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上海”汽车
2016-10-25综合整理
综合整理/燕 回
聊聊“老上海”汽车
综合整理/燕 回
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阵痛,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海牌轿车无奈地成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牺牲品。
提到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我们会想到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市场上风靡的品牌。其实,诞生于1958年的上海牌轿车,可以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一个里程碑式产品。在1970年代,曾有“北红旗、南上海”的说法,可见在那个时代“老上海”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对曾经与国人联系紧密、感情深厚的自主品牌,让我们走进它,看看“老上海”的辉煌,聊聊“老上海”的故事,问问“老上海”的归宿。
照葫芦画瓢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与此同时,随着共和国外交事务的日益频繁,我国急需汽车进行交通接待工作。每当有较大规模的外事访问时,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就面临汽车供给紧张的问题,因此政务院副秘书长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成立新汽车公司的想法,周总理很快便批准了这一提议,并于1951年4月23日在西四小院胡同1号成立了“首都汽车公司”。
1958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将自主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作为礼物,为当时正在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献礼,会议进行期间,毛主席在怀仁堂草坪上参观这台东风轿车,当时他激动地说:“终于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这台东风牌轿车开启了我国自主生产小轿车的历史,这一消息不仅牵动了国家领导们的心,也激发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人民的造车热情。从那时候起,上海人便决心也要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小轿车。
由于当时上海汽车工业几乎也是一片空白,所以上海人选择了进口国外中高档轿车,进行类似“活体解剖”式的拆解、研究、测绘等工作。
1958年的一天,一辆奔驰220S车被运到了上海汽车制造厂,接下来这辆车被进行了“活体解剖”,但解剖过程极其细致和复杂。当时上海几十个最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了这次分解。这种生产方式叫大联合,几乎每个部件都会有一个专门的企业负责研究,进行生产攻关。
当时的上海工业水平很低,没有大型的冲压机、锻造机,上海的工人师傅们只能用榔头、铁锤敲打,依靠自己的双手拷制成复杂的车身外覆件,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也使得工人们的工作量骤增,老一辈上海汽车人提到这个场景的时候,经常会调侃地说:“还没进工厂,就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打击乐一样”。
凭借这么一股坚持不懈的劲头,包括上海底盘配件厂、上海内燃机配件厂、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以及上海汽车装配厂在内的几十家企业,经历半年时间,上海的第一辆轿车初露端倪。上海人为他们造出的第一辆轿车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凤凰”。在车头的发动机盖上,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展翅欲飞,与一汽东风车上的那一条金龙相得益彰。
辉煌成一时
1958年9月2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一辆银绿色的国产轿车在锣鼓声中缓缓驶出汽车修配厂的大门。新的凤凰牌轿车终于诞生,这就是“上海”的前身。1959年2月15日,第一辆样车驶入中南海,周总理乘坐后笑着说:“中国人有志气,把中国车造出来了。”1964年2月再次投产之后,“凤凰”正式易名为“上海”,成为国内除了“红旗”之外唯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1965年,上海牌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1972 年起又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1.7万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80年,年产量突破5000辆;到1990年代初,上海牌轿车年产量已达8000辆。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牌轿车支撑着国内的轿车需求。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上海牌轿车并没有制定价格,那时出厂产品完全是为政府部门和政治任务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这时候,“老上海”也有了自己的价格,每辆2.5万元。因为上海牌轿车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它强烈地吸引着一些有了钱的个体户,于是,上海汽车厂门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个人背着一麻袋钱苦苦恳求买一辆上海牌轿车”,至此“老上海”真正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截至1979年,上海牌轿车已经累计生产了17000多辆,且以每年上千辆的速度增长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上海牌汽车曾一度成为了我国公务车及出租车的主力车型,然而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却彻底颠覆了上海牌轿车的命运……
退出了舞台
关于上海牌轿车的没落与衰败,要从1978年讲起。当时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国上下秉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各行各业纷纷打开大门,引进外资。同年11月,中央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一场中国汽车界翻天覆地的变革就此到来。
经过谈判,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并于1985年正式生效,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就此诞生。
与此同时,原上海汽车制造厂此时已是名存实亡,上海牌汽车也面临着我国政府不管、德国投资商不重视的尴尬境地,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刚刚成立,德国人便从原上海汽车制造厂的2900名员工中抽调了1600多人生产桑塔纳轿车,在一番“抽筋扒皮”似的整顿后,上海牌轿车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1986年,已近迟暮的上海汽车制造厂“用尽了最后一分力气”,在原上海SH760A的基础上重新推出了一款名为SH760B的新车型,然而它的改变同样并不显著,仅仅是在之前车型的基础上采用了塑料中网,改换了当时桑塔纳车型的尾灯,并提升了整车的喷漆技术。
1987年,汽车工业被称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并于同年成立了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至此,上海大众真正坐稳了上海汽车工业的“头把交椅”,与此同时,上海牌轿车也迅速走向了没落。
有政府的支持与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的技术,正值“壮年”的桑塔纳凭借外观大气、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轻而易举地便击败了略显老迈的上海牌轿车,一个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政府扶植、更没有先进技术的50年代老产品,该拿什么与堪称世界汽车行业巨头的大众公司竞争?面对这个问题,上海汽车厂的工人们没有答案,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结束上海牌轿车的命运,此时上海牌轿车也的确走投无路。
1991年,造价高、配置低、费油、老迈的上海牌轿车走到了消亡的边缘,随着这一年11月25日最后一台上海牌轿车从上海汽车制造厂下线,上海牌也完成了它在国内汽车市场的谢幕演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蓝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