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镜头该给谁?

2016-10-25解张敏

关键词:特写镜头领导党员

解张敏

有一次基层站点组织集中收看党建工作片,有党员表示,不用看,不看也知道是啥内容。这怎么可能呢?笔者当然不信。可是那党员却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片子不都是一个套路吗,一说起工作,画面就是领导开会;一说起落实,就是领导到基层视察,慰问贫困孤老。不管啥片子,画面就是这一个格式,看得多了,就“不看也知道”。笔者还是不信,就找出一批工作片来挨个看了一遍,看后不得不服气,还真是这样的。难怪基层党员群众如今不喜欢看工作片,因为我们的工作片画面真的就像领导“真人秀”,开会,视察,慰问,意在说领导和政府在做什么,千“片”一律,不接地气。

我们的党建工作片,包括一些党建电视新闻,在画面上正在表现出一种非常单调的模式化趋势,总是占用大量篇幅,表现一些空泛的“特写镜头”。镜头一:“净明亮”。干净的会场,明亮的灯光,整齐列坐的参会人员,我们的镜头一一扫过,然后定格给主席台。这个画面的意义就是表示,在领导重视、上级支持下,某项工作顺利开展了。画面内容本身可能体现不出这层意义,但制片人员会用解说词加以指出。结果解说词就越来越多,画面就越来越空,内容就离基层越来越远。镜头二:“高大上”。黑亮的皮鞋踩着泥泞的道路,这表示领导在下乡了;与基层同志握手交谈,表示领导指导了基层工作。一项工作运行,当然离不开领导的关怀指导,但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在片中不断地给领导刷关注呢?镜头三:“观光秀”。上级领导出现在画面中时,基层党员群众的注意力一定会短暂地集中一下,看看都有哪位领导来了,说了什么。可是我们在镜头选取上却往往并不“给力”,表现的是前呼后拥,表现的是走马观花,领导下基层成了“观光秀”,这样的画面不但没有突出领导的作为,反而有给领导抹黑的嫌疑。

以上种种“特写镜头”其实揭示出我们在制片观念上的一些误区。我们有必要更精准地定义工作片:工作片是宣传工作的片子,不是宣传领导的片子;工作片是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片子,不是专门给领导看的片子;工作片是我们的宣传武器,不是我们用来迎合上级的工具。

那么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画面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把镜头给谁?首先,我们的画面要接地气,就要多表现基层党员群众。一项工作的运行和落实,到底收效如何,最后会体现在基层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最有资格给出评价,他们的声音才是工作最真实的反响。一项工作落实下去就会对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那么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在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不一样的故事,这样的内容才有说服力,才有吸引力。

其次,我们当然也需要表现领导的画面,但不能是那些假、大、空的“特写镜头”。基层群众想看的不是领导开会,而是领导会为他们做什么;想看的不是领导下乡,而是领导下乡后为他们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有的领导下乡,视察、谈话,然后就没了,这样的镜头群众不欢迎;有的领导下乡,给张家解决孩子上学问题,为李家脱贫致富支招,这样的镜头群众喜欢看。

最后,群众喜欢看哪些领导的画面呢?答案很简单: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沈浩,七双鞋都浸满了泥泞;菊美多吉,三岁儿子期盼声中的“阿爸”……吃杨家的饭、了李家的愿,住百姓屋、解百姓难,同劳同住、风雨无阻,群众喜欢看这样的领导,喜欢看这些领导风尘仆仆、为民办事的画面。在基层缺乏存在感的领导,以及这些领导开会、视察的画面,是难以把群众长时间留在荧屏之前的。

总之,做党建工作片也好,做党建新闻也好,不一定非得聚焦在领导身上,应该更多地聚焦基层;有时候体裁和主题决定了我们需要聚焦领导,也要注意镜头的取舍和分寸感,要少反映那些“净明亮”的画面,多反映领导“接地气”的画面。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领导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领导致辞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