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村初体验

2016-10-24刘琪

中国扶贫 2016年19期
关键词:老支书驻村村干部

刘琪

驻村帮扶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上,听着江苏省委领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扶贫,所有队员的辛苦和汗水都将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号召,我热血沸腾,信心爆棚。迫不及待、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村庄仿佛就在眼前:乡村,小桥、流水、人家,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壮丽的山河,以及那些朴实的老乡。

初见,朦胧

灌云县图河乡和平村,一个我将度过两年美好时光的村庄。以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快,驻村后才明白,只有美好的时光才是稍纵即逝的,煎熬的时间永远过得那么慢。

还记得,看到宿舍的第一眼,让我有种如坠深渊的感觉,沸腾的热血瞬间凝固了。冰冷的西北风毫不吝惜地卷着无尽的尘沙,从门的缝隙中肆虐地钻进来,一张床、两条被子转瞬间落满泥土,除此之外只有冷冰冰的墙壁。那一天是2月27日,我迷茫了。曾经,准备东临碣石,开疆拓土,橘子洲头,挥斥方遒;那一刻,我的追求不再是人生理想和青春抱负,而是如何能捱过这寒冷的一夜。

到乡下的第一餐,同样记忆犹新。我打好饭菜,坐在露天的长条凳上,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抬眼看看旁边的人,接着狼吞虎咽起来,很遗憾,没等我吃完,呼啸的北风已经把饭菜吹得冰凉,连我骨子里的最后一点热情也没剩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等到所有的激情消耗殆尽,我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天,我在日记里写到“如果能在这里坚守两年,也算是莫大的收获”,放下笔,孤独、无助,游走在寂寞的深渊。

了解,辛酸

“第一书记”下乡,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研,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这叫摸底子。很多朋友关切地打电话问我,“你在那儿有办公室吗?主要做什么工作?”我回答,我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在乡村路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听农民说话,跟农民聊天。

第一次串户走访,我来到老党员李恩科家。77岁的老人守着五亩薄田勉强度日,老伴75岁,患有脑梗,唯一的儿子前几年去世了,儿媳妇不辞而别,丢下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女,拮据的生活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听说省里帮扶困难家庭的干部要来,老太太颤巍巍地迎到门口,见面就说“党来帮我们了啊”,说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她恨自己的病,恨自己拖累了全家,恨日子过得越来越苦。我抓着老人黝黑的皱巴巴的手,看着她花白的头发,一时语塞,心里沉甸甸的,终究没能控制住噙在眼圈中的泪。

孙兆银,因为交通意外致残,家里有一位82岁的老母亲和一个智障的弟弟,妻子不能忍受家里的贫穷,喝农药自杀了。第一次到他家,老母亲把瘦小枯干的身体倚在墙上,双手揣在袖筒里,眼神中满是陌然和无助。那是我见过的最差房子,家徒四壁,我都不敢相信在经济发达的江苏还有这种房子,孙兆银目前考虑的只是生存问题,然后,才是生活。

一幕幕真实的生活景象,以最强大的冲击力洗刷着我的世界观,我心中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熟悉,仰视

俗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以前,我当笑话听,现在,我相信了。

“两会”期间,有位村民因为一点小矛盾准备去北京上访,干部们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还是无法让这位村民改变决定。老支书知道后,非常镇定,拨通了他的电话,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半句也没提上访的事情。最后,老支书问他身体怎么样,并说,路边的树打算找人修剪,7天能挣到几百块钱,问他愿不愿意干。让人惊愕的是,此言一出,这位农民欣然应允。

到了农村,我才知道什么是基层的现实,到了第一线,才真切体会到这些村干部的难,在城市里无法理解的事情,到农村都是常态,在农村基本上所有的私事都可能变成公事。村干部可能文化程度不高,可能没有文凭,但他们有独特的工作技巧和处事艺术。

老支书说,在基层,哪位干部晒得最黑,哪位干部就最光荣,村干部整天坐在空调房里,老百姓会瞧不起。到农村工作脸要熟、路要熟、地要熟,如果有一天,老百姓家的狗看见你不再拼命叫了,你就合格了。朴素的语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余音绕梁。我咀嚼良久,农民的智慧,在田间地头上,在家长里短中,在邻里关系间。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村里看我时,特地叮嘱我“不要搞花架子,踏踏实实给农民办点事”,也许这句话听上去很平淡、很简单,但只有真正深入过农村,才能理解其中含义。我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乡镇,大多数干部可能都会水土不服,而治疗水土不服的良药,就是多喝农民的水,多走农村的路,做一名“狗见了不再叫”的扶贫工作者。

猜你喜欢

老支书驻村村干部
乡村老支书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咱村的老支书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老支书
老支书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