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的“全胜”思想
2016-10-25谢台喜
谢台喜
论孙子的“全胜”思想
谢台喜
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理想境界。统帅的指挥统御对全胜十分重要。“全胜”的方法和手段是“伐谋”“伐交”,再其次是“伐兵”“攻城”。全胜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有:(一)慎战是迈向和平的起点;(二)互利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三)合作是谋求共同安全的前提;(四)了解是建立互信的关键;(五)以非战争手段解决冲突是维护和平最佳方式。
孙子兵学全胜
孙子兵学是我国传统兵学重要的典籍,在军事领域有崇高的地位,时下亦被广泛运用于商业界、管理学界;孙子兵学的最高理念,是以彼我不经血腥战斗,即全存全军,使敌屈服于我。因为如此的胜利,才是完全的胜利,最完善的胜利。其所采取的策略为政治、外交、经济、心理诸端,维必须拥有庞大的军备力量为后盾,才可产生效果。所以孙子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已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战而得胜,其牺牲亦不免,然拔人城,毁人国,其祸根亦愈深。所以在用兵上,必须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原则。不得已而用兵,亦要讲求以最少的牺牲,保全自己实力,而获致最后的胜利,才是用兵的最高理想。
《孙子兵法》之中心思想,主在减少兵力的损耗,保全战力,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获得全胜为目标。所以,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攻击敌人的方法中,特别推崇“伐谋”而贬抑“攻城”。强调“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兵法》中的“全”,就如同儒家哲学思想核心的“仁”与道家哲学核心的“道”一样,是我们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重心。
所谓全胜的计谋,就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谓“不战”“非战”乃指不待与敌人直接交战即已获胜,并非放弃武力,反对战争。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理想境界。
一、全胜思想的诠释
作战用兵,不论装备如何精良,训练如何精熟,总有伤亡,所以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唯有做到先胜、必胜的国防建设,以武力为后盾,以伐谋、伐交为手段,使敌人于无声无形、不知不觉中,削弱实力,造成不得不屈从我的形势,而达到“全国全军”之目的。例如三国时,魏将徐晃奉曹操之命攻易阳(今河北省雄县)时,写一封信说明利害,用箭射入城中,易阳守将读信后,立即悔悟投降,即为全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史例。
所谓“伐谋”就是谋略战,运用智慧订出适合的政略,将敌人之企图或计划,在未成熟前用计谋予以粉碎。所谓“伐交”则是外交战,系利用外交策略,分化敌人之与国,联合自己友邦,使敌人于孤立无援之境地,而为我所屈服。“伐谋”“伐交”都是不经兵刃的战斗,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区分先后层次,不过善伐谋者必善伐交,善伐交者亦善伐谋,两者须相互配合,交互为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果。
孙子固然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观念,但是“不战”并非“无战”,尤其在实行谋略与外交时,必须具备可胜之战力及必战之决心,才能形成较敌人优越的战略态势,否则空谈伐谋或伐交,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此孙子在伐谋、伐交之后,还举出伐兵,而且说:“兵不顿而利可全。”可见伐谋伐交之目的,在保全兵之没有重大伤亡,以及战果之完整;因此伐谋伐交只是手段,不战才是目的。如果不能达到此目的,则须用强大力量一举歼灭敌人,所以“不战”只是“不待交战流血”而已,伐谋伐交只是达到不流血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最后仍需以武力作为最后的解决。
孙子最反对的便是硬拼硬的攻城战,既耗人力物力,又旷久费时,与“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相背,且攻城必经恶战,恶战必有重大伤亡,与全胜的原则相反。所以孙子说:“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与伐谋伐交来比较,攻城自然是最笨拙、也是最难奏效的方式。
全胜之全,不是一般所谓之全部、全面或大获全胜之意,是尽量减少破坏、维护保全敌我双方生命财产之安全,甚至降低一切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冲击。孙子首重以谋略为上策不仅是针对敌人物质或人力上的摧毁或破坏而言,同时亦针对于自己的摧毁与破坏而言,对敌军或敌国的破坏愈大,也会造成自己的损害愈大,用兵的目的在求其政治上的利益;因此,战争的手段愈“破”愈残酷,对己之利则难“全”,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然会造成我士兵和百姓的伤亡,每一场战争之“全”与“破”结果都是持续的累积与转变的。
二、知胜之道
统帅的指挥统御对全胜之获得关系至巨,可依据以下五种情况,判知军队能否战胜攻取:第一,能知可以战之先机,与不可以战之战机者,一定能打胜仗。如曹操第二次征张绣,因恐许昌有危,却退军,张绣率上军追之,贾诩劝其不可追,绣不听竟大败而回,但贾诩却又促其率残兵再追之,终夺曹军锱重车辆千余而回。此即贾诩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之理。第二,指挥官能了解兵力在各种战略战术情况下,而作适切之部署,定可获得胜利。如秦始皇欲攻楚,问需兵若干,李信答曰需20万,王翦则答需60万,于是以李信为将,率兵20万攻楚,无功,终以60万破之。王翦真可谓为“识众寡之用”之名将。第三,部队能团结,上下意志一致,而能万众一心,始能赢得胜利。如拿破仑第一次征意大利,以老弱疲惫之兵,竟翻越阿尔卑斯山,击破敌军,实由其统御成功,上下同欲,目标一致,所发挥团队精神之结果。第四,能以虞待不虞,战备整然充实,而无懈可乘者,可以获胜。如春秋时代晋楚城濮战后,晋无备,因此有楚孙叔敖败晋荀林父子于邲;楚又无备,又有晋败于鄢,所以以虞待不虞者必胜。第五,指挥官干练而国家元首又能充分授权,任其指挥自如,必可取胜。如东汉名将岑彭,光武以荆门之事委之,故终能取胜,此即“将能而君不御”之例证。
以上五种因素,乃判知胜负之锁钥,“将能而君不御”是属于指挥权的问题,必须独立以专其责;“能知战机,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是指挥艺术问题,此需将领卓越之智、勇和经验,始可发挥之;“上下同欲”是属于统御问题,乃将领信、仁、严之运用,以达到万众一心,系“全胜”获致之动力。所以一个部队能否克敌制胜,由其将领统御指挥之能力即可知之。
三、全胜之手段
孙子将全胜思想作为战争的最高原则,把“兵不顿而利可全”作为战争追求的最高目标,力求达到尽获“用兵之利”而避免或减少“用兵之害”的目的。《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战”是指竞争的一方在对方保全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利益才是最终的目的,实现利益目标的方法、手段很多,我们在决策选择中,不一定非要选择斗争。按照孙子的“全胜”思想,我们更可从长远的利益和全面的政治、道义的要求上设想我们的战略目标,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留下后遗症;我们应当从避免直接碰撞和破坏方式上考虑竞争力量的使用,力求在保全双方竞争力量的情况下征服对方。然后如何才能实现“全赢”?孙子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就是说“全胜”的方法和手段是“伐谋”“伐交”,再其次是“伐兵”“攻城”。
四、全胜思想的当今思考
(一)慎战是迈向和平的起点
慎战是孙子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孙子深刻了解战争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认为“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因而一再告诫主政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慎战是孙子一切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在指导战争,也在指导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状态,减少战争就是意味着增进和平。孙子主张“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就是要尽量避免不必要、非理性的战争。要使军事战略服从于追求和平的政治战略。慎战可以扩大和平空间,化干戈为玉帛;慎战有助于人类迈向持久和平。
(二)互利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
利是孙子考虑一切战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他说“兵以利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战争的行止、战略战术的运策都以利为指针。重利是孙子思想的特点之一。
孙子所追求之利是大利、远利,事关全国全军的全局之利;为了大利可以放弃小利、近利、局部之利。他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同时他也深刻揭示利与害的关系,他说“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也就是说指挥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衡量各种利害关系,趋利以避害。不但拓展了孙子利益论的内涵,也阐述了一种全面性的思维方式。
争利是战争的根源,互利是和平的基石。依孙子“杂于利害”的观点看,今天的大利、远利,就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害,和平发展已成为世人共同追求的愿望;而随着经济全球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利益关系错综交织,密不可分,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世人根本利益之所在。在和平发展的大利面前,互利合作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三)合作是谋求共同安全的前提
孙子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同舟而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吴国人与越国人本来相互仇视,在遇到危难之时却能共弃前嫌,相互救助。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它说明在巨大安全威胁面前,不同利益团体可以合作,实现共同安全。但在危难时刻是否也有其他的选择?如乘机把对手推下水等,但那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孙子认为要相救如左右手,携手共渡难关。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下,世界各国也面临各种共同安全威胁,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气候变迁、大规模武器扩散、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都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因应危机,谋求共同安全,有赖世人共同合作,才能化解危机,求得共同安全。
(四)了解是建立互信的关键
孙子非常强调“知”的重要性,他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知是孙子用以透视战争迷雾的眼睛,是他建构军事理论的重要基础。孙子讲“知彼知己”,是指敌对关系的认识,知的目的是克敌制胜,但从哲学层面讲,“知彼知己”又具有认识论上普遍意义,可以推及一切主客关系的认知中,并实现从零和博弈到双赢的转变,在国际政治领域,“知彼知己”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各国互信互谅、和谐共处的前提。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2000多个民族,不同文明体系的差异易造成误解、分歧;和谐世界理念系追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主张不同文化文明的对话交流,通过对话交流增进了解,建立互信;主张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权益和诉求,在平等竞争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然尽管国际间交往密切,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仍然不足,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观念,增加了不和因素,说明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
(五)以非战争手段解决冲突是维护和平最佳方式
孙子谈兵论战,但并不崇尚以武力制胜。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胜是他最高战略目标。孙子全胜思想,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此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根基。不战而胜的全胜思想是中国历代兵家、政治家、思想家一致倡导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人高超的智慧与战争艺术,也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力求以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的文化传统。
五、结论
孙子的“全胜思想”,其内容包括两种战略思想,一是威慑战,以伐谋、伐交以达到其目的;一是歼灭战,由伐兵完成之,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完成歼灭敌人为目的。然伐谋、伐交、伐兵之成功,首须以战况判断为基础,即“知彼”“知己”的功夫。故孙子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胜负各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作为总结,极言“全胜”绝无幸胜之理,是“知彼知己”重要性的告诫。
美国的核子战略一直遵守一种吓阻观念。所谓“吓阻”,就是以强大的核子与传统武力,使敌人恐惧而不敢对我发动攻击,这也就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所以预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必须以拥有击灭敌人的强大武力为先决条件,否则只是理想和空谈。
(责任编辑:周亨祥)
A Review of Sun Zi's Thought of “Comp lete Victory”
Xie Taixi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mplete victory” that can make the enemies surrender without combating is the highest ideal state of Sun Zi’s art of warfare commanding The command of the marshal it vital to the complete victory. The methods and means for complete victory are “attacking the enemy’s strategy” and “disrupt his alliances by diplomacy” and then “attacking his army” and “attacking cities.” The thought of complete victory ha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on the world today. First, being cautious in warfare 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march toward peace. Second, being mutually beneficial is the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world. Third, cooper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to seek common safety. Fourth,understanding is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mutual trust. Fifth, solving the conflicts with the non-war means if the best means to maintain peace.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y; Complete Victory
E8
A
2095-9176(2016)02-0021-05
2015-10-27
谢台喜,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