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教授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总结
2016-10-25刘银格王月敏刘招娣
刘银格+王月敏+刘招娣
【摘 要】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难治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临床分型及经典案例等方面对刘爱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进行介绍。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辨证论治;刘爱民;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46-02
慢性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块,属于中医“瘾疹”范畴,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用抗组胺及激素等药物,虽可暂时控制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而中医治疗则具有明显优势。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七版仅列出了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四种证型[1],与临床所见不一致。
吾师刘爱民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及教学科研三十余载,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其辨证灵活而精细,遣方用药亦颇具特色,临床疗效满意。笔者有幸从师,特将刘老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审证求因,剖析病机
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阐明了本病的发病原因:“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临床中慢性荨麻疹的病程较长,病机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里合病,阴阳失调。吾师刘爱民教授结合临证数十年经验,审证求因,执简驭繁,善抓疾病主要矛盾,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机特点主要是以气、血、阳气虚弱为本,风湿热邪为标,即本虚标实[2]。宗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其病因总不离“风邪”,而本病之所以反复发作,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2]。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多数情况下,“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 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2 把握转归,以竟全功
慢性荨麻疹不仅病机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其证候在治疗伊始到治疗结束均呈现阶段性演变[2],刘爱民教授善于把握疾病证候演变,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考虑,重视辨证分期治疗。通常初诊患者以二种证候多见:其一,肺卫不固兼有湿热证,经治疗一段时间后,随着病情的减轻, 舌质由红转为淡红或淡白, 提示邪有出路。其二,风湿热蕴肤证,通过治疗,风湿热邪祛除,达到痊愈;或风湿热少去,但又出现肺卫不固证。证候多变,难以一一详述,然总由“虚实夹杂”逐渐转为纯虚, 或“先实后虚”。故证型的不断变化要求医者辨证精细,适时调整治法方药,效不更方和效必更方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3 把握全局,医患合作
慢性荨麻疹患者大多数病程较长,或已接受过西药治疗而对本病信心不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来就诊。基于患者这种心态,刘爱民教授接诊时不是孤立地只针对病情,还同时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立足整体,用心沟通、耐心倾听,凭借高尚的医德, 扎实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最后设计出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而患者也会主动配合,坚持治疗,依从性大大提高。主要采用中西药配合的方法治疗,既辨证用药整体调节,又用西药快速控制风团,之后逐渐减少西药用量至停, 中药持续服用, 并根据证候演变灵活用药,在已经取得疗效的基础上不断鼓励患者,直至疾病痊愈。
4 辨证论治,配伍精准
4.1 风湿热蕴肤证 证候特点:风团反复发作,瘙痒,色红,遇热增多,青壮年多见,头身困重,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兼肺卫不固者,上述症状基础上见面色少华,乏力,易感冒,脉弱或虚。兼卫阳不足者,上述症状基础上见风团遇冷好发或加重,易感冒,常鼻流清涕,面色少华,乏力,脉沉弱或弱。治法:疏风除湿,清热止痒。基本方:浮萍、防风、蝉蜕、黄芩、茵陈、栀子、厚朴、益母草、白鲜皮、地肤子、通草等。案例:周某,男,32岁,2014年4月6日初诊。主诉:全身出风团,痒3年余,加重4月。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散在小风团,瘙痒,未予治疗。4月前吃鱼后皮损加重,全身出大片风团,瘙痒难耐,曾在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西药可控,停药则发。现风团每日出,痒,纳眠可,二便调,舌稍红,苔淡黄腻,脉左弱右沉。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证属风湿热蕴肤兼肺卫不固。治以疏风除湿,清热益气为主。处方:生黄芪30g,浮萍10g,防风12g,生栀子12g,厚朴9g,生苡仁20g,茵陈12g,白鲜皮20g,通草9g。21剂,水煎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每日睡前服。二诊:药后风团仅少许出,舌稍红,苔薄白,脉左弱右沉。继服原方加减一月后,西药减量,风团不出,舌稍红,苔薄黄,脉沉稍弱。又继服原方加减2月,病愈,随访风疹未发。
按语:患者为青年男性,全身出风团,伴瘙痒,既有舌稍红,苔淡黄腻等实证表现,又有脉沉弱等不足之象,脉症合参,当属风湿热蕴肤兼肺卫不固之证。则疏风清热除湿与益气固表并举,药证相符,顽疾得愈。
4.2 血虚风恋证 证候特点:风团发作日久,瘙痒,晚间多发,中年以上妇女多见,面色少华,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失眠多梦,女性可伴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兼肺卫不固者,上述症状基础上见气短乏力,心悸,易感冒,常鼻流清涕,脉虚或弱。兼卫阳不足者,上述症状基础上见风团遇冷加重,乏力,畏寒肢冷,易感冒,舌质淡,舌体多胖大,苔薄白,脉沉弱。治法: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案例:金某,女,23岁,2014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全身出风疹团,痒1年余。病史:自去年秋季开始全身出风疹团,反复发作,西药可控,停药则发。现风团每日出,皮肤划痕症仅见红斑,纳可,形瘦,大便干,2日一次,月经正常,舌稍红,苔薄白,脉稍弱。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证属血虚风恋,气虚湿蕴。治以养血益气,除湿祛风。处方:生黄芪18g,荆芥10g,防风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9g,黄芩12g,白鲜皮20g,甘草3g。21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风团止,但偶有轻痒,停服西药,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中药原方去黄芩,加丹皮10g。三诊:服药15剂后,风疹团未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中药初诊方加减又服半月,药后随访,皮损未再发,病愈。
按语:此患者乃虚实夹杂之证,故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用。纵观全方,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益气养血,黄芩、白鲜皮除湿清热;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药性,用方严谨有序,故收桴鼓之效。
4.3 营卫不和证 证候特点:营卫不和证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瘙痒,中青年患者多见,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多正常。兼气虚者可见面色少华,乏力,易感冒,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弱或沉弱。兼风湿蕴肤者可见头身困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多正常或滑。兼血虚者可见面色少华,心悸,多梦,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细或正常。治法: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加白鲜皮、地肤子等。案例:张某,女,23岁,2014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全身出风团,痒3个月。病史:3个月来全身出风团,西药不可控,现风团每日出,量多个大,痒,纳眠可,二便调,月经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弱左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证属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处方:生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8g,防风12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g,10剂,日1剂,水煎服。患者未再前来复诊,11月24日电话随访,告知药后风疹团一直未出,病愈。
按语:此患者为青年女性,全身出风疹团,伴瘙痒,脉右弱左可,但舌象、饮食、睡眠、二便、月经等均无异常,似乎是无证可辨,然明思细想,应考虑为营卫不和证,桂枝汤主之,明辨病机,故获良效。
5 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明显优势,然其病因病机之复杂,变化之多端,总令医者如坠云里,不明所以。本病发生虽然以风湿热邪为外在条件,但正气虚衰是其发作的根本原因,本虚标实是其病理表现。吾师刘爱民教授坚持治病求本,认为只有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临证才能把握全局,辨证精准,从而对症施药,整体调节,邪去正安,最终解除病症。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8.
[2]刘爱民.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要点及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1):39-41.
[3]刘爱民,王坤,李雪莉,等.中医辨证配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9):839-841.
(收稿日期: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