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人建了“台湾紫禁城”

2016-10-24林梅琴

福建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万华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福建人建了“台湾紫禁城”

古代寺庙的建筑讲究风水,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这是最基本的了。台湾漳化县鹿港镇却有一座名叫龙山寺的庙宇,平面布局坐东向西,从地形上看也没有顾及山、水的走向。

鹿港龙山寺规模庞大,是台湾400多座龙山寺中最古老的一座,被称为“台湾紫禁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这天,大批善男信女汇集于此,烧香祈愿。

这样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朝向?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这座龙山寺所面向的泉州祖庭——一座同样名叫龙山寺的庙宇。

带着香火远行

泉州的龙山寺在晋江安海镇,这里古称安平,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到清朝时改名安海,曾是有名的通商码头,也是著名的侨乡之一。

在安海还是安平的明末清初,郑成功在这里待过22年,他起兵抗击清廷,又收复台湾,许多泉州出去的军民便就此移民异乡。

“我们那里有说法,90%台南人的祖先,都是泉漳过去的。”据台南安平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刘嘉楠介绍,在台南,到处都有闽南的影子——闽南语、闽南习俗、饮食习惯。台南安平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名叫大员。“郑成功击退了荷兰人,把那些外国地名都改回中文名。” 刘嘉楠说。

明朝末年,动荡的局势让越来越多的泉州人选择背井离乡,移居台湾。这段时间,出现过三次移民热潮。一次是上面提到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事情,一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受明招抚后平息台湾海盗,组织民众到台湾开发,还有一次,则是郑成功的宿敌施琅平台,他也带了一批军民到台湾。

泉州安海龙山寺已有上千年历史,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大门和大鼓,并称“三绝”。

另一个和安海有关的地方,便是台湾人的礼佛圣地——鹿港龙山寺。这座从安海龙山寺分香的庙宇,在布局和建筑工样上,完全效仿它的祖庭,就连建筑材料,也是从泉州运过来的。

据安海《龙山祖庭释氏传灯录续辑》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龙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观音像想带到浙江普陀山朝圣,结果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失去了控制,就这么一路漂到了台湾鹿港。此后,肇善便在暗街仔一带苦修,后来又在这里草创了龙山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带着百余名僧俗弟子,回到了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并恭请观音像分灵鹿港。

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晋江移民陈邦光的推动下,鹿港龙山寺进行了扩建。当时,整座寺庙不仅仿照安海龙山寺,连工匠也是从闽南调过来的,所用的杉木、红砖,都从晋江运去,前前后后共费了30多年的时间。这之后的26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鹿港人将龙山寺翻修,最终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其实早在鹿港龙山寺建成以前,安海龙山寺的香火便跟着移民们来到了台湾。《安平颜氏族谱》,是现存最早记录晋江人移民台湾的史料,里面记录了一位名叫颜龙源的移民,他于明嘉靖年间跨海到达台湾,并在此终老。

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科学还不够了解,航海技术也有限,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说到底就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除了祈求神明的庇佑,人们似乎也没有别的心理安慰可寻。

在史料记载中,安海龙山寺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异常灵验,能够击退倭寇、平定匪患,被闽南一带的民众普遍信仰。移民们在离开故乡前,为保平安,往往会去安海龙山寺上香,并带上千手千眼观音的神像或香火,等他们到了台湾以后,还会接着供奉。

一棵樟木雕三绝,三根石柱传天下

安海龙山寺古称“天竺寺”“普现殿”,现在的寺名匾额是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而这座寺庙的来历,颇值得玩味。据《泉州府志》记载,“安海龙山寺不知何所始”,而清代柯琮璜的《安海龙山寺古刹考》中,则记录了一个故事:

东汉时有个名叫一粒沙的道人,有一天他路过安海,看到一棵要十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樟树发出祥光。于是,他请了工匠将这棵树雕成了一尊高4.2米、宽2.5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当时,人们把这尊佛像奉为观音佛祖。之后又过了许多年,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到安海石井书院讲学,题额“普现殿”。

《安海志》载,安海龙山寺历经多次兵燹匪劫,皆化凶为吉。据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八次进犯安海,还商量着要把龙山寺毁了,结果寺里涌出了一大群乌蜂,空中雷电交加,把倭寇吓得跪下叩头。

鹿港龙山寺规模庞大,是台湾400多座龙山寺中最古老的一座,被称为“台湾紫禁城”。

这样的八卦藻井,有很好的共鸣效果,可以说是古代版的音响设备。

全国各地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大多是四十手眼或四十八手眼,龙山寺的观音像却有一千零八手眼,这一千零八只手在佛身两侧展开,每个手掌中都雕有一只眼睛,手中各执书卷、法器等,堪称一绝。

清代朱溎的《安海镇龙山寺重兴碑记》中记载,那棵大樟树,除了主干被雕成观音像外,还有一部分被用来做了门和鼓,一直存留至今,算一算,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这同一棵樟木做出来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大门和大鼓,是龙山寺“三绝”。除此之外,寺里还有一对堪称“镇寺宝物”的蟠龙石柱。

这对蟠龙石柱,是全国古刹中的“四大龙柱”之一。两条蟠龙绕着柱子直逼向下,左右对峙,头部却昂然朝上。辉绿岩透雕的龙身,片片鳞甲栩栩如生,周围刻着仙翁、仙童。最让人叫绝的是,双龙爪中各捧着同样大小、同样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丝敲击,竟能呈现罄显罄音、鼓传鼓声的效果。

如此精妙的蟠龙石柱,世上只有三根,两根立在了安海龙山寺,而剩下的一根,则在海峡的另一边——台湾的鹿港龙山寺。当时在鹿港负责雕刻蟠龙石柱的那位泉州工匠,对工艺要求极高,成天在坚硬的石头上下工夫,终于积劳成疾,在雕完第三根柱子后,便溘然离世,留下这永远的遗憾。

“台湾紫禁城”

“鹿港龙山寺有‘台湾紫禁城’之誉,主要在于它保存了台湾最完整的清代传统建筑,集中反映了闽南传统寺庙建筑的风格,是目前岛内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群之一。”鹿港龙山寺管理委员会总干事黄美美说。

鹿港龙山寺的山门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用了12根立柱做支撑,三进两廊九开间纵深式建筑,整体呈现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寺中地上铺着来自泉州的花岗岩,是当年福建移民的压舱石。清代时,鹿港和石狮蚶江可直渡,闽台通商频繁,商船运送货物到福建,返程时,为了稳住船只,就会在船底放上压舱石,免得遇上大风浪掀翻了船只。这些石头漂洋过海到了台湾以后,就被用于铺路、造桥、建庙。鹿港龙山寺中门的一对大石鼓,也是压舱石制成的。

另一处体现浓郁闽南特色的建筑是寺庙的戏台,这也是整个鹿港龙山寺最有传统艺术价值的地方,戏台与殿堂相连,这在寺庙中是很稀有的。

在这座戏台里,有全台湾现存年代最久、体积最大的八卦藻井,16组斗拱搭叠出五层,集向中心,却没有用到一根铁钉,完全以榫卯的方式搭建而成,配上精美的木雕,美轮美奂。这样的八卦藻井,有很好的共鸣效果,可以说是古代版的音响设备。

“戏台藻井的结构奇巧异常,有四方井转成八角形,通梁、梁枋、栋架等一层一层组砌而上,极尽繁复华丽之能事,可以说是充分沿袭了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黄美美说。

据彰化县文化资产学会理事长陈仕贤介绍,这几年,彰化县聚英社南乐团、遏云斋南管乐团及永乐弦管等馆阁,经常把演出搬到这座戏台上,成为龙山寺的一个文化亮点,大大丰富了鹿港的旅游资源。

鹿港龙山寺的上铉法师说,随着两岸往来无碍,台湾信众可以很方便地到对岸祖庙烧香礼佛;而在台湾各大龙山寺里,说着南腔北调的大陆游客也越来越多。

电影《艋舺》曾在万华龙山寺取景。

400 多座分身

台湾共有400多座龙山寺,最著名的,要数淡水龙山寺、万华龙山寺、台南龙山寺、高雄凤山龙山寺以及鹿港龙山寺。

“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这副楹联刻在台北万华龙山寺里,意思是说这座寺庙分灵于安海龙山寺。

万华就是过去的艋舺——台北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作家刘墉在《画说龙山寺》里写道:“万华原名‘艋舺’,是由早期原住民‘独木舟’发音而来,被日人改为‘万华’。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万华与台南、鹿港并称台湾三大港。也因为早期船舶商旅移民甚多,于是建寺庙以祈平安,设食街以供美馔,开印刷厂与花街以供心灵肉体之需。”

电影《艋舺》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龙山寺,也因为这部电影火爆了起来,成为游客们来台北的必游之地。

艋舺是三邑人(早年从晋江、安海、惠安三地至台湾的移民)的活动中心地区,而龙山寺不仅是他们的信仰中心,也是他们议事、诉讼、调解时来祈求神灵公断的地方。这些在电影《艋舺》中也有所体现。

刘墉在《画说龙山寺》中,还记录了他小时候到万华龙山寺游玩时看到的热闹场景:“年节期间,香客众多,虽至深夜依旧车马喧哗。前景空地搭了戏台,正演出歌仔戏,众人呼家带小,拿着自家椅子来看。左侧池边违建与酒楼间也热闹非凡,卖艺的、售灯的、吹糖人的、灌气球的、小吃摊、水果摊、游乐摊、甚至乞讨者、寻芳者。”

年节期间,万华龙山寺香客众多,虽至深夜依旧车马喧哗。前景空地搭了戏台,正演出歌仔戏。

万华龙山寺建于清乾隆年间。相传,当时有个泉州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安海船夫)到台北采购药材,走到万华附近的麻厨一带时,突然想要上厕所。为了避免对神灵不敬,他特意解下了胸前的香火袋,挂在竹枝上,上完厕所后却忘了取走。

这天夜里,附近的居民看到那竹枝的方向发出奇怪的光芒,第二天前去一看,发现了香火袋和上面的“龙山寺观音佛祖”字样,认定是观音显灵了。

这事情一下就传开了,住在万华一带的三邑人便凑在一起开了个会。大家筹集善款,并推举黄典谟当董事,建了一座新的龙山寺,还派人到安海龙山寺请了观音像来供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万华龙山寺被炸毁,1946年重修,正殿右侧刻着梁启超撰写的诗文:“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今逢汉节解沾衣。”

台湾有句俗语叫“三在六亡一回头”,意思是当年福建等地的人到台湾北部开垦,因环境恶劣,10个人来,最后就剩3个,其他7个,6个死了,1个回了老家。因此,人们才会想去祈求神灵的保佑,走到哪都带着家乡庙宇的香火,更在后来的定居地兴建庙宇。

随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移民台湾,由安海龙山寺分灵而去的龙山寺也渐渐遍布台湾各地。新中国成立以前,台湾地区的龙山寺时常会派人到祖庭安海龙山寺进香。1948年,台南乡民蔡水胜送了安海龙山寺一面三角佛旗,这面旗至今还在。

“龙山寺促进了闽台之间的民间交流,对研究闽台文化也存在重要的价值。”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联系日渐密切。现在,安海正计划把龙山寺打造成对台窗口,开展佛事交流,扩大祖庭文化在台湾岛内的影响力,通过共同的信仰,将两岸人民联系起来。f

猜你喜欢

万华
万华化学资产质量与财务风险分析
股神榜:长电科技、万华化学、华宇软件
万华:迈向国际一流化工新材料公司
绿媒“万华病毒”说法挨批
万华化学中国地区MDI价格调整
万华化学500亿福建MDI产业园动建
这手机厉害
옌타이완화(煙臺萬華):개혁혁신으로 시대의 질문에 답하다
万华化学 高成长不可持续?
万华:国企领导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