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2016-10-24常莉
常莉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绘画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常莉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在艺术创作中,绘画语言的表现在作品中占领重要位置,也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本文在有限的文献著作中选取三个角度来论述绘画语言及其表现并浅谈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绘画语言;材料;情感;精神
一、从材料的角度谈语言
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材料的变革演绎着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置换则决定着材料在艺术中的语言价值和意义,材料和观念的变革是艺术演进和发展的主体,是它们带来了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带来了艺术视觉形象的不断前进。
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艺术材料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同时不同的绘画语言又丰富了绘画艺术,创造更多的艺术历史。人们对材料的认识与了解经历了从外部形体到内部蕴含的发现延伸过程,早期对材料的认识局限在材料的外部形态上,即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这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只起到了一种简单的绘画媒介的形态的作用而存在。渐渐的随着人们对材料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材料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性。艺术家们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含转化,使材料自身的属性和创造力的得到释放和表现。第二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在材料中的转变,即从艺术家用材料说话到艺术家让材料说话的过程。当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它们自身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某种材料被艺术家选中,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氛围时,它们就成了一种语言。
二、创作者的心理语言
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颜料、色彩、形状、线条等艺术表达方式传达情感,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纵观画史,一些名人大家都是运用自己的内在精神来展现他们的美学风范,其艺术语言就是取决于他们自身对世界主体的认识与价值表明的态度。当然,绘画语言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艺术家画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抽象画,那他必须要运用极有个性特征的色彩、线条、图形、笔触、构图来表达出某种非常人化的情感或情绪;如艺术家既要表现内容,又要表现形式,那他就必须运用最适合于表现其内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达主题。
三、以国画和油画为代表的绘画语言
朱剑的《中国山水画精神》,重在探讨笔墨情趣,认为笔墨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在抒发着创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怀,笔下的既是客观事物的万象,也是人精神状态的显现,同时还展示艺术家的画品和涵养,暗含着艺术家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笔墨不仅仅是对自然形色之美的再现与描摹,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自然万物体悟之后的一种艺术升华,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山水画的笔情墨趣。
柏柯村的《个性化语言在油画中的表现透析》,认为油画语言同其他任何门类语言一样,在作品中都可反映出对艺术、对人生的探索和理解。画家在创作前会根据题材、自身内在情感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即构成了油画的个性化语言。作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在创作中实现对油画语言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四、对当代绘画语言的思考
对当代语言的思考中,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语言枯竭面临的一些问题,段炼在他的《后现代语言的枯竭》中提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挪用、戏仿西方后现代或伪后现代的艺术语言,如果这类语言不具备当代意义,没有当代理论的支撑,便只会沦为弱智的跟风,沦为艺术市场的奴隶。思想观念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隔膜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不易认清西方艺术的本质,因而在诠释西方艺术时造成曲解和误解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资料短缺,实地考察和观看西方艺术品原作的机会不易获得使我们对西方艺术的分辨判断难能透彻,久而久之艺术语言的贫乏和枯竭与今日艺术的商业化倾向相伴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一文中,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也对中国当代语言提出了批评,他说艺术家和日常经验保持差异性的唯一方式是建立个性化的语言体系。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一种整体的文化批判力量,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没有创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每次所谓的艺术革命、视觉革命实际上不过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一次演变,而不是一场真正艺术语言的革命。没有建立中国人当代精神状态的话语体系,其次艺术无法渗透进普通大众生活与艺术经验的层面,无法真正介入艺术变革的大格局,形成不了一种真正的批判性力量。希望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以自身的真实感受创造艺术语言来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用艺术语言的批判惊醒艺术文化,体现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语言体系。
[1]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装饰,2005(08).
[2]胡玉森.油画艺术语言的临界[J].美术家,2002(04).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朱剑.中国山水画精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5]柏柯村.个性化语言在油画中的表现透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4).
J205
A
1005-5312(2016)11-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