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记忆规律角度分析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问题

2016-10-24顾文琳

考试周刊 2016年80期
关键词:干扰多媒体教学记忆

顾文琳

摘 要: 记忆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在新课改之下,历史学科不能舍弃对知识识记的重视。基于历史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识记。多媒体教学作为如今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运用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根据首因效应和干扰学说,应重视导入和总结环节,以及学习材料的精简和加工,情感和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记忆 多媒体教学 干扰 情感互动

历史学科是典型的“背多分”学科,新课改下的历史不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更侧重历史思维能力。那么,知识记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还是否重要呢?笔者曾在某辅导机构进行过中高考历史学科的补习工作,从中发现很多来补习历史的学生,对于老师课上讲的历史故事记忆非常清晰,所学的解题套路、分析方法大致了解,分数不高的原因依旧在于不愿意记忆知识点。显然,若因为注重培养能力而忽视夯实基础知识,是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第一条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第二条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里的“再认、再现”其实就是指记忆的运用。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脱离历史基础知识而去谈历史思维能力,是舍本逐末,无异于建立空中楼阁。

作为副课的历史学科注定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后时间进行巩固,因此课上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忆共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回忆。历史教师可以依靠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前两环节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因而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2],其被运用在各科教学中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手段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历史知识具有不可复现性,学生始终只能间接获取,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利用其声光等效果,尽可能“还原、再现”历史,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备课时都力求完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充分的视听觉享受。可惜的是,历史教师尽心准备的一些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获得很好效果,甚至不如单纯使用板书。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记忆规律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问题。

一、龙头凤尾,画龙点睛——注重导入和总结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完整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就是导入环节,它是一堂课的“第一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指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3]。从记忆角度来说,在首因效应下,放置在最前方的记忆材料最容易记住,如背课文第一句背的最熟,因此应充分利用好导入的五至十分钟。如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相关图片和资料,重点突出“12月13日”、“30万遇害者”等重要信息,在导入中完成记忆工作。有些教师力求课件的新颖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将一些不经考证的材料作为导入,如讲清朝历史时,引入当红影视剧材料,这些材料占用了学生的记忆容量和兴趣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导入,而忽视课堂总结,未免“虎头蛇尾”。我国著名记忆专家王维认为“人的记忆潜力虽然很大,但是见什么记什么、有多少记多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一些教师希望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给学生,但最终由于时间的限制,草草收尾,学生上了一节看似热闹充实的课,却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课堂总结的作用其实就在于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如高中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四大表现,四大表现的概况、影响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理论性颇强。若在授课末尾将预先设计好的一个图示课件展示出来,作为课堂总结的“点睛之作”,就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明朗化,无形中建立一条记忆链条。

二、专心致志,锦上添花——注重课堂干扰的排除

美国心理学家洛夫斯基说:“一个人为提高其记忆力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是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艾宾洛斯在其干扰说中提到,干扰包括两种,一种为“前摄抑制”,即先前学习的东西对后面学习产生的抑制干扰,一种为“后摄抑制”,即后面学习的东西对于之前记忆的东西产生的影响。人们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长时记忆的遗忘,则是由于干扰[4]。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在课前与课后多次强调,因为学生在这两个时间段所受的抑制干扰最少。目前多媒体课件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就是过于追求华丽,造成臃肿。心理学有关“注意焦点”的理论说明,注意焦点保存着一些可以快速提取的记忆内容的表征,当前加工任务可以直接存取这些记忆内容[5],注意焦点一般不会超过四个,也就是说,如果给予过多的信息,学生反而无法集中注意,无法获得之后再次识记信息的“提取码”。如一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做动态背景,这就严重干扰了学生注意力。

忘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6]本质特征,是无法发挥其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是对材料的补充或精加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知识的建立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很多事情的因果和影响都无法让学生直接理解,从而阻碍了其对知识的识记。如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课中,关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知识点,仅凭教材上数行文字,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时就要依靠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同盟”的关系图,教师予以讲解,从而捋清事件脉络。

三、将心注入,寓教于乐——注重情感互动和兴趣培养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各种器官记忆的保持率是:单靠阅读,能保持记忆10%;只靠听觉,记忆20%;仅靠视觉,记忆30%;视觉和听觉同时运用,记忆50%;如果听、读、看、说、写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其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90%[7]。由此可见,调动多种感官才能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可以汇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教学素材于一体。但是多媒体这样的特点也使一些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时忽略了感觉适应和疲劳的机制。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变弱。感觉适应与感觉的疲劳密切相关。长时间单调刺激、主体对刺激不感兴趣、情绪不高,以及主体的生理、心理状态不佳等都容易引起感觉的疲劳,使感觉变弱[8]。在教学中如果授课形式持续单调不变、内容相似,学生就由于疲劳对授课内容的感受变弱。因此,教师需经常变换教授形式,不能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机械地不断放置图片、影像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调动学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对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印象深刻遗忘较慢,而反之则遗忘较快。也就是说,心情好的时候,识记效率高,而心情不好时,则效率低”[9]。要使教学内容变得深刻,就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和情感。如学习高中必修一《国共十年对峙》一课的“红军长征”子目时,可以要求学生从网上查找长征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播放“四渡赤水”的片断,接着展示红军越草地、翻雪山、飞夺泸定桥的图片,最后播放《长征组歌》。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在受到刺激,并且在冲击情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此时提出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描述长征路线;说说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发表看法: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之后若回答“什么是长征精神”这类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提取就不再是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由情感凝练出的表达。

当然,由于每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总之,记忆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历史教学中,我们应科学地按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安排教学环节,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治良.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1):249.

[2]刘宝军.历史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述论[J].教法研究,2013,(9):149.

[3]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7.

[4]吉淑芳.关于前摄抑制和倒射抑制的实验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报,2007,(2).

[5]刘荣,郭春彦,刘聪慧.前摄干扰对工作记忆的作用——大脑如何解决前摄干扰?[J].心理科学进程,2013,(1):49.

[6]郭惠玲,张南,刘宇航.多媒体教学误区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9):94.

[7]陆楠.探索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3):61.

[8]尚洋,王薇薇.感知与记忆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1):108.

[9]卢家媚,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35-136.

猜你喜欢

干扰多媒体教学记忆
记忆中的他们
科学处置调频广播信号对民航通信干扰实例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