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分析
2016-10-24李学林阮傲
李学林+阮傲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经济新常态下要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模式。本文指出,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要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不能闭门造车。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是任重道远的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创新驱动 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同时产能大量过剩,再加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达到上限,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经济增长的新常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探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以及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方法。
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增长机制
(一)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开发新的产品、使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创造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人类知识的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把科学技术进步塑造成经济增长的基本来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此模式之下,不再依赖资本和劳动的简单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R&D)投入所带来的内生技术进步,来自科学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索洛(Solow,1957)对美国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0%。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表明美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琼斯和罗默(Jones and Romer,2010)在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中,总结了“新卡尔多事实”,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制度等。
技术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技术创新具有非竞争性的特征,带来规模收益递增的结果。非竞争性是指增加对一种物品的使用,但不会增加额外成本。也就是说,一旦一些技术创新被开发出来,可以同时被不同生产者使用,且不会再导致这项技术开发的成本增加。因此生产过程中,在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技术创新并被传播,则会增加整个社会产出,从而出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结果。
(三)创新驱动型增长是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
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的简单投入。因此可以打破生产要素投入过程中出现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魔咒,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摆脱了经济增长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的局面,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整个社会的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才能缓和,经济增长才能是包容性增长。
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下文基于我国经济运行的新常态,考察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问题。
(二)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是典型的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不可长期持续。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都面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随着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其边际产出必然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下降,直至趋近于零,因此经济增长不可长期持续。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三)模仿排浪式的增长阶段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选择的是一种模仿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林毅夫(2007)认为对于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模仿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实现大量产品的出口。大量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进一步增加了国内投资,从而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形成了我国经济模仿排浪式的增长路径。国外可引进的成熟技术是有限的,我国进一步引进技术的空间已经不足。新常态下模仿排浪式的发展阶段必然结束,这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我国具备了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条件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国自2011年GDP规模超过日本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国民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基础,财政能力也不断增强。财政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应用技术方面,我国企业也开始具备创新能力,并有一批企业站在了行业技术的前沿。如高速铁路技术,在引进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的基础上,我国企业不断消化和吸收,迅速提高和创新,从而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以更低的建设成本、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舒适的乘坐体验,领先于其他国家。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政府财政能力的增强,为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创造了条件。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措施
(一)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性选择是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前提。创新驱动型经济进行不断的创新,其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创新能否及时准确地发现这些需求并加以满足,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的经济运行制度,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有无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生产各种产品,而消费者按照市场的方式对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进行选择,以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有利于创新的。生产者尝试着各种不同的创新,并彼此竞争。消费者对各种创新进行选择,让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在竞争中胜出。这种市场经济下的分散决策机制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并给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机制,使得创新能够持续进行。
(二)完善教育体制
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人力资本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来源。人力资本来自于教育,因此要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在完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题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方式创新以及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衔接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创新,通过教育体制的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应用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导致创新者获得的回报小于社会整体获得的回报,因此如何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现代社会设计出一整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创新者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基本目标是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中包括专利制度,专利制度是一种精巧的制度设计。申请专利后的技术创新在一定时期获得垄断权,获得垄断收益,使得创新者能够弥补创新投入的成本,并获得创新的利润。专利期满后,该技术即对社会公开,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效用,推动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从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四)采取对外开放战略
技术创新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积累越多,则创新成功的概率越高。不仅本国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助于创新,而且其他国家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如果能够传播到国内,也有助于本国的创新。因此采取对外开放战略,吸收全球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将有助于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新的产品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增加的国外市场需求可以给国内创新者带来更高回报,这也有利于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如果不能迅速吸收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创造的最新成果,把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就不能占领科学技术前沿,也很难出现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更不可能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任重道远
综上,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完善的制度建设、长期的知识储备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即使创新的这些条件具备,创新是否出现也依然是一个概论事件。创新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创新的基本规律。因此要意识到,建设创新驱动型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发展历程。
当然也要注意到,主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在国家间存在动态的转移与调整,后进国家也能够成为新的创新主导者。工业革命后英国和欧洲是人类主要创新的来源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创新的中心就转移到了美国。一系列新的重要创新在美国出现,如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在逐步向亚洲转移,因此我国具备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历史上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如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创新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必然会再次创造出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
结论
要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要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不能闭门造车。国家应该从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来推动。但同时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 2001
2.Solow,R..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1957,39(3)
3.Jones,C. I.,Romer,P. M..The New Kaldor Facts:Ideas,Institutions,Population,and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0,2(1)
4.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