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16-10-25宋成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叶酸半胱氨酸颈动脉

宋成福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老年医学科,上海 200093)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宋成福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老年医学科,上海20009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高的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呈正相关,在AS斑块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目前关于颈动脉AS与血Hcy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患者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AS相关情况,探讨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AS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12月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60例。男36例,年龄71(63~84)岁,女24例,年龄70(65~88)岁。病程5~28 d,平均(10.43±5.3)d。另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4例,年龄62~85(平均69)岁,女6例,年龄61~89(平均7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脑梗死的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经头颅CT平扫、MRI检查确诊;年龄≥60岁;病程<1个月。排除标准:①既往曾有脑出血、脑梗死病史;②合并严重感染,或近期使用任何剂量或类型的免疫抑制剂;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④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肝、肾衰竭;⑤近期服用含有Vit B族或叶酸类药物;⑥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2方法

1.2.1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患者仰卧位,探头频率为5~10 MHz,从横向、纵向分别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斑块数量、性质。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30%)、中度狭窄组(30%<狭窄率≤70%)、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根据斑块数量分为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斑块呈强回声且表面光滑)、不稳定斑块组(斑块呈低回声且表面粗糙不平,或光滑与粗糙两种斑块同时存在)。

1.2.2血液指标采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12 h后静脉血5 ml,采用超速离心机(KH80自动脱盖离心机)分离血清,采用罗氏Modular P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酶循环法检测血清Hcy水平;采用ARCHITECT i2000型分析仪,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cy、叶酸及VitB12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较高(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叶酸及VitB12水平明显较低(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cy、叶酸及VitB12水平比较

2.2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水平比较与正常对照组〔(0.83±0.11)mm〕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水平〔(1.35±0.17)mm〕明显较高(P<0.05)。

2.3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12.75±1.73)μmol/L〕<轻度狭窄组〔(18.45±2.47)μmol/L〕<中度狭窄组〔(23.51±3.06)μmol/L〕<重度狭窄组〔(27.37±3.79)μmol/L〕,狭窄率越高,血清Hcy水平越高(P<0.05)。

2.4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12.75±1.73)μmol/L〕<单发斑块组〔(21.65±3.01)μmol/L〕<多发斑块组〔(25.83±3.16)μmol/L〕,斑块数量越多,血清Hcy水平越高(P<0.05)。

2.5不同颈动脉斑块性质的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26.37±3.11)μmol/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21.76±3.09)μmol/L〕(P<0.05)。

2.6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

3 讨 论

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是颈动脉AS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危险因素能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刺激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等的释放,造成血管内皮的慢性炎症反应,促进AS斑块的形成〔4〕;脑组织供血主要靠椎基底动脉、颈动脉,AS常常累及颈动脉,引起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狭窄,影响脑组织供血〔5〕;另外,不稳定的AS斑块很容易破裂脱落,形成栓子,造成血管栓塞而引发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梗死可能占所有脑梗死的19%~35%〔6〕。Hcy又称为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属于含硫氨基酸,是提取自成年健康男性新鲜尿液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血液中的Hcy能够在氧化为同型胱氨酸的过程中产生超氧化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在甲基化成为蛋氨酸的过程中,与细胞内的DNA结合,改变蛋白质的表达,影响凝血机制,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大量研究表明,血浆Hcy水平升高参与了AS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高Hcy血症,可能与叶酸及VitB12缺乏有关。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具有细胞、神经以及基因毒性,能够代谢产生过量的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促进血栓形成,是导致血栓性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Hcy主要通过再甲基化形成蛋氨酸、与丝氨酸缩合形成胱硫醚、进入细胞外基质三种途径进行代谢,叶酸及VitB12在这些途径中不可或缺。曾有研究报道,脑血管病患者补充叶酸和VitB12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cy水平〔8〕,提示叶酸和VitB12水平下降与高Hcy血症的形成有关。

IMT增厚是颈动脉AS在彩超检查中最直观的表现。动脉内膜是AS斑块最早累及的部位,IMT的厚度与AS斑块的大小以及范围密切相关,因此,IMT是评估颈部血管AS程度的常用指标。有研究称,IMT每增加0.15 mm,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1.82倍〔9〕,提示IMT厚度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IMT升高有关。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越高,提示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Hcy对于多种细胞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蛋白等都有激发作用,能够加重这些物质对于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能够促进纤维蛋白原、血栓等沉积于血管壁,刺激受损的平滑肌过度生长、纤维化、变硬,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加重AS;还能释放自由基,使得弹性纤维降解,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有研究表明,血Hcy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10〕,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越高,提示颈动脉斑块数量越多。Hcy转化过程中能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泡沫细胞生成,同时影响凝血因子的释放及凝血机制,有利于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促进AS斑块的形成。有研究称,随着AS斑块数量逐渐增多,血Hcy水平呈现同步升高的趋势〔11〕,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与AS斑块的大小数量有关,还与斑块的稳定程度有关。不稳定斑块也称为易损斑块,常存在活动性炎症、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冒薄、斑块有裂隙或损伤等情况,容易出现破裂、引起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约80%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12〕。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越高,斑块的稳定性越差,危险性越高。

1王金平.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7):1068-9.

2刘波.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3梁顺今,崔英花,李红梅,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51-2.

4Chiu JJ,Chien S.Effects of disturbed flow on vascular endothelium: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Physiol Rev,2011;91(1):327-87.

5Rundek T,Gardener H,Della-Morte D,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plaque in 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5;241(2):364-70.

6林艳,林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1):48-50.

7宋笑凯.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4):522-4.

8古旭东,钟永根,欧阳彬,等.脑血管病高Hcy血症与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3;24(6):8-9,22.

9张玉玲,王维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9):1118-9.

10赵文新,彭巧玲,严斌,等.28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4):209-11,252.

11徐炜新,徐荣,孙杰,等.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3-5.

12Arbab-Zadeh A,Nakano M,Virmani R,etal.Acute coronary events〔J〕.Circulation,2012;125(9):1147-56.

〔2015-11-15修回〕

(编辑袁左鸣)

宋成福(1966-),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6)16-3936-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6.029

猜你喜欢

叶酸半胱氨酸颈动脉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