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真武阁创建者考证
2016-10-25覃正
覃正
(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容县537500)
容县真武阁创建者考证
覃正
(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容县5375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武阁自明万历初创建至今,已历400多年,由于史实疏略,对其创建者一直是见仁见智。根据方志与碑刻所载有关史料,通过对参与修建的主要人物进行具体分析与甄别,认为真武阁的真正创建者是当时的容县知县伍可受。
明代;真武阁;创建者
1982年,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容县东大街的人民公园内。经略台建在濒临容江(今绣江)的北灵山上,高出江面约二十米,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期间所建,曾是容江通海水道“独镇江关”的军事要地。台上原建有武当宫,其历代兴废情况已难详考。明嘉靖年间,为奉祀真武帝君曾重建。现存耸立在台上的三层木构建筑真武阁,建于万历初,坐北向南,居高临下,天水一色,风景清幽。武当宫又名玄武宫,至清代为避康熙之讳,遂改名真武阁。其建筑结构之精妙,技术之高超,风格之特异,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艺上的卓越才能与智慧,足以与我国“江南三大名楼”相媲美。然而其创建者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容县坊间世代相传是鲁班一夜之间建成的。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著述或讲演,有的说是“无名氏”所建,有的说是“集体创造”的结晶。鲁班是春秋时期之人,他没有到过容县,更不可能在两千多年后为容县建楼造阁,只不过体现了人们对真武阁创建者的讴歌而已。“集体创造”说,将成百上千的参与者都认为是“创造者”,无主次之分,抹杀了精英个人的作用,有欠公允。常言道:“龙头行,百事成。”“龙头”就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鲁班式”的人物,这是本文将要考证的重点。
目前,有关真武阁的史料,除光绪二十三年(1893)编修的《容县志》外,还有记录真武阁维修的碑刻。现有记录真武阁历代维修情况的碑刻四方,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梁佩《嘉靖武当宫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最为重要。前碑是记录嘉靖年间重建武当宫的情况,现嵌在经略台西侧的碑廊处,属广西区重点文物,虽有缺损,但容县博物馆保存有拓片;后碑记述现存的真武阁建成四十多年后进行第一次维修的情况,其间追述了万历初(1573—1580)创造真武阁的始末,此碑已散佚,县志收录有碑文。两方碑刻记述了创建三层楼阁的前因后果,并且一一罗列参与修建的主要人物,刻在石碑上名垂后世。这些“主要人物”是经人们筛选与公认的,免去了今天我们“海选”之苦。勿庸赘言,创建今存真武阁的“大匠师”或“总设计师”的芳名应列在其间。这个人应该是学富五车,独有创见,在邑民中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只要我们从中逐一分析鉴别,他便会从“群英谱”中凸显出来。
撰写《嘉靖武当宫碑》的梁佩,广东高要人,岁贡。1552年任容县训导,重建武当宫时捐银一两五钱,他在碑文中声称自己没有参加具体工作,第二年便离任,与后来创建真武阁无缘。不过,他在碑文中记下了重建武当宫的主要人和事:
姓名籍贯出身重建武当宫备注职责捐银李文祥容县乡耆会首五钱程贤容县乡耆会首二两潘泓容县乡耆会首五两捐银最多者梁世全容县乡耆会首一两余珊江西会首一两来容经商
迨嘉靖庚戌(1550),(武当宫)颓敝芜秽,乡耆李文祥、程贤、潘泓、梁世全、余珊等力募茸修完固……门堂寝室,神棲有几,鼎丹炼器,道术有处。
上述五人为“会首”,“会首”相当于今天某工程的“筹委会成员”。他们的简介如下表:
五名会首除余珊为外省籍外,其余都是容县乡间有名望的长者,他们都量力捐了白银。据不完全统计,为重建武当宫捐款者有280多人,共捐白银55两,其中捐一二两者已属数额较多之列,潘泓一个人捐了五两,属最多者。由于筹集的资金有限,他们的观念又囿于传统认识,虽说是“力募茸修完固”,实际上是低起点的修复,于是才有后来的“复憾前修之未备”。
撰写《重修武当宫碑》的杨际熙,与梁佩有所不同。杨氏是当时容县的望族,他本人曾中举人,做过湖北松滋县令,因筑堤治水有功,升任南京御史。因正直廉洁,不避权贵,直言敢谏,遭到豪强地主中伤,被贬为云南佥宪,于是便借终养之名归林“三十年”[1]光绪容县志卷18人物志·列传[M].。此间,其胞弟杨际会中进士,儿子杨允京中举人,或官知州,或官县令,传承杨际熙为官风范,为士民所敬重。杨际熙撰写《重修武当宫碑》时,已届85岁高龄,其17岁在家乡附近的都峤山读书,耳闻武当宫的重建;万历初年近40岁,已委躯为民,亲历真武阁的创建;暮年亲眼见证了真武阁建成后第一次维修,对创建真武阁的历史最了解和最有发言权。其在“碑文”中写道:
嘉靖庚戌,乡耆李文祥、潘泓辈集众募修,财輶制狭,仅取棲神而已。万历元年(1573),泓与龚承恩复憾前修之未备,思以旧贯而扩充之。会首三十余人,博劝广收,募就多金,于是大兴工役。其时伍公临頫从臾,群心竞跃,扩基寻丈,筑土坚乔,创造楼阁三层,隆栋蜚梁,斗窗云槛,輦神像,安置仙人,好楼仙将,帅列傍侍,而钟罄,而鼎炉,而廊舍,而垣墙,而庖厨,巍乎其有成也,为一邑之具瞻。
以上一大段纪实文字,真实地追述了创造三层楼阁的过程。“创造”的“创”,颜师古注曰:“创,始造之也。”新《辞海》解释说,“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之事物[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耸立台上的真武阁是创造出来的。嘉靖时乡耆李文祥、潘泓等人重建的武当宫只有“堂”“室”,仅能“棲神”而已,显然不是多层楼阁,而且比较矮小简陋,经过多年风雨侵蚀,已破旧不堪,神威不振。万历初,广大邑民在“伍公”带领下,将原有的台基扩大了一丈左右,台上的建筑物由不是层楼建成了三层楼阁,由仅能“棲神”变为阁内能安置神像和协侍的仙人、将帅的像以及钟罄、鼎炉等,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规制之先进和设施之完备也是空前的。参与这次创建活动的,“碑文”中着重提及了三个关键人物,他们是“伍公”、潘泓与龚承恩。潘泓在重建武当宫中是主要会首,捐的白银最多,应是众乡耆中最富有者,后经二十多年经营,家财应更富有。龚承恩是容县人,袭职容县千户所副千户,从五品,重建武当宫时曾捐银一两,后又袭职多年,积蓄更丰厚。他们有钱有势,又热心于公益事业,可能觉得此前重建的武当宫仅能“棲神”,于敬神不周,因此两人成为“重建”与后来“创建”的“两朝元老”。然而,他们所“思”与“倡导”的,仍然是想在“旧贯”基础上“扩充”。“旧贯”,即指老制度、老办法、老习惯[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可见潘泓他们是以老办法去发动邑民募捐,然后再在旧址上按老规矩“扩充”一下,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的创新,未跳出原来的“旧框框”。正当他们要大兴工役时,“伍公”突然莅临容县任知县,打破了他们的“旧贯”思维,改变了他们因陈守旧的做法,经过三十余名会首与广大邑民的共同努力,最后创建了全新的三层楼阁与更大的附属建筑组群,使之成为容县建筑的一大奇观。此时已委躯为民的杨际熙,亲眼见证这一“杰构”的横空出世,他以赞美的态度与敬重的语气,忠实地记录了“伍公”创造楼阁的全过程。至此,问题已经解决,真武阁的创造者就是伍公。
伍公何许人也?据光绪《容县志》卷15《职官志·宦迹》载,“伍公”就是伍可受,福建清流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容县知县。其在五年任期,“居政详明缜密,顿兴百废”,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修学宫;二是创建武当宫;三是以“弓田”征赋税。县志说,万历五年三月,督学钟继英奉旨视察容县,适值伍可受到任。伍可受下车未几,毅然以兴造为己任,在修学宫的同时,参与创建武当宫[2]光绪容县志卷11学校志·学宫[M].。伍可受的学识远在众乡耆之上,属于重量级人物。为创建武当宫,他做了组织发动和筹划设计两件事,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却是人心所向。此时,潘泓与龚承恩正与众会首一起,以旧办法广劝邑民募捐,伍可受也得知堪舆家说修好供奉真武神的武当官“利于仕进”。可见创建武当宫与修学宫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容县多出人才,这正是容县人世代梦寐以求的事。于是伍可受顺应民心,入乡随俗,亲自出马,以“堪舆家”的预言去鼓动邑民捐款,其号召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接着,他又以“堪舆家”说“城中屡遭回禄”,须将供奉真武神的武当宫“增改层楼”,方能“压南方火星”为由,召集乡宦杨际熙等人讨论“增改层楼”一事[3]光绪容县志卷4舆地志·古迹[M].。“回禄”指火灾。当时县城居民多编篱缉茅为屋,往往不戒于火,导致火灾频发,损失惨重。这是关系到安民的大事,乡宦们多年想办而办不到。伍可受提出“增改层楼”,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必然大得民心官意。虽然无“会谈纪要”将此事详细记录下来,但我们根据“座谈会”的中心议题可以想见,会前伍可受已按照“皇室家庙”殿堂的要求,即使不能将层楼图纸绘就,起码做好了“创造想象”,根据“增改层楼”的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并且作出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包括施工方案在内。这改变了会首代表潘泓与龚承恩等人的思维定势,也开阔了乡宦们的视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官民人等的积极性,于是募就多金,踊跃参建。两年后的万历七年(1579),钟督学再次视察容县,学宫已修好,真武阁层楼已屹立在台上[4]光绪容县志卷11学校志·学宫[M].。后来,伍可受改传统“以步计亩”为“以弓丈田”,按亩起科,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怨声不绝于路。这件事本与创建真武阁无关,笔者只想借以说明,不是伍可受无数学知识,恰恰相反,他是过于精通与精细。对此,杨际熙曾予“笃论”,对伍可受的功与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此外,杨际熙之所以未在碑文中提及自己参与讨论“增改层楼”一事,是因为尽善尽美的“顶层设计者”是伍可受,况且与会者不止他一个人,至多只是起到“绿叶扶持”的作用,不应居功,更彰显其为人正派厚道,是非分明。笔者认为,杨际熙将“创造楼阁三层”归功于伍可受是言之有征且可信的。
至于伍可受从何处学到上述本领,如何拥有道教、建筑与数学等方面如此丰富的知识,我们无从考证。然而,从今天所看到的被誉为“天南杰构”的真武阁,可以进一步体验到伍可受的卓越才能。全阁通高13.20米,面阔三间13.80米,进深三间11.20米。台为阁根基,阁傍台气势,顶天立地,正面显得大器、高耸而庄严,侧面则是轻盈、挺拔而秀美;四面瓦檐伸展深远,似雄鹰振翅欲飞,充满着活力,彰显着伍可受高瞻远瞩的大手笔。更神奇的是,他将人们见惯熟知的百越少数民族“干栏”式吊脚楼结构与我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融合在一起,在二楼内另置直通三楼顶的四金柱,成功地运用“杠杆结构”原理,挑起了三楼楼板、梁架和瓦面、脊饰的沉重荷载。进一步审视后会发现,伍可受从宏观到微观,将数学与力学细化,通过“杠杆”构件传递,做到二三楼东南西北的瓦面荷载均衡,而且做到内外和上下的受力均衡,从而使每组“杠杆”结构像一杆天平秤那样保持平衡,不但二楼内的四金柱悬空,而且提高了阁的高度和扩大了三楼的空间。伍可受面对浩大工程,匠心独运,统筹安排,调动千军万马,先将全阁近三千条大小的格木构件加工成艺术品,继而以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协调,组成一个稳固统一的整体,全阁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美学与力学的高度统一。在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条件下,能够在短短一两年内,创建一座美仑美奂的真武阁,伍可受的组织才能无疑堪称高超。有哲人说,科技孕育生命力,科学创造力最能穿越历史。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受了多次暴风雨和地震的摇撼,却能安然无恙,仍在继续证明着科学创造的伟大力量。
伍可受的才能之所以能够在容县大地上施展,主要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容县古为容州,后改州为县,地域变为“弹丸之地”,至万历十年(1582),仅2596户、9180口。然而,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有通海水道容江,交通便利;自古是格木产地,可就地取材。还有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重建武当宫时,县城就有二十多家店铺老板和来自福建、江西、四川与粤东等地一百多“客人”的捐款;全县有学宫、书院和私塾100多处,还有社学15所,先后出产进士4人、举人54人、贡生和国学生200多人;架桥梁、建祠堂和治屋多用木料,造就了众多的能工巧匠。伍可受“接地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容县的优势为我所用,尽管创建真武阁工程浩繁,花费比重建武当宫要巨大,但由于要人有人,要技术有技术,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处处左右逢源,事事得心应手,终于如愿以偿地将自己脑海中的“创造想象”变成了现实。真武阁成为反映当时容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综合实力的亮丽名片。
千年古经略台与真武阁齐名,见证了武当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低级变为顶级精品真武阁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多才多艺的县官伍可受在400多年前独立自主地创造出“天南杰构”真武阁的壮举!
K291/297
B
1003-434X(2016)03-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