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化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职责
2016-10-24付金生
付金生
(福建省长汀县新桥镇文化站,福建龙岩366307)
小议文化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职责
付金生
(福建省长汀县新桥镇文化站,福建龙岩36630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摆在乡镇文化站面前的紧迫任务。这就需要文化站工作人员明确好自己的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加快建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繁荣。具体地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福建省长汀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著名的八闽汀州故地和福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千年以来遗留的不仅古建筑文物极为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数不胜数,河田的公嫲吹(唢呐)、童坊的刻纸龙灯、新桥的手工米线以及“二月初五”庙会等都极具代表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很多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格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随时有可能带着自己的绝技绝招离开人间。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方面和迫切需要。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乡镇文化站更是责无旁贷,作为农村最基层的文化组织,责任重大,应当站在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线,为守护精神家园做出不懈努力。
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乡镇文化站的应有责任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组织,是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的具体贯彻者、执行者;是开展文体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辅导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在农村,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艰巨的重任,文化站应当积极宣传和动员广大农村群众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制定保护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上,积极当好参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恪尽职守。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场所,是人类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原生地。乡镇文化站,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对这些地方最熟悉,又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管理者。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站工作目的所决定的
乡镇文化站承担着丰富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的。实践证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工作,对实现上述任务和目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有效途经。其次,挖掘整理当地民间文化,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下面几点做起:
1.要加大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老问题,新名词,许多人对“非遗”了解不够。因而,大力宣传有关“非遗”的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加强县乡镇文化馆站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要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由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发生急剧的变化,农村的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绝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于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针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保护,并且做好传承利用工作。
3.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普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要对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制定保护规则,明确保护范围,建立保护制度。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在消亡。随着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包括文化站在内的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任劳任怨开展工作,去抢救祖辈留给我们的那些灿烂的文化遗产,那我们就会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G122
A
1005-5312(2016)11-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