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小清河河流文化生命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016-10-24杨永峰袁伟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0074北京林业大学北京00083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清河济南河流

杨永峰袁伟影(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0074;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00083)

济南小清河河流文化生命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杨永峰1袁伟影2(1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2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以济南小清河为例,通过分析小清河的历史足迹和文化底蕴,挖掘小清河文化内涵,揭示小清河文化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梳理文脉、拓展河流文化新内涵;意向塑造,建设河流文化宣教载体;文化设计,恢复文化记忆;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开展积极有益的宣教活动;文化研究,成立文化研究机构等措施,旨在为我国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流、保护河流文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河流;文化生命;生态文明;小清河

大自然孕育河流,河流又哺育城市。但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运功能日益被公路和铁路取代,而其潜在的游憩娱乐、生态保护、文化宣教、城市形象等重要价值却没有被充分发掘和认识(Cao et al,2005 ),使得我国众多河流遭到污染,沿岸环境恶劣,生态功能弱化,城市与河流逐渐走向对立。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转型的契机和“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及“共生城市”等建设理念的不断提出,在我国掀起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的热潮(仇保兴, 2013; Gerald et al, 1997)。众多城市开始对日渐衰落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创造宜居环境,但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河流文化内涵,经营与设计以模仿为主,缺乏文化亲和力和个性化特征,使得“千河一面”的状况比比皆是,河流形象个性变得难以分辨与记忆。每条河流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保护、传承文脉是提升河流品位、塑造河流特色形象的有效途径。

1 河流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方法

河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城市文化和实现城市生活理想的重要窗口,其建设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形象系统的建构。实施以恢复河流文化生命促进河流再生复兴的策略,实现河流文化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统一,是展示河流个性和魅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1 河流文化

河流文化是指人类在对河流的治理、改造、认识、人文等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物质、制度与精神层面的文化总和,包括其流域独特地理空间与人文空间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特征。

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先后经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4个时期,我国河流治理也在历经水利防洪、河流美化运动之后,进入以关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并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为目标的第三阶段(图1)。

1.2 河流文化保护方法

保护河流文化,是通过不断挖掘其自身的经典文化元素,继承其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创新提升。当前我国许多河流生态修复过程时,多以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营造亲水空间为主,通过“要素提取—人本感知—主题演绎—载体设计—体验反馈”的过程(赵磊等,2013),提炼河流的文化要素,依托特有的地形地貌,运用直接表达、场景再现、隐喻诠释、象征处理和抽象凝练等表达手法。

河流文化的保护必须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可能性,界定其内涵与外延,面面俱到地展示河流文化,或者把河流文化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抽象精神(彭岚嘉等, 2014),都会使河流文化的保护传承经不起历史检验。只有对河流历史文化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挖掘,了解河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位,河流文化景观的适宜度和河流文化再生后的评价,并运用到实践中(周燕,2013),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图1 人类与河流关系进展图

2 小清河自然概况与文化资源

2.1 自然概况

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区,直通渤海,其河道为史传大禹治水“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下游残渠,全长237 km,流域面积1.1万km2。其中,济南市境内河长70.5 km,流经槐荫、天桥、历城、章丘三区一市。作为世界上唯一一条发源于繁华都市中心且独流入海的长河,自金齐王刘豫率众开凿至今近900年历史中,为济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山东省内唯一具有河海联运、农田灌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的河道(图2)。

2.2 文化资源

从古济水到近代小清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衍变与治理过程,造就和形成了它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

2.2.1 盐运文化 小清河自古就有“小盐河”之称。今天在小清河的南岸,还留存有见证小清河盐运文化的盐业仓库遗址(张继平等,2009)。运送渤海海盐的船只,从羊角沟起航经小清河直接运到济南繁华市区,于济南港成丰桥码头卸盐。

2.2.2 老工业文化 小清河复航后整治修建黄台、魏家桥、陶唐口、岔河、坡庄、湾头、石村、羊角沟等8处港口(殷然等,2009),其周边逐渐形成了以军工、化工、造纸、纺织、面粉、医药、电力等为主的工业区城。济南早期的双合恒染布厂、泺源造纸印刷有限公司、宏济阿胶厂、绍光南酒厂、顺和毛巾厂等,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小清河附近,毋庸置疑,清河之畔,是济南近代工业的诞生地。

2.2.3 名人诗词文化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等诗句赞美小清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仁宝祯,2010; 山曼, 2001) ;明代诗人张舜臣以“青霞无断处,白鹭有时来”赞美小清河流域旖旎风光。这些文人雅士们的千古名句,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小清河文化增添了另一种光辉。

2.2.4 民俗文化 碧筒饮、吃荷瓣、观花灯,都是小清河沿岸重要的风俗文化(侯环等, 2003; 张继平, 2008)。“碧筒饮出酒莲香”,古代文人采摘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取,人饮莲茎,酒入口中,诚为暑天清供之良品;荷花之于济南,不止渊源深,且关系密。老舍在《吃荷花的》一文中,对济南的“炸荷花瓣”大加赞赏,同时荷叶粥亦是夏令名吃;小清河两岸观灯习俗由来已久,从破五开始,各式花灯摆满街衢,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十五“正灯”至正月十八“落灯”,小清河一带的花灯艺术是我国花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3 小清河传统文化内涵

高洁的禀赋,是小清河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征,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极具时代意义。

小清河在古人心目中,虽没有那种滂沱气势,又屡有断绝、泛滥的命运,却能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这表现出其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这种意志铸就了小清河独特的精神特质。

清代学者蒋作锦《小清河考》就曾称赞小清河“澄清刚劲”;这种含贞自洁、永拒外污的高尚品性,也成为后世歌咏的主题。小清河德美,在清代顺治、康熙、乾隆诸多御制祭文中,均有“洁清秉德”“安澜千里”“通和润物”的赞誉之词。

图2 济南小清河流域图

3 小清河河流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3.1 历史遗迹多被破坏,河流记忆消失

众多的历史文物遗迹,是小清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与治理过程留下的刻印。但城市的急剧扩张和建设,造成大量的近代建筑被拆毁,众多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见缝插针,小清河原有的文化空间破坏及历史文脉割裂,导致河流记忆的消失。

济南老火车站、张养浩故居、万竹园(张家花园)前院、洪家楼等诸多文化遗产,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使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而两岸的历史遗迹如盐仓、黄台码头、五柳闸等,也未能按照文物提倡原址保护的要求,而是完全推倒重建,原真性丧失(金良浚, 2012),造成新的遗憾。

3.2 单一目标的治水工程,使得人文亲水空间缺乏

前期以加固堤岸、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工程为主的水利防洪和园林景观营造治理阶段,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对小清河湿地生态系统造成胁迫,极大地改变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河岸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质恶化,滨水景观较单一(图3)。河流成为单纯的过水通道,而无法接触,人们有亲水的愿望,也只能望河兴叹。

图3 传统模式治理的小清河

3.3 服务设施缺乏文化内涵,与城市发展契合度不够

2012年4月29日,经过整治,停航近20年小清河上再次跑起了游船。然而,小清河游船通航不到半年,市民热情下降,游客渐稀,于翌年四月通航一周年时停航。小清河通航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在滨水区,以旅游服务作为导向的公共文化和服务配套设施缺乏,导致景观的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虽然意识到河流景观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和传承文脉,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足,大量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满足现代人们追求精神丰富、渴望交流活动的需求,甚至一些文化浮雕自建成起就屡遭偷窃破坏。小清河文化虽然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但也面临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由于未能形成明确的河流文化保护理念,难以建立与人们心理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联系,其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造成了公众参与的缺位,使得小清河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传承作用。

4 小清河文化生命保护策略

4.1 梳理文脉,拓展河流文化新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河流文化,用文化自觉引导人们进一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管理、政策、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在小清河治理与城市共生阶段,赋予河流以主体的地位,建立人与河流的伦理关系,开拓、创新建设适合小清河与济南城市发展相和谐的流域生态文化。反对唯发展主义,“征服河流、改造河流”,也不倡导极端生态保护,在更高层次上塑造“人与河流相互尊重,共生共荣”的新河流文化,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警惕文化的迷失,实现对自然法则、客观规律的尊重与回归。

4.2 意向塑造,建设河流文化宣教载体

4.2.1 河道亲水设施 据现有资源特点及其分布方式,依托小清河流域内水网串联与绿色公共空间联通所形成的契机,构建利于人们亲水的河道复式断面及生态驳岸,降低河岸坡度、搭建亲水平台,打造亲水与适宜河流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滨水环境(图4)。

4.2.2 慢行系统 完善的慢行系统是提高河岸公众可达性的有效方式,也是河流品位的象征。依托小清河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线性要素,建设包括滨河步行道铺设、桥下栈道贯通、相应的绿化景观等,局部道路加设独立、闭合的自行车游赏线路,开辟假日生活体验及短时、短途户外运动交流场所,并完善包括绿道沿途设置驿站、自行车租赁、车辆换乘、餐饮、卫生、休息、商贸等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一个幽雅多彩与新、奇、特并存的滨河亲水慢行游览系统,市民及游客可以悠然漫步,感受小清河的独特文化和韵味,同时也将为市民增添更好的一处安全的休息及健身锻炼场地,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推动小清河文化的宣教展示。

4.3 文化设计,恢复文化记忆

在小清河上游生态涵养保护区,历史记忆较少,可以结合两岸新农村建设,在每年节日,展示小清河的民俗文化,提升场所精神、重塑特色空间。

中部湿地文化传承区,现状遗存遗址保存较好区域,重点整理遗址遗存、提取传统符号,恢复与联系记忆空间并进行产业更新,展示小清河的治河文化、盐运文化和老工业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图5)。

湿地生态经济发展区,结合白云湖齐鲁名士馆,根据历史文献资料,传承文化内涵,体现名人诗词文化,提升济南市民及游客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知度。

同时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提倡并推广的一种对遗址的创新保护与利用模式(朱晓渭,2011)。通过对黄台码头和工商河的改造、设计,建设以文化主题为核心导向的遗址文化公园,使遗址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让居民和游客对遗址公园背后的文化产生亲切感,促进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可以把遗址开发成动态、开放的展示区域,打造“活的文化”,让人们更能“身临其境” 地了解遗址、感受文化。鼓励当地居民加入遗址保护中,让文化展示更加注重对体验式旅游项目的开发,从而真正打造出以文化为向导的“形神兼备”的遗址公园,达到延续文化记忆的目的。

4.4 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调整小清河两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由过去工业用地为主导的“生产型”向居住和商业用地为主导的“生活型”过渡。一方面要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对滨河地区土地一级市场进行控制,切实保障滨河地区非盈利型公共设施的用地和滨河绿带、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另一方面将部分工业和仓库用地逐渐置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充分发挥小清河流域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结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建立数个小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现代因素,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动漫及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艺术品市场等产业集群,如小清河沿岸废弃的厂房可以重新利用,融入小清河传统文化,结合“马头调”,发展音乐、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形成有小清河文化特色的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济南的“798”。4.5 文化传承,开展积极有益的宣教活动

图4 兼生态、人文、开放性一体的复式河道断面图

建设学习与教育基地,并在适宜的区域,设置平台作为信息栏,展示临近河流可以发现的生物、栖息地的类型以及当地历史等,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提供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场所;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宣教活动,促进小清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图5 小清河功能分区图

支持群众开展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定期开展小清河文化推介工作,举办参与体验型的文化活动,展示当地的“河流保护行动计划”等类似的内容,同时建设小清河文化网站,刊登有关图片、资料,扩大小清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6 文化研究,成立文化研究机构

依托地方高校及相关院所成立“小清河文化研究中心”,以弘扬小清河文化、逐步打造小清河文化品牌,促进济南和小清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目的,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并加强与民间学术团体和文化学者的互动联系,从流域考察、文化采风开始,对小清河流域自身历史沿革与文化演变发展以及与沿河上下游区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和发掘,发表研究论文和出版相关文化丛书,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小清河的文化繁荣及推动济南的生态文明建设。

5 结语

河流文化是河流特有的神韵,它强化了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使人们的关注点从单纯的欣赏自然景观提升到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产生共鸣的精神层面上来。

小清河与济南城市现代化经历了从唇齿相依到渐行渐远,再到携手并进的发展历程。通过延续文脉,创立新形势下的河流文化观,并实现认知方式现代化,保留河流记忆,把小清河建设成为济南市重要的生态与人文契合带、生活与文化诠释带。文化清河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小清河流域湿地生命健康,提高济南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而且能引领人们用生态思维转变自己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推进济南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仇 保 兴. 2013.“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 城市规划(37): 9-18

侯环, 侯林. 2003.流风余韵话济南:《乡园忆旧录》中的遗风考[J]. 中国城市化 (11): 63-67

仁宝祯. 2010.珍珠泉史话[M]. 济南:济南出版社

山曼. 2001.济南城市民俗[M]. 济南:济南出版社

殷然, 刘朝柱. 2009.活色生香的码头文[J]. 走向世界 (33): 23-26

张继平, 刘朝柱. 小清河. 2009.从历史碎片中走来[J].走向世界 (33):35-39

张继平. 2008. 小清河民俗风情[M].济南:济南出版社

赵磊, 吴文智. 2013. 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9): 26-31

朱晓渭. 2011.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4): 86-89

Cao Xinxiang , Ding Shenyang. 2005. Landscape pattern dynamics of water body in Kaifeng city in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5:106-114

Gerald E, Galloway M. 1997.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Blending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ecologic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J]. Water International, 22(2):82-89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rotection of Cultural Life of Xiaoqing River in Jinan

YANG Yong-Feng1YUAN Wei-Ying2
(1 Academy of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
2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Xiaoqing River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history footstep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Xiaoqing River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Xiaoqing river culture and to reveal problems in protection of Xiaoqing river cultur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the followings: to carry out culture inventory for new implications of river culture, to se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for the buildup of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river culture, to design the culture for restoring cultural memorie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for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ies, to follow up the cultural heritages for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o carry out cultural studies and setup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better futur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iver, protection of the river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the nature. Key words River; Cultural lif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aoqing river

10.3969/j.issn.1673-3290.2016.03.08

2016-04-20

杨永峰(1983-),男,安徽阜阳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湿地保护与管理。E-mail:yyf0317@ali yun.com

猜你喜欢

小清河济南河流
董东管道穿越小清河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分析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当河流遇见海
山东小清河流域黄土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山东小清河分洪道治理方案探讨
小清河河口航道治理方案研究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