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分析
2016-10-24郭旭文
郭旭文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然而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过大的差异会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同时运用数据具体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情况。
关键词:流通产业 发展水平 地域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超速增长的代价就是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比如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及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而党的十八大中就已经提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地域协调发展”,因此进行流通产业区域发展协调的分析,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流通业发展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这是因为流通业衔接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而新消费模式的兴起,消费者要求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商品消费服务,因此大力发展流通业以及研究消除流通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可为构建能满足不同地区和阶层居民生活需要的流通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零售业是我国流通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零售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传统零售业态的危机以及电子商务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一)传统零售业态面临危机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零售业态营业额同比2013年增幅下降2.6个百分点,各零售业态的营业额普遍不理想,甚至多个地区出现零售业态关店现象。在商联网最新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关店企业中,外资(含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关闭门店16家,关店现象最严重的是江苏、广东、安徽、浙江各省的二三线城市。可见,当前在零售业发展过程中,二三线城市受到的冲击更大,相比起一线城市抗冲击能力较弱。
(二)电子商务零售市场发展迅速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以阿里巴巴为例,当前阿里巴巴作为我国网络零售业巨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网络零售行业的发展情况。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增长率最高达到了53.7%,最低为28%,大大超过实体零售业态,如表1所示。因此可看出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的地域差异
赵峰(2014)采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数三个互补的差异指标,建立我国省际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根据赵峰(2014)的研究成果,计算得出2005-2012年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指数能够从综合上说明当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流通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强于中部,中部又强于西部的地域差异格局,而且东部流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比中西部流通产业快,而东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良好,因此综合发展能力也强于其他两个地区,综合指数上升较快,中西部地区的综合指数稳中有升。
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包含多个基础评价指标,而本文着重从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产业效率和流通产业创新三个方面对我国流通产业地区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流通产业规模
2014年,东部地区的社会零售总额为34294.83亿元,中部地区为6759.67亿元,西部地区为3588.97亿元,如图2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微弱差距,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巨大,相差约5倍。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流通业规模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力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所占面积约为国土面积的85%,但是流通产业规模却远小于东部地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为:
一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要远超过中西部地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深,对该地区的商品流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扩大流通产业发展规模来说是一项长足的动力。同时,城市化也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这对于扩大流通产业规模很有帮助。东部沿海各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突破,许多十几年前以小村庄的形式存在的地区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反观中西部地区,得到的机会比较少,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和滞后。城市化进程总体呈现出东部大于中西部的格局,所以东部城市对于流通产业的规模需求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是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会比中西部地区更深。这是因为一个城市化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对于流通产业的需求就会进一步扩大,而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就会越明显。例如19世纪到20世纪的上海,因为其地理优势,那个时期大量商人和资本都涌入上海,所以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得以推进,整个城市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就会促进流通业发展,这是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缩影。而对于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自身优势有限,虽然中部有传统的制造业加工优势,而西部地区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资源,但是这些优势和资源对于外商的吸引力不够。因为中西部地区市场意识比较落伍,自身发展程度也不高,与东部地区相比,市场化的推进就会越来越缓慢,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流通产业规模差异也会越来越明显。
(二)流通产业效率
货物运输周转量是一个能够体现运输对象的数量、运输距离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货物运输周转率=实际运送货物吨数*货物平均运距
通过货物运输周转量能够反映运输生产成果。货物运输周转率也是用于计算运输效率、劳动生产效率的基础资料。而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最离不开运输,运输效率的高低也能直接体现我国流通产业效率。而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货物运输量约为24138亿吨公里,中部地区约为5095亿吨公里,西部地区仅约为2080亿吨公里。货物运输周转率所体现的流通产业效率地区差异与流通产业发展规模的地区差异基本一致,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如下:
首先,因为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东部地区省市更早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商品交换意识比较深刻,更加容易受到外商的青睐。因为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向该地区倾斜。东部地区更加容易遇到战略发展机遇,产业升级较快,而且经济结构也比较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所以这些省市的流通产业效率比较高。反观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只有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优势,而西部地区则只有一些特殊的资源优势,政策不容易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流通产业效率就较低。
其次,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比西部地区高,流通国际化就是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流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日益便利,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则流通变革的进行就会与流通国际化进程互相促进。就东部地区而言,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速度也最快。而且国际上的商贸流通企业也绝大多数落户在东南沿海地区,高速的经济发展对于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比较高。反观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个天然的弱势地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对于流通产业的发展没有那么强烈的要求,没有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流通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慢,流通产业效率较低。
最后,东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发达。由于东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当前东部地区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和西部地区的西藏自治区为例,上海拥有海运、陆运、空运三大运输方式,而西部仅有空运、陆运两大运输方式。此外上海当前已经建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从不同层次满足上海市与全国的交通网络连接需求。而西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2015年首个高铁线路刚刚开通,可见西藏的运输网络并不发达。交通条件的差距让我国各地区的运输效率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流通产业效率。
(三)流通产业创新
以华为品牌为例,当前华为品牌以专营、授权、加盟的方式在全国进行零售店扩张,是我国手机零售企业的领导者,其中体验店和高级体验店是华为进行终端零售的全新尝试。体验店是经华为终端公司统一授权的独立门店,采用华为统一高端设计,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体验环境和专业的客户服务的销售平台。高级体验店是经华为终端公司统一授权的独立门店,提供华为终端全部产品体验与销售服务的主要渠道,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注重消费者产品体验与品牌感知,是消费者、经销商和华为合力共赢的平台。华为在东部地区的创新零售店共计206家,中西部地区共计118家,如表2所示,东部地区的创新零售店数量高出中西部地区总和。从中可以看出,当前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对于创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较高,因此也直接推动了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思想观念较落后,因此直接影响了零售业在该地区的创新水平。
就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流通产业创新水平呈现出很明显的“马太效应”,就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好,软硬件条件优越,更有利于加快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不断推进流通产业升级和创新。
东部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好,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个体独立性较强,而且也有较强的商品货币交换意识,推动经济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烈,经济一旦改革,流通产业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进行配合。而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闭塞,经济文化传播不到位,市场意识也不够深刻和强烈,推动经济改革的意识也不强烈,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社会整体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流通产业的创新接受程度有限,例如一些专营店、专业店、连锁便利店、O2O体验店等零售业发展新模式在中西部地区存活率很可能无法像传统零售业态一样高,因此可见流通产业创新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的失败、努力、尝试,而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极有可能让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综上所述,造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差异可以划分为流通产业规模差异、流通产业效率差异以及流通产业创新差异。前面两个差异反映的是差异的绝对值以及差异的相对值,其中差异的相对值体现的是流通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的快慢。最后一个差异即流通产业创新差异体现的就是本质差异,造成地域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的流通产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同。但是这三个差异背后有着更为本质的原因,就是东中西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有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同。
缩小我国流通产业地域差异的建议
(一)统筹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央在制定政策时都会有政策倾斜的情况发生,政府也会采取非均衡的发展策略。所以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受到更多政策的照顾,相应地就有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支持东部地区先发展,而且越发达的地方发展的越好,而西部地区没能遇到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落后的地区发展越滞后。
要设法消除流通产业的地域差异,应该采取的策略就是统筹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应该做到利用好地方优势。东部的地方优势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好,而且也有着比较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所以东部更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促进国内外贸易互动发展,为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提供长久动力。对于中部地区来说,中部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它是连接东西地区的桥梁,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贸易也会更加便利。同时中部地区制造业比较发达,应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扩大城市圈。城市圈的规模扩大了,城市规模就会进一步膨胀,对于流通产业的需求更大。西部地区有一些特殊的资源和特色优势,在利用西部地区的优势时,应该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和资源型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发展,给流通产业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
除了发挥好地区优势外,还应该加强地域之间的合作,让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是长期倾斜的,所以地域性的差异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问题。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较高,就应该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域优先发展起来,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加强地域之间的合作,让优先发展起来的地域帮助落后地域。
(二)加强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
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就更应该扶持中西部地区,具体方式可以是针对落后地区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得到了国家东盟政策的扶持后,发展势头就比较迅猛,流通产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国家还应该加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投入。
另外,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其更适合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所以中西部地区更要注重流通产业集群问题,要更加重视建立专门的市场,从而促使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与城市化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系
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化。因为推动城镇化发展,可以促使经济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就会迅速向中小城镇聚集,在有效降低商品的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同时,也会加深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一旦扩大,流通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先决条件。
另外,加强小城镇建设也更有利于让城市和农村联结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小城镇“上联城市、下结乡村”的功能,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这样也会推动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综上,消除流通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任重而道远,必须进行统筹发展,消除以前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要发挥地方优势,同时也要加强地区合作,让富裕地区带动其它地区。还要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大,而且要尊重中西部地区重视产业集群的生产方式,促进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构建与城市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系。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呈现的地域差异,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策倾斜是一个长期问题,地域差异是一个普遍问题,它会是我国的一个持久的、动态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长期措施来应对,以消除地区差异对流通产业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则,荆林波.中国流通理论前沿[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周日星等.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07(4)
3.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J].商业经济研究,2006(10)
5.柳思维.推进中部地区城市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
6.李本和.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J].理论建设,2006(1)
7.赵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基于1997-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