响产生的,也有部分迷信、糟粕的剧目。保护与传承“道州调子戏”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由于文革期间的批舞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特别是地方小调民间老艺人不能表演,不能授徒,使得“道州调子戏”剧目很大一部分流失,现在分散在各乡镇零散艺人中间的技艺,如何抓紧抢救收集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3.作为文化工作者,又是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我认为应把“道州调子戏”老艺人召集起来,把他们所有的剧目收集整理汇总,并组织人员学习他们的表演技艺。
4.本着“道州调子戏”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民众对调子戏的喜爱热情,创作整理一批新剧目,以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出面,对优秀的剧目、表演团体、表演者进行一年一度的评比,并对此作出贡献的人予以奖励。
5.县级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的问题:县级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人员素质需提高,一要加大力度,二要加快速度,三要自觉努力增强钻研业务知识。
道县“道州调子戏”项目,在发掘整理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保护和传承“道州调子戏”是一项繁杂的、长期的工作,关键在于县委政府的重视、专家们的执着和公众意识培养。所以现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通过宣传这项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让越来越多的人具有热爱文化、热爱家园的意识,让“道州调子戏”真正成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常青树。
J825
A
1005-5312(2016)0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