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三社联动” 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2016-10-25刘光强

中国民政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工社区

刘光强

创新“三社联动” 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刘光强

成华区作为成都市曾经的工业发展“老基地”、城市发展“老城区”,在产业调迁、旧城改造过程中遗留下不少“老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十分迫切。从社会治理看,“三社联动”是适应社区治理格局变革的顺势所为;从城市发展看,“三社联动”是发挥现代城市社区功能的关键所在;从群众期待看,“三社联动”是提升居民归属感幸福感的民心所盼。成华区以创新“三社联动”机制为抓手,精确把握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角色定位,科学构建“三社”的高效联动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服务供给在社区,有效提升了成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主要做法

成华区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总揽,聚焦社区这一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努力实现社区以居民为本、居民以社区为家。

(一)完善“四个体系”,优化联动结构。按照“纵向微治理、横向全覆盖”的思路,着力打造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动。一是完善“区域化”党建体系,提升党的凝聚力。围绕“打破壁垒、建强堡垒”,在全区14个街道和108个社区均成立了区域党委,将400余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优秀流动党员代表、非公企业出资人等作为“兼职”委员吸纳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构建区域化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院落、楼宇(“两新组织”)党组织-社会组织党小组的“区域化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党组织在“三社联动”工作中的统筹和领导。二是完善“专业化”微自治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力。各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文化体育、人民调解、环境自治等社区工作专委会,鼓励专业社工领办或加盟社区专委会、社会组织,强化社区微自治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对全区1700多名社区工作者、551名持证社工和3000多名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培养了100余名社区组织“领袖”。三是完善 “枢纽化”群团组织体系,提升群众参与力。各社区工、青、妇等社区群团组织坚持“条块结合、分类指导、全域覆盖”,加快“区-街-社区(驻区企事业单位)-院落”的“同心多圆”群团枢纽化组织体系建设,打造了留守儿童“蒲公英家园”、枢纽型团组织“社区青年中心”等各类群团组织46个。四是完善“复合化”政企共治体系,提升社会协同力。成立区级自治组织促进总会、街道自治联合会,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成发集团、西南石油局公管中心等驻区单位发挥阵地、资源等优势,与街道和社区开展共建互助,全区435个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建互助协议,认领项目579个,345个驻区单位阵地向群众免费开放。

(二)推动“五化建设”,健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三社联动”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着力将社区打造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是推动社区工作者“社工化”,优化社区队伍结构。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对取得员级、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资格的社区工作人员,分别给予200~800元/月的工作补贴,目前社工总数由2013年的79人增加至2015年的551人,社区工作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推动社区社工“组织化”,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社区专业社工绩效、补贴同领办服务项目挂钩的机制,将社区工作者和社工培训纳入区委党校等主体培训计划,强化社区教育、养老服务等各领域专业社工机构建设,逐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逐步构建“社区工作专业共同体”。目前,各街道已相继培育出“社区教育协会”“社工师协会”等较为成熟的工作“阵地”,进一步完善了社工的组织体系。三是推动社会组织“社区化”,提升服务治理能力。按照外引为辅、内生为主的思路,重视社区本土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展,试点社区社团登记“1元制”,社会服务机构注册资金降低到1000元,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总数增加到1247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社区微创投”,创新打造了微型养老、残疾人“阳光家园” “430学校”等个性化服务项目,使社会组织能更好地发展和延伸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四是推动社区工作“一体化”,增强联动源动力。建立健全“三社”组织联建、联席会议和信息联通、服务联办、活动联合制度,制定社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的激励政策,并采取政府、社区和个人多元投入的方式,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支持保障社区工作的强大合力,实现社区、社会组织“有办公场所、有服务项目、有专业人员”和社工“有能力、有岗位、有待遇”。五是推动服务治理“信息化”,升级联动方式。创新“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重点开发了社区治理云(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社区服务云(社会化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三朵云”平台,切实做到“多让数据网上走、少让群众路上跑”,夯实服务治理“大联动”的信息化支撑。

(三)强化“三个统筹”,夯实联动基础。成华区将“三社联动”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创新工程和助推发展的保障工程,举全区之力保障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一是统筹“三社”推进机制,为“联动”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三社联动”作为“实验区”建设重要内容,形成“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抓、社区主体、社团主导、社工参与”工作新格局。编制“实验区”工作规划(2014—2016)、“三社联动”实施意见,出台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意见“1+5”配套文件,推进 “三社联动”项目化、实体化。二是统筹“三社”平台建设,为“联动”提供阵地保障。加强社区公建配套建设,2012—2015年,争取各级资金投入近1亿万元,通过新建、购买、公建配套移交、国资调剂等方式改造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完善“区-街道-社区-院落”社会组织孵化和服务阵地体系,打造网上网下互动“市民服务中心”,试点社区服务“中心化”建设。建立社区公益创投实践基地,建成全市首个社工服务项目暨社工实训基地,引导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三是统筹“三社”财力投入,为“联动”提供经费保障。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化公共财政投入方式,按照每百户居民不少于3750元/年的标准,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经费,并明确社区公服资金可用于“三社联动”相关工作,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落户成华。

通过科学构建“三社联动”机制,成华区社区治理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群众满意度、群众参与度、社区和谐度、社会安全度得到了提升。

二、思考与启示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切感到:创新“三社联动”机制,需要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保障,才能激发“三社”产生持续、稳定、长期的联动效应,具体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一)更加注重社会化参与,做好联动主体的“加法”。社区治理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社区家庭成员的“大合唱”,党委政府握好“指挥棒”,各方参与、联动推进,才能奏出优美的旋律。首先,要坚持居民自治,推动群众的事情自己办。群众不仅仅是被动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主动的治理者。随着社会治理主体平等化与结构扁平化,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成华区将结合“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推广“邻里守望”等群众自治模式,提高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社区居民由“观众”变“主角”。其次,要坚持区域共治,推动社区的事情大家办。把加快发展社会组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区-街-社区-院落四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体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监督力度,加快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枢纽化建设,努力促进全区社会组织“扩量提质”,扩宽群众参与区域共治的路径。加快打造一支“量大质优”的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社会工作,不断补充区域共治的新鲜血液。

(二)更加注重明晰化定位,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在社会治理体系塑造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将逐步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以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调整克服政府单向管控、社区自主性弱、市场参与度低等结构性问题。首先,行政力量要“让位”。坚持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进一步明确政府“三社”联动工作规划者、组织者、监督者和经费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定位,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和直接从事的社会管理事务,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具体社会事务、微观经济调节职能以及专业服务职能转移、委托给具有响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其次,社区职能要“归位”。努力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进一步厘清社区“权力清单”,推进政社分离,弱化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自治和服务功能,着力解决社区“牌子多、台账多、检查多、考核多、结对多”等问题,推进社区职能归位。第三,市场作用要“到位”。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质量越来越好。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服务组织,创意策划公益项目,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创投大赛,解决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更加注重优质化服务,做好多元供给的“乘法”。当今社会已完成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升级,居民有着内容更多样、层次更高级、内涵更丰富的服务需求。一方面,要注重“丰富性”,提升服务的“广度”。强化服务项目设置,积极拓展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领域,提供福利型服务、文体兴趣型服务、权益维护型服务、便民利民型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居民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性”,提升服务的“深度”。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社工的专业水平,重点支持和发展一批面向社区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失人口和失业人员等特殊服务群体,具有较高专业性、较强服务能力和较好社会信誉的社区社会组织;支持成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形成一批具有成华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

(四)更加注重系统化推进,做好清障铺路“除法”。要狠抓氛围营造,破除观念障碍。建立健全“说需求、谈观点、提意见、想办法”的群众间对话渠道,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小区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居民更加主动关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治理;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提倡公益精神、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引导群众逐渐融入新群体、形成新风尚。要加强统筹协调,破除推进障碍。政府将“三社联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及时对“三社”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找准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契合点,引导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内企业更多地参与社区重大事务协商,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推动发展。要优化财政投入方式,破除资金障碍。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给社区配套更多工作经费,改变目前公共服务资金简单按户数拨付的“一刀切”做法,根据各个社区实际承担的公服职能,科学合理调配资金,不断提高“三社联动”的运行保障水平。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区委书记)

猜你喜欢

三社联动社工社区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探索苏北特色农村社区的建设新路
高校融入“三社联动”社区建设创新发展探析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探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