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肥东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2016-10-24罗谦心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肥东县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罗谦心

摘 要:该文就肥东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性和肥东县的现实基础进行了阐述。并针对问题,依据肥东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全域旅游;肥东县;现实基础;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130-03

2009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我国旅游业而言是一项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它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安徽省也认识到旅游业的光明发展前景,将“重点抓好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工作,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编入“十三五”规划(草案)中。肥东县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肥东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打造“全域旅游”,意在将旅游产业培育成肥东县绿色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惠及全县人民的幸福导向性产业。

肥东县居皖中腹地,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2]。肥东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长三角西向延伸的“必经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腹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肥东县有店埠镇、撮镇镇、石塘镇、长临河镇、桥头集镇、包公镇、梁园镇、元疃镇、白龙镇、八斗镇、古城镇、众兴乡、牌坊乡、张集乡、杨店乡、向导乡、马湖乡、陈集镇共18个乡镇;总面积2 181.6km2,人口105.3万,辖331个村(居、社区)。肥东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在安徽县域第一方阵,连续5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行列,位次由90位晋升到79位,并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称号。

1 肥东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性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从最初被提出至今仅仅只有6年。2010年,大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之后,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求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1]。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

1.1 肥东县县域经济转型需求 肥东县2015年的三类产业结构比例是13.1∶66∶20.9。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肥东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肥东县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是将三类产业结构的比例优化为8∶55∶37,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域旅游的高度开发,旅游业必将促进地方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升级,旅游产业必将成为肥东县倚重的重点产业来完成优化三类产业结构的目标。

1.2 旅游引领的目的地综合发展需求 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广阔的旅游产业链,提高肥东县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互动,进而促进肥东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塑造肥东东部新城形象,提升区域品质,打造区域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1.3 基本要素向发展要素转型需求 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过去人们耳熟能详。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凡是游客有兴趣的、想了解的,都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要素。这种新的旅游要素也包括6个方面,即商、养、学、闲、情、奇。“商”是指商务,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出现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1.4 全产业链综合拓展需求 景区是旅游产业链的核心,景区一般经历门票经济模式—产业链拓展经济模式—旅游度假目的地经济模式3个阶段。精品景区则是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对于传统景区来说,由于游客人数难以大幅增长,在门票价格上涨受控的情况下增长瓶颈逐渐显现。新形势下网络化技术提高,散客化趋势增强,为迎合行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需求升级,景区需要基于已有资源对餐饮、住宿、购物、演艺等全产业链要素进行整合,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摆脱门票经济束缚。按照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综合拓展全产业链还能鼓励创新,带动行业升级换代,不仅能节约资源,还能实现产销一体化。最终全面提升全产业链运行效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 肥东县现实基础

2.1 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肥东傍山依水,景色秀丽。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烟波浩淼、景色如画,有其水域面积45km2。古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绚丽多彩、蔚为壮观。江淮分水岭上的璀璨明珠岱山湖蓝天碧水、仙鸟浮波。有“北九华”之称的浮槎山云烟缭绕、奇石密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和合肥青龙厂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是肥东的“红色名片”。肥东人文荟萃,俊杰辈出。安徽唯一侨乡——长临河镇走出了800多名教授、专家、将军,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4 500人,至今仍保留有200多年历史的皖中特色古街。宋代有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包拯;元代有治军严明、善诗能文的余阙;明代有追随朱元璋、战功卓著的吴复;清代有高举洋务运动大旗、为中国对外引进先进技术开拓者李鸿章。

2.2 交通便捷 以肥东为圆心、半径为500km的范围内覆盖了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约102万km2、5亿人口。淮南铁路、合宁(合武)高铁、京福高铁纵贯东西、连接南北,并设有肥东火车站、长临河高铁站。正在建设的“华东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铁将直达杭州。合宁、合芜、合徐、合六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肥东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第一。

2.3 旅游业发展滞后 2015年肥东县可统计旅游接待人数3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增长1.9%。全县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点33个,比上年增加5个。但与环巢湖其他县区相比,差距较大。从各县区年度游客人数来看,肥东县可统计接待人数相当于庐江县的88.9%,肥西县的86.1%,巢湖市的75.2%,包河区的25.7%。从年度旅游收入来看,肥东县是2.6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庐江县的9.8%,肥西县的10.4%,巢湖市的17.6%,包河区的2.3%。从年度旅游收入占县区GDP总值比重来看,肥东县占总GDP的0.06%,庐江县占13.4%,肥西县占5%,巢湖市占6%,包河区占18%。在各项旅游数据对比中,肥东县几乎每项垫底,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总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开发。

2.4 要素不全 整合不足 肥东县旅游尚处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单独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学、养、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缺乏,距离要素融合发展的阶段还存在很大差距。

2.5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爆点 目前肥东旅游产业大多停留在传统阶段,产品类型以观光为主,氛围凝重,缺少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创意旅游新项目如体验性项目等。各项旅游资源之间缺乏关联性,总体缺乏能代表肥东的引爆性拳头旅游产品。

3 发展路径研究探讨

肥东县应顺应旅游业改革发展大趋势,依托肥东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改善肥东县的生态环境,突出景点特色,建成文化氛围浓厚、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的“美丽肥东”;全面提升肥东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肥东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打造“国际肥东”;坚持智慧旅游,促进创新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创建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幸福肥东”。

3.1 构筑全域旅游目的地 从近期看,要重点打造一批代表性景点和快速建设一般性景点。以“创品牌、筑基础、造环境”为主要任务,构建旅游交通网络,梳理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大力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中期,要全面提升和优化发展。要实现核心景区产品升级,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结和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带动休闲度假业态发展。联动周边旅游城市,使区域互动合作更加紧密,确立区域中心地位。联合其他旅游城市对国际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形成具有标志性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从远期看,需要完善旅游系统并且持续发展,在保持全县一体化发展旅游的前提下,使肥东县成为环巢湖特色旅游区之一,助长肥东成为旅游产业集聚、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3.2 重点打造两大景区 重点打造肥东县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四顶山景区和岱山湖景区。在肥东县南部环巢湖地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四顶山及巢湖自身旅游吸引力和周边辐射带动作用,结合长临河古镇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的大四顶山文化创意旅游片区。以四顶山生态旅游为核心,沿巢湖岸线为生态观光带,通过店忠路和长山路行车联动镇区市区和白马山景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轴。以玉带河等自然水系为景观链,六家畈古民居、红石嘴村、黑石嘴村为三大主题旅游配套组团,依靠自然本底和旅游资源要素形成六大主题鲜明的旅游区:人文创意区、生态商务休闲区、广袤田野风貌区、生态山林游览区、生态度假养生区。在人文创意区,以六家畈古民居为核心,周边区域打造多彩艺术小镇;其中六家畈古民居群内可开展茶艺、陶艺、书画等文化商业活动,外围可增加建筑立面色彩,丰富商业类型和景观环境,形成外旺内活的人气聚集发展模式。在生态商务休闲区,以红石嘴村为生态基础,强化生态观光体验,同时规划设计特色生态商务酒店和会议中心,结合周边环境,形成低密度休闲庄假匙,提升整体土地价值;在广袤田野风貌区,依托现状农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广袤的大地农田景观,同时结合农业采摘形成体验与观光结合的农业景观;生态山林游觅区:充分挖掘四顶山森林旅游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迚行景点道路梳理,提升四顶山生态旅游价值,同旪结合淮军文化,布置淮军文化体验水寨,近距离体验巢湖,感受四顶山;生态养生度假区:以黑石嘴村景点为核心,在保护基础上挖掘观先价值,注重生态设施,打造一片安静闲适生态养生空间。

在肥东县北部,应致力于将岱山湖打造成为安徽省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对旅游目的地的属性、旅游设施的完备性以及景区的休闲度假功能要求非常严格。岱山湖旅游度假区除了要符合国家要求的硬性条件外,可结合岱山湖地区本身景区特点,打造古城特色小镇、沙和生态休闲区、湖滨活动区、田野观光体验区和山林体验区。古城特色小镇,如运动用品、酒店住宿、生鲜超市、农村旅游与民宿辅导中心、村民安迁住宅、医疗救护等;沙和生态休闲区,包括生态湿地公园,滨水休闲带等,体现自然与生意盎然;湖滨活动区,湖面活动、湖滨亲子游戏区、环湖步道、跑道中小型游湖船旅程、水上舞台、表演广场与节庆广场、水上乐园、野战营、水上拓展区与会所、露营场所等设施以及配套的停车场;田野观光体验区,不仅包括科研用途的实验农田、生态旅游的观光农业、艺术家村、休闲健康生活社区;另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游客中心与商业设施等;山林体验区,森林探索体验区、露营区、密林氧吧、森林步道。

3.3 拓展全产业链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把旅游业放在肥东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大与农业、工业、文化、交通和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度,做到统筹兼顾、产业联动、多业态,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深化与“三农”的融合,培育一批特色餐饮、特色客栈、乡村度假、乡村购物、乡村游乐为内涵的旅游产品,建成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度假区。要深入挖掘和打造肥东独特的饮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餐饮服务。景区餐饮提供要就不同风格的就餐环境提供多种形式不同档次的餐饮设施,包括宾馆、酒吧、休闲吧、自助餐吧、野营烧烤点、农家接待等。肥东县应该依据自身特点发展民宿,其中以环巢湖“亲水巢居”为主,打造特色肥东民宿旅游区。二是加快与工业的融合。鼓励企业主动与旅游业共融,参与投资旅游业,提高工业企业的附加值,精心打造工业旅游品牌。积极培育以休闲度假、山地户外、露营、漂流、探险、宾馆饭店专用品等旅游用品生产加工为重点的旅游装备制造业,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为地方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强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包公文化园,可结合历文化和艺术创意,依托大包公文化园,开展包公文化演艺活动,运用生动的演艺和独特的创意吸引渤客,尽力将包公文化演艺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环巢湖地区,以古代水军文化为载体,通过仿古建筑、音乐、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和天然的水上舞台、灯光、音响等设施再现历史场景,提升游客的感知,开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情景体验景区。在撮镇镇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旅游区域可发展爱国主义研学旅游。在汇景生态园和白龙镇等特色农业园可发展农业科普研学旅游。在六家畈古民居等区域可利用自身景点优势举行集体婚礼,在龙泉寺、马政寺等信徒众多、影响力大的古寺可发展宗教朝觐活动,发展情感旅游。四要发挥交通优势,在号称中国最美高铁的合福高铁肥东境内沿线,可构建“快旅漫游”体系。整合境内道路资源,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导向,筛选出适合的自驾车道、骑行道,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建成示范区自驾车(骑行)道网;美化沿道路生态风景,串联景点,结合周边旅游景区,打造自驾车道旅游环线。在四顶山、红石咀、岱山湖、滁河干渠带、浮槎山等重要节点建设自驾车营地。结合肥东重要交通出入口,设立多个汽车租赁服务中心。此外,在经常举行展览、交易会和体育赛事的区域,如举办过环巢湖马拉松赛的长临河古镇,可重点发展商务旅游,打造一系列便利的商务配套设施,提供管家式服务。在红石嘴、大岱山湖、滁河干渠外围区域、包公文化园、2814综合旅游区、建华龙栖地湿地公园,可重点发展露营旅游,吸引本地及近距离中高端客源市场。在露营基地定期举办露营大聚会活动,包括露营BBQ、篝火晚会、表演活动等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平利,樊文斌.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J].山西建筑,2011(12).

[2]肥东县情概况[EB/OL].http://www.feidong.gov.cn/info.asp?base_id=1&second_id=1001.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肥东县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