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世纪的金陵画家和金陵山水画

2016-10-25海蔚蓝

中华书画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龚贤南京博物院款识

□ 海蔚蓝

17世纪的金陵画家和金陵山水画

□ 海蔚蓝

[清]樊圻 金陵景色图 30.7×121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画似薲老道兄。樊圻。钤印:樊圻(联珠)

自17世纪初到18世纪上半叶,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产生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和地区都要多的画派和画家。《明画录》记载的画家有800多人,其中江苏约有370人,浙江占了200多人,两地画家占总数的75%。尤其是执书画坛牛耳者几乎均为江南人。特别是在明清之际,画坛显得异常活跃,在提倡师古的正统派和注重文学意味的文人画这两种绘画思想影响下,文人画家一方面追求自己的个性,同时,师承相同、风格相近者也在各地活动,或聚合一处,倡导变革风气,形成了许多画派,如以松江人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以常熟画家王石谷为代表的“虞山派”,以明末画坛泰斗王时敏之孙王原祁为首的“娄东派”,以梅清为首的“黄山派”等。南京作为江南首府,明代南都的风姿、历史的悠久、山川的秀丽,赢得了诗人画家不绝的歌咏描绘。其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有关的各行业的便利,皇亲国戚、富商大贾和书画收藏家的存在,使其具有磁铁般的大都会的吸引力,孕育出一批本地画家,也将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凝聚一起,各派画家聚合会晤,或过往相从,使南京自然成了这种时代潮流的汇合处,产生了为史所称的以“金陵八家”为首的一批画家,以其令人瞩目的创作纵横画坛一个世纪之久。

一、金陵艺术家和金陵八家

金陵的画坛,自14世纪明初建都至16世纪中期,在明代皇室的偏爱下,先由浙派画家领风气之先,承继北宋以来范宽式的布置茂密、山势伟岸巨嶂山水的整体构图,运用大斧劈皴和墨汁淋漓、快速运笔而形成强劲粗放笔墨效果的所谓浙派绘画,得到明皇室贵族的青睐。自永乐初浙派第一代实力人物戴进到达南京,随后有第二代浙派画家吴伟于1475年挟画技到南京,17岁的小伙子很快便以其笔墨酣畅、雄气横发、纵笔挥洒的绘画风格,受到了金陵贵族的喜爱。吴伟曾与诸王孙交游甚欢,年年踏春杏花村,而吴伟所喜爱的狂欢剧饮、挟妓喧闹以刺激绘画创作的方式,也在著名的秦淮河上得到了实现。继吴伟之后,第三代的浙派画家活跃于金陵的有蒋嵩、张路、汪肇等。

自16世纪始,由于南京文化界中文人士大夫升为主流,其品味的改变,逐渐导致对绘画品味的改变,意趣深秀、若有所寄的以沈周和文徵明为首的吴派文人山水画影响渐大。随着金陵当地文人的兴起,至嘉靖中期,开始了“金陵初盛之时”,许多来自苏州、华亭的文人和因宫廷政治斗争中被贬谪的保守派成员离开北京至南京,形成一些凝聚力极强的文士集团,互相唱和。这批自居清流的士大夫对艺术的见解,也因政治、历史的原因,而产生一种不愿妥协现实,而以私人化“遣兴”于书画的形式作为一种对自尊的维护和对现实的抗议,故以吴派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画得以兴盛,而浙派在其大本营的金陵,终因文人文化势力的高涨,而终于完全失去了势力,由此开始了中国文人画的高峰。

16世纪,南京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1669年,龚贤曾在周亮工所集《名人画册》上题曰:“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郡(南京)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毫者奚啻千人”,享有画名的许多画家如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石谿、石涛、程正揆等,或造访、或游历、或寓居,都与南京有关。史称的金陵八家,亦有大半为外地来南京寓居者,因此使画家们相互间的学习、切磋和激励也有了许多机会。例如,龚贤自少年时便师董其昌,与石谿、石涛和程正揆等画家都有交往,也与金陵画家共同作画。据记载,1679年,龚贤便与邹喆、吴宏、樊圻、高岑、高遇、王概、柳堉、谢荪一起为伴翁作《山水花卉册》(故宫博物院藏)。画家程邃也在一个手卷的题跋中记述其与吴宏、戴本孝、龚贤、柳堉等常常饮酒论画的友情。

南京得以凝聚画家的原因,首先与南京作为东南大都会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关,并且在明亡后,南京又作为明代故都和故国之象征,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凝聚了一代遗民艺术家;其次,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因其为大都会,得以广纳百川、融会诸家,较少门户之见,虽然也许不易产生如小城镇所易形成的因血缘和师徒关系为主的派别,但却利于艺术家自由追求和发展其个性和风格;此外,南京为贵戚、富商、高官汇聚之地,有相当的收藏书画的潜力,例如当时著名的官僚、文人和收藏家周亮工,身为朝廷命官,但心喜书画,他不遗余力地收藏品评作品,奖掖提拔画家,也像一块重要的磁铁,将画家们纷纷吸引前来。龚贤在1669年为周亮工题其所集《名人画册》中曾有记述:“诗人周栎园先生有画癖,来官兹土(指南京)结读画楼。楼头万轴千箱,集古勿论,凡寓内以画鸣者,闻先生之风,星流电激,唯恐后至。而况先生以书召,以币迎乎?”周与许多书画家来往密切,他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居处便成为众好友的活动中心。为史所称的“金陵八家”都与周亮工有密切的联系,龚贤便为其府上的常客,周氏汗牛充栋的藏书藏画使他大饱眼福。龚贤与周亮工有将近20年的友谊,诗画唱酬,造访论道,不绝于时。1672年,周亮工卒,龚贤悲痛地作有《哭栎下先生》七律四首,有句云“哭公独我头全白,在世人谁眼更青”。其他如樊圻在丁酉年(1657)为周亮工而作《江浦风帆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叶欣在丁亥年(1647)为周亮工而作《山水册》(故宫博物院藏),高岑作《金陵四十景图》,由周亮工题跋,邹喆亦与周亮工诗画往来。

[清]柳堉 诗意山水图(8开之一) 19.5×25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柴门移日影,野水稻花香。牛背如舟阔,沧浪意不忘。愚谷。

凭着对南京画家的了解,周亮工对南京画风的演变和发展曾提出一些观点:“秣陵画,先知惟魏考叔兄弟,翰之出,而秣陵之画一变,士夫衲子无不宗之。”继被视为金陵画派先驱人物的魏之璜(字考叔)、魏之克兄弟和朱翰之后,又由周亮工率先提出“金陵八家”一说,他所列名的八位画家为:陈卓、吴宏、樊圻、邹喆、高岑、武丹、蔡泽、李又李。然而认同者仅有乾隆年间成书的《上元县志》,稍后活动于雍乾时期的张庚,在《国朝画徵录》中合称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得到较多人的认可。清末秦祖永的《桐荫论画》、李浚之的《清画家诗史》等均主其说,虽然这八家并不一定代表当时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且因其师承不同,风格迥异,也难以简单地以“画派”一词来归纳,但这一个松散的画家群体,都有着相近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在动荡的明清之际,有亡国之痛,有忠君之义,不事新朝,遁迹山林,以诗画寄兴,虽然个性各异,但都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在当地享有“高士”之名,彼此间亦有诗文书画往来,并有共同的朋友圈子相交往。他们之间也有较多共同的创作思想,如借绘画抒写真情,不拘于派系之争,不论浙派吴派,善法必学,故能自辟蹊径,标树己风。在笔墨技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如常用硬直之笔,作整饬的线条,画面结构清晰,注重笔墨的整体感,讲究墨色的对比和映衬等,在作画题材上多以南京近郊山水为粉本,均表现出一种简朴平实的绘画风格,由此形成17世纪金陵山水画的独特面貌。

二、17世纪金陵山水画的文化特征

[明]魏之璜 水阁图 16.8×49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癸丑三月,写似芳林兄。魏之璜。钤印:魏之璜印(朱)

[明]魏之克 高峰远帆图 18.5×54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乙卯三月写。魏之克。

[清]张风 桐阴把卷图 16.5×49.5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癸巳三月廿四日,佛空弟风偶为澹心道盟兄作。钤印:大风(朱)

金陵画家所创的山水画,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首先是表现了南京及附近的山水特点。南京虽然为青山环绕,但基本上是以小山头为主的丘陵地带,钟山最高峰也不过海拔442米,然而山色秀美苍润。时人顾起元曾赞叹道:“金陵之山,形家言为南龙尽处,精华之气发露无馀,故其山多妍媚,而郁纡烟容岚气,遝翠霏青,望之如古佛顶上之螺,美人眉间之黛,而特未有奇峰削壁拔地刺天,如瑶篸玉剑突起于云霄之上者。江水一泻千里,沙腾浪涌,天日为昏,最为怪伟。至静夜无风,江声隐起,余尝夜卧洪济燕矶听之,汹汹如欲崩四壁也。后湖泓渟坦沲,堤杨洲菼,绰约媚人,山色四围,如靓妆窥镜。湖山之美,何减虎林。所少者独瀑布与寒泉耳。”金陵画家创作的山水便多以此山景水色为蓝本,起伏的丘陵,苍秀的林木,而北方的那种雄浑伟岸的大山大势则比较少见。第二是南京连接江南水乡,河湖港汊较多,行船泊舟,最是司空见惯,故画家笔下江汀舟楫之景多见,岸矶草亭也成了常见的景色。第三,江南的空气湿润,云雾时起于山林,烟霭常生于河湖,尤其南京冬天昼夜温差有异,水面易生烟气,夏天炎热闷湿,暑气常多漫漫,又似薄雾轻烟,与天相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这氤氲的云烟是别饶情趣的。唐代诗人杜牧在《夜泊秦淮》中歌咏道“烟笼寒水月笼沙”,罗隐在《金陵夜泊》中歌咏“冷烟轻淡傍衰丛”,明代诗人顾梦游则有诗句道“落日淡生烟”,龚贤有诗道“老柳迷夕阳,烟波涨南浦”。画家笔下的金陵山水因此亦多云烟缭绕之状,几乎每个画家都有描绘,其表现或柔和或飘逸或湿润或轻扬,因景因情,因画家的感受不同而富于变化。第四,金陵山水中表现当地特色的景物较多见,例如:钟山的松树。据记载,钟山自东晋时便人工植松,宋代也曾种植,明代在钟山建造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更是植松十万株。钟山青松便成为此一时期常见的山水画题材。第五,金陵山水画中有许多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时尚和爱好的内容,如山居、书屋、旅行、品茗、赏妓等,因南京为一著名的山林城市,这些反映时尚的画面也大多安置在秀丽的自然景观中。

金陵山水画中也映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结。南京以名胜古迹、文化遗风和风流时尚著称,其处处可成为触景生情的诗、落笔成文的画。在诗人墨客的笔下,金陵怀古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尤其是六朝的名胜典故,更是一个千古难解的情结,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陶醉。自唐代以来,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都有著名的诗句传世,此后历代的诗人都不乏佳句。明末清初的文人诗作中或金陵山水画中若题有诗歌的,常常都会流露出这种对以往历史的追怀,六朝的名胜典故总像幽灵一样地在文人的诗画中徘徊。龚贤曾作《金陵怀古》二诗道:“短笛唤愁生,江船夜复清。月明争战地,潮打受降城。残柳欲无影,哀鸿只一声。石矶飞不去,凄绝古今情。”以西晋克吴、孙皓受降的六朝典故,抒发自己亡国的哀痛情怀。又有诗道:“江南六代风流地,白下多年翰墨场。古物已无王逸少,名人独剩顾长康。量宽嗜酒难逢醉,才大论诗莫禁枉。急办青钱买山隐,坐听深树候莺簧。”诗中综述六朝的文化和影响,表现出对王羲之、顾恺之等名人和六朝饮酒论诗等风流时尚的倾慕追往。

即使那些暂居或游访过南京的画家,对南京也是难以忘怀。17世纪的著名画家石涛曾有册页名《秦淮忆旧》,为应友人之邀而作,回忆昔日与友人同在南京秦淮赏梅聚会的往事,亦引用六朝典故,其中一幅题画诗道:“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雪霁东山谁著屐,风高西壑自成诗。应怜孤瑟长年伴,具剩槎矛只几枝。满地落花春未了,酸心如豆耐人思。”六朝的文化,就像是一种范式,在明末清初的文人心中反复地出现和被吟咏,足见这种历史怀旧情结的坚韧。

其三,金陵山水画反映出强烈的热爱故乡的情怀。17世纪,以地方景色为题的山水画比较流行,例如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明代宋懋晋的《江南十八景图册》、吴县一带的画家以虎丘山为题的绘画等,是文人画走向社会的表现,也是市民文化发达的结果,而以金陵风景名胜为题的山水画尤其突出。南京人爱恋故乡的强烈和真挚的程度是其他古都历史上所少见的。早在六朝之初的孙吴时期(甘露元年,265年),当吴末帝孙皓由建邺(今南京)迁都湖北武昌,百姓便有童谣道:“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这种不计生死的眷恋,只得让吴帝于次年还都建邺,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宋人俘获北上后,所作诗词中透露对故国山河的深深怀念,令人愁绝痛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永远的伤怀。明清之际,金陵八家中,除樊圻和胡慥为本地人外,其余都为外地或郊县寓居南京的画家,但都表现出对南京的情有独钟,书画署名喜用“石城”“金陵”等南京的古称,将自己称作南京人。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虽然自昆山移居南京,但对南京的感情很深,视南京为家,在外的奔波使他愁苦伤怀,“身老愁为客,迢迢返旧京”,亟盼着早些回到南京,并把南京选作自己最终的生活地点。明亡后,当他与友人费密同游金陵胜景,登上石头城,遥望长江,触景生情,激起了满腔难平的民族意识,遂发出“橐驼尔何物,驱入汉家营”的悲愤呼号。这种热爱故乡,热爱南京的情感,在艺术家们的笔下便诞生了金陵山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金陵四十八景”,将金陵的历史典故,风景名胜以山水画的形式和诗歌的吟诵来表现,并借着雕版印刷的简便,而得到雅俗的共赏。

《金陵四十八景》的形成约在清代初年,其他则先后有零星的以金陵景色为题的书画,较为人知者如《金陵八景》《金陵十景》《金陵十八景》《金陵二十四景》《金陵四十景》等。《金陵八景》据画末题跋可知,作于万历庚子年(1600)春月,为江宁人郭存仁所绘,“八景”为“钟阜祥云、石城瑞雪、凤台秋月、龙江夜雨、白鹭晴波、乌衣晚照、秦淮渔唱、天印樵歌”,一图一咏,多基于六朝以来的历史典故和著名诗作。《金陵十景》,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是吴派画家之首的文徵明,在游览了金陵山水名胜后所作。《金陵十八景》为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1502-1575)所绘,他号称摄山老农(摄山即今栖霞山),曾居住在南京,为金陵美丽的风光所感动而绘此图册。《金陵二十四景》,据195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发现的文物,是由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所写《金陵景物图咏》,每篇诗末都注明所仿的碑帖,诗句工整,对南京的历史了如指掌。《金陵四十景》为太史朱之蕃所作。朱之蕃,江宁人,字元竹,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第一,工山水画,注意收集家乡江宁的山水名胜资料,“共得四十景,属陆生寿柏策蹇浮舫,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举其概,各为小引,系以俚句”。图咏成后,朱之蕃命名为《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并与当时的另一位太史杜士全常在金陵雅游,相互凭图咏唱。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字蔚生,虽老家在杭州,客居南京,但也倾心相爱这个城市,常署名“石城高岑”,平时也注意收集南京的历史资料,遍游南京的风景名胜,并在前人研究金陵胜景的基础上,精心绘制了《金陵四十景图》。清户部右侍郎、著名文人周亮工(1612-1672)为该图册写了题跋,这些图以后被刊入康熙年间的《江宁府志》。清代初年,又发展成为“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画家包括八家的山水画中,亦有许多以金陵胜景为题的作品,甚至几代画家都钟情于此,父子者如邹典、邹喆,便都介入这一题材的创作。美国学者高居翰的景元斋收藏的《晚明人山水册》,共有10页,为不同的画家所绘,但都以南京的景色为题,如魏节“燕子矶”、黄益“献花岩”、龚达“龙江关”、谢成“幕府台”、龚贤“清凉台”、黄益“鸡笼山”、盛于斯“天阙山”、陆瑞征“玄武湖”、邹典“灵谷”、张翀“报恩塔”。又如,龚贤有《摄山栖霞图》《清凉环翠图》(故宫博物院藏),其他的金陵画家:樊圻有《江浦风帆图》、高岑有《天印樵歌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描绘南京附近天印山的景观,邹喆有《石城霁雪图》(上海博物馆藏),描绘南京的雪景,叶欣作《锺山图》(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南京这一名山的景色。樊圻的《金陵寻胜图》,按照画后的题跋来看,应当还有吴宏的“燕矶”“莫愁”,龚贤的“清凉”“摄山”,陈卓的“天坛”“冶城”,柳堉的“天印”等画,皆是依金陵名胜的各景点而作的命题画。

更难能可贵的是,柳堉在樊圻所绘的《金陵寻胜图卷》的题跋中还记载了当时南京人收藏金陵山水画,并以邀得名家作此命题画为荣的风尚,被视为金陵胜事,并引用一句“唯有家山不厌看”的古诗来解释这种特殊的现象。虽然这些地方山水画的繁荣或许与商业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来自社会的热情要求和支持,足见南京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这确实也是促使17世纪金陵山水画发达的原因之一。

总之,以金陵八家为首的金陵画家,虽然各有师承,面目不一,但都能深入生活,以金陵近郊的山山水水为其粉本,融六法之精髓,入天然之丘壑,将热爱故国故乡的一腔真情和满腹怀恋都倾注于山岚变幻、草木蔚然的山水画中,故使金陵山水画独树一帜,在17世纪的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古人道:诗为心声,画为心印,书为心画。明末清初的17世纪,金陵画家们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面貌,正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从画家们无限的伤心和满怀勃郁的精神气质升华而来。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正是金陵画派山水作品内涵的共鸣、精神的统一和灵魂的所在。一位西方学者曾指出,南京是中国古都中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因为她曾经是并将永远是中国最令人怀旧和动情的城市。确实,那千古的金陵历史,千古的诗泉画源,千古的文人之魂,正是17世纪南京文化艺术繁荣的历史基因,也正是她的永恒魅力所在。

[清]樊圻 雪景山水图 83×48.3cm 绢本设色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丙午菊月,信陵樊圻画

(作者为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郑寒白

[清]龚贤 一道春泉图 71×38.2cm 纸本水墨 辽宁省博物馆藏款识:静壁春泉一道飞,白龙藏影见斜晖。谁家草阁虚无际,半醉支窗向翠微。甲子上元,半亩龚贤画并题。钤印:龚贤印(白) 半千(朱)

[清]陈卓 携琴访友图 79.6×49.8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甲戌春月画为旭翁先生,陈卓。钤印:陈卓(白) 中立(朱)

[明]魏之璜 春山奔泉图 227×102.9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款识:傍水柴门逐径斜,春来处处是桃花。明时不学秦人隐,为爱溪山好住家。万历丁巳十月望前日,秣陵魏之璜并题。钤印:魏之璜印(朱)考叔(朱)

[清]石涛 清凉台图 45×30.2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清凉台。薄暮平台独上游,可怜春色静南州。陵松但见阴云合,江水犹涵白日流。故垒鸦归宵寂寂,废园花发思悠悠。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清湘遗人极。钤印:清湘石涛(白)

[清]龚贤 丛林重山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一)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钤印:柴丈(朱)

[清]吴宏 秋林策杖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二)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钤印:吴宏(联珠)

[清]樊圻 舟中眺雁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三)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钤印:樊圻之印(白) 字曰会公(朱)

[清]王概 山崖飞瀑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四)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款识:自一榕庙上钓岭登门寺,沿石关转白龙潭,曲折如此。绣水王概。

[清]高岑 竹阴畅话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五)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钤印:高岑(联珠)

[清]顾文渊 江岸舟船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六)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钤印:文渊(联珠)

[清]高遇 山间观云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七)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款识:钟山高遇。钤印:遇(朱)

[清]佚名 溪桥人家图(金陵画家山水册之八) 15.7×19.2cm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清]程正揆 西山林屋图 143×45cm 缎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辛丑人日画于石城,青溪道人揆。钤印:程正揆(白) 青溪(白)

[清]樊圻 秋山听瀑图 184.5×58.6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款识:戊申春正,画呈黄翁老祖台正。樊圻。钤印:樊圻之印(白) 会公(白)

[清]宗言 清凉台图 79.9×49.3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画为旭明道翁正,宗言,甲戌春仲。钤印:宗言(白) 士来(朱)

[清]胡慥 山水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清]叶欣 山水 29.1×35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叶欣。钤印:叶欣之印(白) 荣木(白)

[清]邹喆 山水图 35×29.1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庚子冬月写。石城邹喆。钤印:邹喆(白) 方鲁(白)

[清]邹喆 山水图(8开之一) 13.9×12.7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清]柳堉 山水图 27×366cm 绢本水墨 华盛顿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款识:康熙戊午,长干柳堉公韩氏写。钤印:柳堉之印(朱白相间) 愚谷(朱)

[清]髡残 苍翠凌天图 85×40.5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陲。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馀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时在庚子深秋,石谿残道人记事。钤印:石谿(白) 电住道人(白)

[清]髡残 苍翠凌天图(局部)

[清]樊沂 雪景溪山图 85.2×50.5cm 绢本设色 安徽省博物馆藏款识:癸卯夏日,写似敬竹词翁寿。樊沂。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一)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龙友(朱)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二)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文骢(朱)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三)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龙友(朱)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四)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文骢(白)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五)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龙友(朱)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六)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龙友(白)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七)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文骢(朱)

[明]杨文骢 雁荡八景图(8开之八) 24.5×17.5cm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钤印:文骢(白)

[清]龚贤 茅屋树石图(金陵八家扇面之一)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几间茅屋老岩阿,花影重重掩薜萝。当面已饶幽邃地,好山偏是隔江多。画为菽翁先生。龚贤。钤印:半千(朱)

[清]樊圻 山麓春景(金陵八家扇面之二)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己未春日,画似以政道兄。樊圻。钤印:会公(朱)

[清]高岑 溪山过雨图(金陵八家扇面之三)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溪云过雨敛芙容(蓉),翠锁回流树几重。隐约楼台人不到,隔溪唯听数声钟。壬子夏日并题。似子翁老长兄教政。高岑。钤印:臣岑(朱)

[清]邹喆 危崖穷谷图(金陵八家扇面之四)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邹喆。钤印:邹喆(白) 方鲁(白)

[清]吴宏 墨竹图(金陵八家扇面之五)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苏长公墨法,作为渭水词宗教之。临川吴宏。钤印:远度(朱) 吴宏之印(白)

[清]叶欣 仿黄公望山水(金陵八家扇面之六)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甲申春三月,仿一峰老人笔,为旅皇先生教我。社弟叶欣。钤印:叶欣(联珠)

[清]胡慥 古木暮鸦图(金陵八家扇面之七)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慈乌阵黑疑云过,老木声酣认雨来。钤印:石公(白)

[清]谢荪 松阴驻马图(金陵八家扇面之八) 18.4×54.3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谢荪。钤印:谢荪(白)

[清]吴宏 江楼访友图 160.8×78.2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藏款识:摹李营丘墨法于响雪庵中。竹史吴宏。钤印:吴宏之印(白) 远度(朱)

吴宏 柘溪草堂图 160.8×79.8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柘溪草堂图。壬子秋九月,拟李咸熙笔意,呈石翁先生教之。金溪吴宏。钤印:吴宏私印(白)

[清]吴宏 燕子矶、莫愁湖图合卷(之一) 30×145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燕矶。西江上幕吴宏写。钤印: 吴宏(朱) 远度(白)

猜你喜欢

龚贤南京博物院款识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龚贤山水摭议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南京博物院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