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触点管理”路径下高校“生态课堂”构建的探究

2016-10-25刘洪涛谢恒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互联网

刘洪涛 谢恒

作者简介:刘洪涛(197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民营经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生态管理研究。

谢恒(1963-),男,汉族,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经济学教授,辽宁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邵阳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民营经济。

摘 要:“生态课堂”由于缺失可操作性路径,而一直徘徊不前。“触点管理”有望成为重大突破口。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得出:第一,触点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触点的选择;第二,“课前调查,收集资料”、“改编教材,优化整合”乃至“设计活动,猜想研究”为触点的选择提供了思路;第三,立足于触点管理的“借物言志”有望成为新时期教师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互联网+;触点管理;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81-02

引言

随着21世纪自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加上在同一根部上长出来的人文教育问题的日益偏离化。“生态”、“课堂”这两个看似无关的词汇开始聚到了一起。不过生态课堂由于缺失可操作性路径,长期下来只是一个空的标签(温远光,2004;杜亚丽等,2009;岳伟等,2014;刘贵华等,2011)。

诞生于互联网+、工业4.0时代前沿的“触点管理”,是德国人才管理模式的一次全新升级。旨在集中员工和顾客等广大人群的智慧、打造协作创意空间。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教育中的触点问题开展过研究,但只停留在高校教育以下層面(刘柱,2005;杭慩晴,2016;黎万里,2012),然而,正是它们有力地推动了本文对“触点管理”路径下的高校“生态课堂”的解读。

一、“生态课堂”的既有研究

1.生态课堂研究的起点

众所周知,美国教育学家沃勒早在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率先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1。

2.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

生态课堂的构成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二因素论”到“多因素论”不定,其中较为独特的是杜亚丽等(2009)的归类形式。它将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两大类别:(1)主体因素,首先是学生因素,其次,是教师因素。(2)环境因素,首先是物质因素,其次是精神因素2。

3.生态课堂的核心诉求

生态课堂的核心诉求有:生态课堂是①生命发展的自主性课堂;②师生合作的共生性课堂;③多维互动的关联性课堂;④动态开放的生成性课堂;⑤轻负高质的高效性课堂3。

4.生态课堂的问题

是否这样,人们就可以对生态课堂驾轻就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刘贵华等(2011)的研究,生态课堂研究存在不少问题:①核心概念界定模糊,应用泛化;②研究内容简单化与趋同化;③理论与实践研究相互脱节;④研究方法粗糙及单一。人们眼中看得更多的是“标签”与“趋同”4。

二、“触点管理”的价值前瞻

不难发现,目前人们对生态课堂的探索,更多的是停留在对生态课堂的应然状态的描述阶段。

互联网+的到来,为人们如何跳出“一管即死”,“一松千丈”的窘境提供了选择,借用“整合营销之父”唐·E·舒尔茨的做法,大胆开展触点管理,不是全盘,而是在该出现的时间、地点,在涉及到教育成败的关键领域,开展“让学校-教师选择并决定自己在什么时间(When)、地点(Where),或者什么状况下(How)与学生沟通”的研究,值得学术界思考。

触点管理的价值在于它的特征:①触点管理抓住了事物的核心、要害,符合“二八法则”,又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②触点管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被关注感”,同时也不忘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极好地调动了生态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因素的能动性;③触点管理借用互联网+的理念,积极打造生态课堂教育的环境要素,从而在最短的时间汇聚了全人类的智慧。

三、“生态课堂”下“触点管理”的实现

1.目标整合,凝聚“核心目标”

触点管理不是不需要目标,而是要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使命上去。

(1)关键触点聚焦核心价值。什么是核心价值?培养“走得出去,用得上来,沉得下去,顶得上来”的自信型人才。

(2)学生获得感知上的满足。在《什么是教育》中,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这样定义教育:“究其本性而言,教育是一棵树在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在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唯有以学生更贴近的素材开展教学,以学生更习惯的渠道切入教学,以他们更热衷的形式组织教学才能真正触碰学生的灵魂。

2.重点整合,注重“关键接触点”的策划

触点管理不是到处树敌,而是要打造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动、组块和可迁移的全景图式。

(1)学生获得整合上的通达。教育人类学认为,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社会进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避免单一学科式的,视野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构,而要强调在专业与旁类学科、工作乃至生活实际的广泛联系中开展教学。

(2)关键触点成为增效节点。适时捕捉教学实践中崭露出来的关键触点,既可及时避免师生在专业课程里闭门造车、脱离社会实际,又可为专业课程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过程整合,强化对“接触点”的全程管理

让触点管理成为长期、高效管理的关键是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触点识别及预警机制。

(1)接触点的策划。借用杭慩晴(2016)的做法“①课前调查,收集资料;②改编教材,优化整合;③设计活动,猜想探究”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做法:“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动性,为他们营造出自主探究与有效合作相互推进的现实空间;“改编教材,优化整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实现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创造的有机融合;“设计活动,猜想探究”的课堂开放自由,改变了学生的颓废的学习状态。

(2)接触点的执行。前苏联教育实践与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最重要的法宝”。

(3)接触点的监控。黎万里(2012)认为,教师能否成为导演、大师兼教练,可以考察他的学生是否已然成为演员、运动员;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渗透到专业课堂之外,可以通过课堂的气氛沉闷度来衡量;教师可否凭借现代化的、可触及的技术设备开展创新形式的教育,可以考察他所引领的课堂是否充满“鼓励、自信乃至希望”。

4.资源整合,促进生态课堂的接触点管理资源的“360度浸入”

各种有益的新鲜血液是触点管理充满生机的源泉,离开它们的浇灌,触点管理也将成为一种标签和空壳。

(1)注重互联网等信息资源的应用,来优化学生接触体验。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多媒体方式,能将文字-数字、图片-声音,甚至是动画-影像等生动、形象地组织在一起。

(2)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育,来促进接触点管理水平。“对学习而言,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是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感悟,积极的学习兴趣,犹如磁石,推动学生去积极求索,因此课堂的教学的好坏,极大程度决定于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设计能力。

(3)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来推进高校的接触点管理。要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不是独坐象牙塔,关门办学,而是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从产业、成本及辐射等层面综合打造优质教育产业群。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课堂的教学实况,尽管触目惊心,但却耐人寻味;生态课堂的崛起,尽管必然,但却非常无奈;触点管理的理念,尽管看似简单,却代表着无限生机,本文在上述研究下,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不是不需要目标,也不是到处树敌,而是在核心价值的判断下,在学生的灵魂受到触碰的过程中,选择并决定有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其次,“课前调查,收集资料”、“改编教材,优化整合”乃至“设计活动,猜想研究”的做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完整的链条上的关键触点。

最后,善于借物,将成为新时期教师能否成功的显著特征。

(作者单位:1.邵阳学院;2.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度邵阳学院2016年《质量工程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Doyle W,Ponder G A.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J].Contemporary Education,1975,46(3):183.

[2]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52-56.

[3]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論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35(8):99-106.

[4]刘贵华,杨清.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生态课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12):54-58.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互联网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