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就是拼尽洪荒之力

2016-10-24涂晓娜李向军

军工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电科卓越雷达

文/涂晓娜 李向军

「卓越」就是拼尽洪荒之力

文/涂晓娜 李向军

在中国电科的「基因」里,「卓越」是什么?是非我莫属的自信,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卓越是中国电科的事业标准和不懈追求。卓越凝结了中国电科人非我莫属的自信、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卓越是起跑线,是冲刺线,是永动机。我们拒绝平庸,不断超越,精益求精,做到最好。每位电科人都是卓越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卓越”,从字面上解读,就是高超出众、精湛不凡。我清楚地记得,我国火控雷达的研制,每一步目标的完成、实现,都是惊天动地的成功。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军“飞鱼”反舰导弹一举击沉英“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震惊世界,也让中国意识到防御水面舰艇的最大威胁对舰导弹,近程防御系统(CIWS)必须装备。

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量,中国一直想从国外进口一套近程防御系统,却始终遭到国外的拒绝。“难道中国人自己就搞不出来么”?

1987年,凭借在雷达领域雄厚的技术积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开始进行CIWS中的关键项目之一——火控雷达的项目论证。核心技术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严密封锁,那个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还很薄弱,科研经费有限,元器件使用受限,科研条件恶劣。这就决定了火控雷达的研制只能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艰难道路。而超低空跟踪技术,是世界雷达界公认的四大技术难题之一,挑战这一难题,“敢”或“不敢”梗在科研人员的喉头。面对仅有的9万元经费,中国电科二十所5个年轻人喊出了这个“敢”字,他们的首次任务是要在6个月后交出一份方案论证报告。由于该型雷达的特殊性,受到国际信息封锁,根本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和学习,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必须一点一点去摸索。“这份报告要实现的价值是,确定一种技术路线,研制这样一部火控雷达,要确保这个雷达不是只在三、五年内有效,也不能依赖外国的元器件才能够起效,更不是只造出个样子来向别人宣告我们也有同样的东西,而是要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能够满足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技术都是领先的。”在这样的初心下,他们对所能找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反复研究,细致分析每一个可以运用的技术,把笔记编制成《低角跟踪》和《低角检测》两本文集,对世界各国的雷达体制和技术指标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拿出各方数据来大写,分析各国海上作战力量及发展趋势,科学严谨地得出“理论上可以用超宽频带解决低角跟踪问题”的初步结论。然而当时根本没有能够满足理论条件的宽频发射机,他们又想尽办法寻找一切可以代替发射机的元器件,对仪表进行改造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发射机需求。炮振究竟对雷达有多大的影响?多路径干扰在窄带情况下到底有多大?他们需要精准数据的支持。他们将不用的旧天线拆卸下来进行改装,试验必须的印制板全部自己DIY,把人家废弃却没有损坏的元器件全部搜罗起来,造出一个设备……他们,真正拼尽了“洪荒之力”。1987年12月31日,西安大雪纷飞,在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里,当零点的钟声响起之时,他们在论证报告上压下最后一枚订书针,涌上心头的仍然是最初的雄心壮志:“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报告被采纳。1989年,火控雷达需要完成试验样机。根据报告分析项目存在43个难点课题,多路径问题成为亟需攻关的核心关键技术难题,火控雷达要上型号,这43个难点课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必须有个说法。

“科学严谨”成为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攻关小组又加入了几个年轻人,无数个不舍昼夜、通宵达旦。要彻底解决多路径问题,需要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无数个对比试验,他们把当时世界范围内能接触到的方案几乎都论证了一遍,寻找哪一个方案最适合中国,哪一个方案最能满足海军作战需求,重滤波解决不了问题,毫米波成本太大,好不容易找出一个方案,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元器件水平都不能达标,要兼顾方案的可实施性、成本还有中国国情;为了尽可能地对抗海杂波的影响,提高设备对高速小目标的检测能力,小组开始向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敢轻易挑战的脉冲多普勒体制“下战书”,当国内首个正规的雷达信号处理装置诞生的时候,他们知道这项技术终于完成了从“望其项背”到“世界领先”的跨越;第一次陆上试验,需要在各个高度测反射波,缺少必须的试验条件,项目组成员就自己在3公里的道路上扛着架有反射体的液压升降机来回跑;为了寻找更好的架设点,他们抬着角反射体一步一步的翻山越岭;在那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技术上的争论,敢说、敢做、敢争、敢批,65天,技术一点一点见底。

1990年,方案评审会上,面对攻关小组递交的方案,一位高校教授冷冷一笑:“方案非常好,但这个雷达靠着中国现有的条件,根本造不出来。”这一次,攻关小组里的新成员抢先站出来喊出了“敢”字。1991年1月,在北京新桥饭店,火控雷达正式宣布立项,他们激动不已。冷眼旁观的人却说,“最好别把希望寄托在这部雷达上,如果依靠光电,胜算更大。”

项目总师把小组里的年轻人请进办公室,问大家:“这个项目是中国电科二十所最穷的一个项目,我们没有多少经费,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30多个专项课题等待突破,你们敢不敢为了这部被‘唱衰’的雷达,不闻不问地拼命?”大家都说:“敢”!总师说:“那好,我们既然做了,就要做成第一”。于是,从1991年到2002年,在不断地质疑声中,项目组打出了一场场漂亮的“反击战”:初样机研制成功,第一次联调试验成功,摸底试验成功,正样机研制成功,完成首批次生产。

↑ 冬季,测试场上一片荒凉,为了中国拥有自己的火控雷达,大家仍然在坚守。

在公开材料中,一组组数据清晰的展现出火控雷达关键技术的不断超越,洋溢着欢欣和鼓舞,而时间节点用另一组数字道出项目的艰辛和紧迫,那又是另一段故事。

1994年年底,小组第一次参加武器系统联调试验,“初样机能不能解决炮振条件下的扰动?”“能不能解决和系统的对接问题?”即使对初样机抱有极大的信心,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和现场质疑的眼神也不禁让小组成员握紧了拳头。当第一次炮振试验成功的时候,他们看见周围惊讶的眼神,默默地在心里为自己加油,“第一座山峰总算是征服了”。

1995年年底,第一次参加基地条件下系统摸底试验,试验内容是测试“威力”和“精度”两大指标,并且是在没有搜索雷达的条件下。一开始,小组还是扛着反射体在地面移动,但这样的速度与空中目标的“小”和“快”有天壤之别,精度是这部雷达最核心的指标,这样的试验条件下获得的测试结果,小组成员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他们开始想办法,决定利用空中的鸟作为目标进行跟踪测试。没有搜索雷达,他们就用自己的肉眼观测目标位置引导雷达跟踪,这样的工作量难以想象,对测试人员“手疾眼快”的要求几乎到了极限,这样的工作持续了半年多。

2000年的陆上定型试验,系统第一次对真实的高速低空小目标开炮,也正是这场试验,宣告他们成功登顶,震惊世界。在试验中雷达通道三发三中,炮弹打出去的时候,目标完全解体,这样的威力和精准度,让在场的所有人激动不已。“这样的雷达中国造不出来”,言犹在耳,小组却用100%的命中率向祖国献上一份厚礼,这款雷达更是被业界誉为雷达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2002年,小组成员全面“年轻化”,接力棒交到年轻人的手里,新生代很快找到了下一座“山峰”——实现项目系列化发展。同年,第二代火控雷达作为主控雷达立项,兼顾主炮需求,使命任务拓展到反导,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进一步提升。2004年,第二代火控雷达在海军系统基地进行陆上试验,第二代火控雷达结构形式有了明显的变化,独立配置、天线可360度旋转、重量更轻,作用距离提高了近一倍,以“卓越”的姿态感动海军。

2006年,结合空军防御系统开发需求,“第三代”应运而生。“第三代”要求火控雷达实现弹炮结合,具有更远的探测能力,并且实现精确制导,抗毁能力明显提升。仅仅两年的时间,“第三代”就完成了海上定型试验,在“第三代”的改造之路上,“增强武器系统抗毁能力”就像悬在整个小组头上的一把尖刀,日日提醒着他们,这是武器,稍有差池将会付出血的代价。2010年,“第三代”成功应用,震惊世界,它再一次载着年轻团队的信心和梦想,迎接千秋有功于国家的荣耀。

2000~2016年,在“实现项目系列化发展”的道路上,为第一代火控雷达倾注心血和汗水的前辈,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功勋卓著的专家,与第二代、第三代火控雷达一同成长的年轻人也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新生的力量不断为团队灌注智慧与活力,交接棒再次传递。

2013年,第四代火控雷达项目启动;2015年,第五代火控雷达预研项目顺利结题。“新生代”的“洪荒之力”开始“爆发”,这一次,他们给自己找了一座更高的山峰——超越前辈,不断突破,用技术的引领和产品的“卓越”为祖国夯实“铜墙铁壁”,不死不休。

在中国电科的“基因”里,“卓越”是什么?是非我莫属的自信,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正是拥有这样“基因”的人,用尽洪荒之力,让“中国智造”从一穷二白的科研环境里长出绿色的藤蔓,蔓延至今。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猜你喜欢

电科卓越雷达
IPO档案之里得电科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雷达
电科 深空之眼
熠星大赛
卓越之梦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