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故事化与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2016-10-25赵辉

关键词:讲故事电视新闻舆论

赵辉

新闻故事化是媒体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把新闻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说,应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会讲故事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通过讲故事会更好地呈现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实在在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一、新闻舆论宣传讲好故事的必要性

1. 讲好故事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新闻舆论工作者讲故事的基本功必不可少。习近平主席在多次出访演讲中都讲述了温暖人心的故事,拉近着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这些对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2013 年6 月,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演讲时,谈到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比赛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取得好成绩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墨西哥和中国民众的心理距离,既展大国领袖的风范,又现亲民务实的情怀。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讲起了自己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的故事以及2015 年春节重回梁家河村亲眼目睹百姓生活巨大变化的情景。他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世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这样讲故事的方式非常接地气、平民化,不仅给人亲切感,还有历史纵深感,更能感染人、打动人。

新闻舆论中最容易高高在上产生说教感的是正面宣传。正面宣传的主题类报道一直是电视新闻报道创新的难点,大多数报道语言生硬、形式呆板。其实,正面宣传的主题类报道更应该借鉴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故事化的新闻讲述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观众看了以后会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传播效果较好。

2. 讲好故事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讲述出来,展现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能够增强新闻的可信度。201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要求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大媒体纷纷派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走基层》系列基本都采用讲故事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感。央视的《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获当年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一等奖。这组系列报道开了《走基层》“电视连续剧”化讲故事的先河,通过记者的摄像机和话筒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的民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面主题类宣传最怕过分赞扬,讲故事式的描述对于事件的表达十分具体,避免了过分拔高的空话套话。

3. 讲好故事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影视剧的可看性之所以强,是因为它们都是故事,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使观者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新闻报道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收视需求。新闻,特别是正面宣传类的主题报道,之所以长久以来被观众批评为说教味儿浓、乏味呆板,就是因为缺乏故事性。运用故事化的方法,将枯燥的新闻用新鲜、生动、细腻的叙述方式呈现,使新闻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能大幅度提升作品的可视性。耐看的电视新闻一定是在好主题的基础上运用了好的表现手法。新闻通过故事化讲述,拥有了影视剧一样的矛盾冲突,观众能够看进去甚至喜欢看,不仅增强了可视性,也提升了传播效果。

当然,故事化只是讲述方式,新闻始终不能丧失真实性,这是新闻的生命。

二、新闻舆论工作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1. 新闻舆论工作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入基层。“新闻靠脚板走出来,靠田间地头聊出来。”故事要讲得好首先需素材多,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记者只有在基层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才能为观众奉献接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的新闻报道。记者只有到基层,才能把握社会脉搏的律动;只有到基层,观察、思考问题才能深入;只有到基层,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

2. 新闻舆论工作讲好故事要立足实际。本立而道生。讲好故事,要立足实际。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立足中国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化河流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从历史传承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讲好当地故事,就要立足当地实际。每个省、每个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构筑起有特色有风格的传播体系。立足实际,要求故事必须本土化切入。现在省级电视台都可以通过卫星频道实现国际化传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只有切入点具有当地特色,故事才有吸引力,新闻作品才有生命力。例如,2015 年,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大型媒体行动《行进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行》,多组记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示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亮点、特点。延安市吴起县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扶贫主抓林下经济;甘肃环县在特色养殖业上做文章;宁夏同心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搬迁成为当地扶贫的主要方式。主题虽然一样,但是每个地方的故事都体现了本土化,连续播出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观看疲劳,反而每集都带来了新意。

3. 新闻舆论工作讲好故事要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电视记者在构建故事时,应尽可能多地向观众呈现与情感、情义、价值等相关的细节。电视新闻的细节包括镜头、解说词、非语言传播符号三大元素。电视图像具有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传媒的识别特征。电视利用镜头语言,强调富有情感共鸣点和新闻价值、能启迪思考的细节,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情感忠诚度,揭示故事主题。央视《新闻调查》之《第二次生命》采用长镜头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解说词少,镜头语言丰富。片中多次用特写镜头展现这样一个具体细节:身患尿毒症的小琨用拇指和食指使劲捏爸爸的左耳垂(父亲解释:女儿每逢紧张时,便会使劲捏自己的耳垂,都捏了十年了),爸爸一动不动。这些细节镜头的展现胜过千言万语,立刻抓住了观众。

解说词在电视叙事中起着补充、解释画面、过渡衔接、升华意义的作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拉贝日记》结尾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赖因哈特夫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我外祖父在中国生活了30 年,他属于中国。把他的墓碑送回中国,我外祖父的在天之灵就安息了。”这段解说词补充交代了画面未曾交代的细节,完成了对故事主题意义的提升。

非语言传播符号包括外貌衣着、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空间距离等。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有65% 来自非语言传播符号。

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人际化传播特征,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对防范信息误读、优化传播效果至关重要。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损害叙事文本的内在审美,削弱传播效果。

4. 新闻舆论工作讲好故事要设置悬念。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新闻故事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时刻保持现场感和紧张感。有冲突、有悬念,故事文本才会具有更大的张力。

然而,电视新闻设置悬念时要注意“度”,悬念不能过多,还要防范牵强附会。有的时候记者将事件描述得很耸人听闻,甚至在节目开始之前将画面停留在比较刺激的场景上。这样会引起受众的兴趣,但是却使电视新闻弱化了原有的目的,产生严重的庸俗化倾向。有些负面的题材甚至会给观看的受众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另外,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探寻对外传播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联通世界的现代传播体系,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让好故事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

猜你喜欢

讲故事电视新闻舆论
听冬神讲故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