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探析

2016-10-24赖世娟古维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北部湾壮族民歌

赖世娟 古维迎

(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探析

赖世娟古维迎

(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发展和传承过程仍处在困境的阶段。因此。探讨如何摆脱处在困境或迷惑中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长点或新的生存空间,这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传承;发展路径

广西北部湾地区一向都被称为歌的海洋,因为这里的人民能歌善唱,善于用歌声来表达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它是广西北部湾地区生活世界中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多元文化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发展和传承过程仍处在困境的阶段。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让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摆脱困境或迷惑,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新的生长点。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风采迷人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是壮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它经过历史的考验依然永葆青春。它作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人民在生活等多方面的缩影,不仅是壮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精神生活追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劳动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经久不衰的民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唱响特色文化

壮族是一个擅长歌唱的民族,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主要歌唱壮族风俗的特色文化。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三姐美妙的山歌,她可谓是歌圩女儿,是壮族山歌文化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艺术的品牌。在政府重视下,壮族的歌圩被列入“三月三歌节”,这一政策不但使“歌圩”节日得以传承,同时也促使了大量的精品之作的出现,例如《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山歌好比春江水》、《三月三,九月九》、《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美丽神奇的地方》、《刘三姐》等各种各样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由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始终根植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产生于人民大众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独特,包括伦理道德、恋爱婚姻、农耕百事等内容,反映了广西北部湾地区人民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如上思县的一首《劝世歌》:“富贵不是钉铜板,人生在世多风浪。讲话莫要讲太绝,谁知将来无祸殃……以理服人得长久,以力服人难上难”。这首民歌传唱“尊老爱幼”的民族文化,表达了壮民族时时谴责假恶丑,处处颂扬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收获辉煌

改革开发的春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农村到城市,民歌的传播迈上了更高的台阶。飞速发展的步伐,一点一滴的成就,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开始逐渐走向舞台并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的歌声魅力。如200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壮族山歌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春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5年,一首《山歌年年唱春光》唱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中,歌声如天籁般回响,把全国观众的目光引向神奇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上,广西农民合唱团以质朴无华的歌声演绎了原生态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山歌年年唱春光》,使观众们大饱耳福,同时也为音乐乐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以一种走向世界的姿态展示着广西壮族文化,它不仅仅是局限在国内,国外也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声音,广为外国人的喜爱,好评连连。在2013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赛事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月亮湾》、《嫁给山歌》双双获殊荣。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面临时代挑战

(一)全球化冲击严峻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一方面促使中西方的文化地位差异明显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间的沟通、理解与相互尊重。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促使其取得文化上的优势,而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由于落后经济的制约,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同时国内区域之间交往的扩大也在一定层面上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传统的“歌圩择偶”,它曾经是壮族男女青年解决婚嫁的一条极具民族特色和民主色彩的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婚姻形态中的封建残余思想不断被社会主义因素所取代,婚恋自主程度大大提高,父母包办式的婚姻日渐消失,“歌圩择偶”的功利性不断减弱,歌圩也就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为新兴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等现代音乐元素所取代。“以歌传情”逐渐为社会所淘汰,大规模的歌圩场景已不复存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面临失传的可能。

(二)现代化挑战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汉化的发展趋势,使传统民歌产生、民歌发展和民歌传播的文化生态土壤逐渐消失。当今世界已正式步入传媒时代,报纸刊物、CD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大众媒体深入壮族社会的各个角落,融入了壮家人的生活,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无疑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的激烈挑战。

在壮族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唱山歌是壮族人民用来抒发情感、表达生活的重要形式。这种面对面的、贴切于生活的歌声听起来十分自然,不会存在演出似的生硬或言不由衷。而如今传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歌圩越来越脱离歌手的生活,转为面对摄像头的表演,这样就很难营造歌圩纯粹的人与人直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氛围,从而使歌圩逐渐脱离情感的寄托与抒发的环境,失去了其原有的娱乐色彩或者遮盖了其文化的真实性。所以,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似乎是现代生活中的“古典”,似乎是一个离现代人越来越远的文化因素,在现代化的日趋激烈的挑战中,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生存步履维艰。

三、传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对策思考

(一)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生存危机

许多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处在濒于灭亡边缘,甚是有些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保存开辟新的路径,解决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生存危机。

传统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和传播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通过歌圩和家庭这样的“文化传承场”来完成,流传的范围比较狭窄,影响度较小,随着时间的流逝容易逐渐鲜为人知,从而走向濒临消失的危险。而今,在媒介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出现了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趋向,实现了以光碟、磁带、网络等现代媒介为载体的传承传播方式的新跨越,由此突破了传统的口头语言传播传承模式,实现了以口头、书面和大众媒介为载体的多样化的传承传播方式。当前要充分利用当今信息传播范围最广、速度最快的网络媒介传承和传播,例如,广西网站设计有展示传统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专栏,如“僚人家园”、“壮族在线”、“广西林业网”,以及广西一些区域性政府官方网,如“武鸣网”等;壮族歌手黄春燕、王丽娜等所演唱的《山中画眉》、《壮族人民歌唱毛主席》、《敬酒歌》等壮族传统民歌,都在网络在线播放。这无疑是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

(二)改变传统观念,引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走向未来

民歌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活”,在传播的过程中,民歌往往会发生变化,以致传播到一定阶段后会与其最初始的形态不一样。因此,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承,需要改变传统的认为演唱民歌是展示自身品德、学识和才华的重要形式的价值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引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走向未来。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产生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在传统的价值观念里,不懂唱本民族民歌的年轻人会遭到戏谑与嘲讽,壮族民间有一首歌谣:“问你答歌你不知,不是笨来定是痴;竹笼装猪哪管用,挑个空壳来赶圩”。就是耻笑那些不会唱本民族歌曲的年轻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不能唱歌就意味着缺乏恋爱求偶的可能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好的爱情离不开经济基础,正如山歌所唱:“山歌虽好唱,不能当饭餐;只有劳动是资本,哪有唱歌天过天?”社会现实的变化使他们意识到传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相关活动无法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他们逐渐摆脱以往价值观念的束缚,用新的视角审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重新展现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生命力。因此,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传统之中,不能给后人留下空白,不能长此以往使传统断流。我们只有再创造,才能跟随时代才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我们只有求新意,才能在传承中寻找创新的因素,借助流行化、现代化手段引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走向未来。

(三)发扬壮族文化,引导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走进课堂

学校是承载传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是进行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传承和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音乐教育课堂上,可以对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开设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演唱专业,采取措施系统地培养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人。如举办少数民族“歌手班”,突破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千百年来的以“家庭式”为主的个体传承和社会传承的群体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的传承方式,立足于探索民族音乐与现代的交融,并在遵循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留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唱法的风格,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艺术的表现价值,强化音乐的表现。如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这是根据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素材创作改编的刘三姐与群众对唱的歌曲,演唱时要求歌者对这一首民歌的深刻含义进行分析和领会,通过独唱与齐唱相结合,使双方在情感交流中各展风采,把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淳朴表现到位,从而强化了整个歌曲的热烈气氛,展现了刘三姐的朴实善良与热情乐观,表达人们对刘三姐的由衷喜爱。再如,在非音乐专业教育课堂中,可以借鉴语文教学方法,如把《诗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可以演唱的民间歌词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来演唱,更好地让他们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此外,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对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发展和传承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举办有关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歌手大赛,如近10多年来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和中央电视台举办青年歌手大赛的原生态组比赛等,或是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制作成系列专题片进行播放,或是制作成MTV在电视屏幕上演播等等,让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始终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给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传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对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

[1]广西科委会壮族文学史编辑室.壮族民间歌谣资料[Z].1959.

[2]邓如金.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生命力[J].中央民族学院报,1992(04).

[3]赵毅.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述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1).

[4]翁葵,王晓.论壮族传统民歌的价值与传承[J].大舞台,2013(06).

J607

A

1005-5312(2016)11-0166-02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歌的挖掘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321)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北部湾壮族民歌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