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稳妥分流冗员
2016-10-25
固本:稳妥分流冗员
企业冗员要分流,职工利益也要维护。实现这二者的有机协调,是改革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有情操作,稳妥有序,折射的不仅是对职工的感情问题,也是对职工的一种尊重和责任,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
李克强总理在提到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说,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仍然存在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业数量庞大等突出问题。
有煤企大到不能倒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往往与国有企业达成默契,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成为国有企业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用工方面基本上“只能进不能出”“只能升不能降”,各国有企业也不能因经济性原因裁员。
国有企业冗员就好似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企业身上,让不少企业在改革前行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黑龙江省著名的龙煤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龙煤集团2014年煤炭产量为4905万吨,在国内煤炭企业中排名第17位,产量仅为煤炭龙头企业神华集团的1/10,但其在岗职工却与神华集团数量相当。仅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就曾号称拥有10万职工和30万家属。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个黑脸养十个白脸”。
统计数字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龙煤集团累计亏损73.94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33.78亿元。目前,其净资产已由2012年185.28亿元缩减为89.85亿元。尽管如此,一位黑龙江本地学者认为,如今的龙煤集团已经“大到不能倒”,“它不仅关系到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数十万的职工队伍,也关系到全省的社会稳定。”
为保证社会稳定,龙煤集团尽管已经危机重重,却依然不敢轻易让员工下岗。2015年9月,龙煤集团网站上挂出准备裁员10万的新闻不到一天就删除了,《国企管理》记者跟龙煤集团相关人员沟通时,对方表示,删除新闻的原因是下岗人数暂时不定,应该不会有10万那么多。龙煤集团后来统一的口径是:自2013年至2015年8月,已减少在册职工3万人。面对现有的19.5万名职工,龙煤准备通过2-3年时间,再组织化分流安置6万职工。
只进不出臃肿成疾
龙煤的冗员危机并不是煤炭业的个别现象,大同的煤炭业同样正历经着冗员带来的压迫。
不知何时起,同煤集团已膨胀成为拥有80万职工家属、总资产达2030亿元的庞然大物。大同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居民小区”——恒安新区。该小区就是为安置同煤职工设立的。
2004年之前,同煤职工子女的工作都是同煤负责“分配”的。同煤集团内部有统计数字显示,集团职工子弟有八九万待业青年需要安置,而其内部人士戏称,同煤要是还像以前一样全部解决的话,公司立刻就会破产倒闭。
但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出发点,集团职工“只进不出”“只上不下”,让职工冗员包袱迅速膨胀变得沉重。
而煤炭业遭遇行业危机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体制内国企职工身份的多数人要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很多人依旧执着于保住“国企职工”的名份。很多同煤职工子弟依然希望接父母的班,成为国企职工。据同煤集团内部消息,自从2004年同煤集团不再给职工子女安置就业后,很多职工子女通过当兵复员、上煤炭技校等各种方式进入同煤集团。尽管集团降薪政策已出台,普通职工工资降低了400元左右,科长级别降薪500元左右,处长级别从1000到1300元不等幅度地降薪,但是依然有人甚至不惜用十几万元花钱买一个国企身份。
同煤内部职工因为降薪、欠薪等问题,不得不搞起副业。开出租车的、卖衣服摆摊儿的比比皆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休病假。
随着时代变迁,煤炭业整体进入寒冬期,以同煤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似乎难逃资源枯竭的命运。资源枯竭,身躯庞大,在改革的路上同煤集团气喘吁吁,似乎怎么也走不好、走不快。
解决就业曾是国有企业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用工方面基本上‘只能进不能出’,导致冗员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身上,让企业在改革前行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钢铁业是冗员大户
与煤炭企业类似的钢铁企业,也一样面临着沉重的冗员压力。在业界人士看来,我国钢铁业不仅负担重而且还欠账多。
辉煌时期的钢铁企业不仅是纳税大户,还是安置就业的大户,大型钢铁企业动辄拥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职工。在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钢铁工业作贡献的同时,它们也背负了特殊历史时期带来的压力。
在效益好的时候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全行业的同质化及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冗员问题让绝大多数的钢企难以在行业“寒冬中”获得喘息的机会。
2015年,钢价跌入历史低谷,全行业陷入低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行业主营业务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加上投资收益等项目后的全年利润总额仍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超过一半。
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效率不足是很多钢铁集团的通病。“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和炼钢,炼铁和炼钢的大概只要3万人,可能有4万至5万人要找别的出路。”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直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2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初步统计,“去产能”将涉及钢铁行业约50万名职工的分流安置。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全国几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已经分流的职工人数近5万人。
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唐复平表示,目前鞍钢集团劳动生产率与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明显,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意见》提出的控制用工总量、优化结构、畅通渠道目标,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鞍钢集团上下也在逐层优化人员结构。鞍钢旗下的攀钢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提出,要在2015年减员9000人的基础上,继续分流1.5万人。
到2018年,鞍钢集团职工总数要从16万人减到10万人,武钢集团则要再减员约4万人,拥有12万名职工的河钢计划将钢铁主业控制到5万人以内,非钢产业将消纳5万人。
妥善分流各显神通
冗员危机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要想让国企真正瘦下来,这个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企业冗员要分流,职工利益也要维护。实现这二者的有机协调,是改革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有情操作,稳妥有序,折射的不仅是对职工的感情问题,也是对职工的一种尊重和责任,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
今年5月18日,财政部通过官网公布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将设立总规模为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给予补助。《管理办法》明确,用于钢铁、煤炭行业的专项奖补资金,将按两个行业安置职工的人数等比例确定。
这笔专项奖补资金的对象包括国有企业以及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将主要用于下岗人员的分流,具体可用于企业为退养职工缴纳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发放基本生活费和内部退养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以及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等历史欠费。
有政策的支持,龙煤集团采用分流的方式也非常人性化。把冗员转岗、再培训、转移到其他需要职工的企业。根据黑龙江省人社厅、财政厅、国资委制定的《龙煤集团第一批组织化分流人员安置政策意见》文件规定:龙煤集团向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林业厅和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以下统称四煤城)接收单位组织化分流安置人员。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林业厅和四大煤城机关将接收龙煤集团22500名职工。
被分流安置人员范围为龙煤集团已签订协议进创业培训中心人员,不含一级至六级工伤人员。其中,四煤城政府负责按公益性岗位安置的人员主要集中在“40岁和50岁”人员中选定。
对分流到省森工总局、林业厅所属接收单位和按公益性岗位分流到四煤城接收单位的职工,统一工资标准,按照1800元/月确定,其中包含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对分流到省农垦总局所属接收单位的,收入不低于1800元/月。
除此之外的分流方式还包括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盘活资产存量带资产分流、四煤城拿出公益性岗位安置分流、四煤城发展新的连续产业安置分流等。
同煤集团也对冗员实施分流措施。同家梁矿成立了千万吨矿井的搬家公司,主要给千万吨矿井搬家进行劳务输出,由于对外服务需相应资质,而相应资质又颇难拿到,所以该公司主要在同煤内部服务。
另外,同煤集团通过新建矿井分流一部分老矿井职工。此前内蒙古色连千万吨煤矿投产,同家梁矿也有一部分人分流到那里。
煤矿井下探秘游也是同煤解决冗员转型尝试之一,是系列开发中的一个旅游项目,这与此前大同市城市转型政策有关,更相关的则是,同煤太需要开拓除了煤以外的其他业务作为支撑,于是打造晋华宫矿旅游景点便是顺势而为的一个举动。
一些国企效率低下与冗员多有极大关系。
武钢集团对于冗员的安置也费尽心思。此前,武钢有不少业务外包给外面的公司,小到生产现场的保洁,大到井下补强支护和生产设备的维保、大修等都外包了,如今,武钢开始逐步将这些业务收回囊中。武钢资源集团一人士说:“业务回归,除了能解决大量冗余人员工作问题,还能降低公司经营成本,主动保效益。”今年上半年,武钢通过收回外包业务自己干,节省费用近9000万元。
此外,武钢也在人员分流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富余人员送出去,到市场中去竞争,达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目的。目前,已有300名武钢职工转型当协警保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
冗员问题,对于国企来说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有作为,就能够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