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发展与发展文化的理论向度
2016-10-22沈革武
沈革武
摘要:基于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解析了文化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表明发展之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是实现文化的繁荣。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指导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演进、形成发展文化的内在逻辑、学界从文化层面对发展要素的凝练等三个维度,揭示了文化与发展在社会进程中共生互动的图景,并揭示了建设发展文化的现实价值。借鉴卡西尔文化哲学思想对培育发展文化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系统地发展文化是基于人本理念、坚持特色、和谐环境和不断创新等要素的动态结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文化发展 ;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15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1],“文化与发展”眼下已成为社会进程中相互交融的两大重要主题,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的凝练与繁荣,发展的内在属性又铸就文化新形态,发展的理性精神和实践经验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在全面深化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过程中,应当继续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积淀发展文化,推进社会内涵式发展。现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文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应当及时完善相关认识和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厘清相关概念,夯实理论基础,构建系统的发展文化体系,使发展文化更好地助力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文化与发展的内蕴诠释
(一)文化属性的发展向度
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始终交织着保持稳定和不断创造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经常成为一对矛盾体。然而当某些文化特征一经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文化的发展变化往往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文化发展的背后则体现着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正如泰勒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2]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中国社会各阶层思维认知与价值观念趋于转变更迭,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不断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和发生变化,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样态和表征。人们开始用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体认新的文化内涵,现代生产方式也逐渐把文化纳入到资本流动的逻辑框架之内,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功能更为彰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水平也随着文化因素的介入而得以提升,文化不仅是手段,也成为了目的。
进一步而言,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来看,文化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马克思说过,“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和工具性,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以巩固或改变一定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积极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则可以有效地发挥对经济活动的作用。”[3] S.L恩格曼也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研究意识形态经济功能的时候要重点考虑文化和价值观念因素。即文化不仅仅表现为文艺作品等形式的简单表述,它还诠释和界定着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理念、政治信仰,为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奠定思想和精神基础,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发展内涵的文化向度
发展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本义是指生物个体的成长过程,随着发展研究广泛渗透到诸多学科领域,各学科以特有的视角对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对发展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阐释。
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发展被看作是伴随着重大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是社会在多方面、多领域的一个长期持续的改善过程,有经济增长也不一定就有发展,简单经济增长不能等同于发展,但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发展。评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前提,社会发展有诸多因素,不能背离这些原则去追求经济增长,应从增长第一转向发展第一。发展社会学把发展看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既指经济发展,又涵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诸多内容,强调整个社会整体以稳定、协调、可持续的态势往前迈进。在发展人类学领域中,“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被看作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人被看作是最活跃和创新性最强的要素,物质的发展始终要从属于人的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因此,发展既表征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又是人的多种价值需求的集合,对发展的不同层面的关注,揭示出人的生存状态的不同层次,只有人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发展的深层内涵才得以逐步凸显。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现在人们更加关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发展与文化则成为当今社会备受瞩目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相应文化环境的形成或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完满,要实现国家强盛,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应当并重。从文化视角对社会发展战略进行长远规划,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效应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有效价值传播,进行国家文化形象建构而主动采取或实施的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明智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在明确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之后,强调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环境对物质生活的反作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上提出:“发展可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认为,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还包括与每个民族的价值、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需要[4]。费德里科·马约尔也提出:“发展应该被看成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经济的、社会的、科学的、文化的……它必须具有一种综合的特点,即包括社会生活的多种表现形式,并符合植根于各国人民的历史财富和道德的、文化的目的。”[5]
二、文化发展与发展文化的共生互动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从最深层次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6]约瑟夫·奈于1990年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或诱惑。要提升竞争力首先就必须发展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在理念上体现先进性,包括对于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将文化看作是资本、资源,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发展实践也证明,没有文化底蕴作支撑,没有先进文化作引领,没有文化创新作驱动,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增强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十八大立足新的文化发展形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命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因此文化发展已经是非常紧迫的议题,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谋划新路,把握好发展方向,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传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精神成果,植根于人民大众实践又服务于人民大众,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笔者认为,目前实现文化发展有必要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进行进一步凝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专业、系统的文化支撑,重点突出发展观的精神内核,提升发展战略意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文化体系,丰富文化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发展中构建发展文化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很早就提出,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观察21世纪的文化发展趋势,主要以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依托,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大众广泛参与为特色,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发展速度,但同时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反作用,充分映证了马克思在百年之前所作出的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析。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整体发展,从“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注重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精神道德价值的重视。同时可持续发展观量化、深化、拓展为发展文化,成为指导发展行动的全面纲领。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靠主观想象, 改革开放的动因是发展,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开放。”这一论断体现了时代的紧迫感与革命精神,同时又强调发展要稳妥,奠定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从新时期新形势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深化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发展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认识发展文化的内涵与理念,不断增强发展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适应力与竞争力。要从对文化狭隘的理解中解脱出来,科学解读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观念,彰显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效应。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经历了指导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问题作出重要讲话,将发展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贯彻全会精神过程中,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文化发展中构建发展文化的深层逻辑
在文化发展中,认同是对文化的阐释,使得文化向纵深处发展,离异是对文化的批判与扬弃,文化转型就表现为特定时期内对文化的离异,当转型完成,就开始对文化的进一步认同,而发展文化则是文化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文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为根本目标,尤其是适应深化改革发展阶段建设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文化是文化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区域的发展文化,同科学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奋的密切关系,发展文化孕育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催生发展文化。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能让人思想解放、精神振奋,不断推进发展。即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活动的观念基础,要推动社会发展,必须从基础层面上重视发展文化凝练,而社会发展活动的不断推进,又会从根本上促进、带动发展文化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因此,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软件,它是嵌入社会机理中显示出的无形力量,时刻发挥着发展导向和精神激励的功能,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展文化是深化改革发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根本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创新提供精神保障。
具体而言,我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发展文化则是良好发展的环境营造与氛围形成。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系统论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型思路,形成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7],实际上也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所作的执政理念创新之体现[8]。发展文化则要求我们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出发,围绕科学发展理念,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努力构建与当前深化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
(三)文化发展中构建发展文化的几种观点
发展文化概念目前在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中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凝练和阐发。学理上普遍认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夯实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切合现实所需,关乎未来所系。姚亭华认为,“发展文化是以发展为价值观,被社会主体所认同和践行的一切能够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传播载体和制度体系的文化集合”[9]。李云智提出,“一是要深刻认识其规律和特点,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文化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要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目标;三是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四是要发挥价值导向和影响辐射作用”[10]。刘平提出,“任何一种社会建设的过程及其社会管理系统,都要选择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文化。价值文化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具有决定方向和提供动力的双重功能”[11]。
笔者以为,在学界关于文化发展与发展文化的论述中,具有代表性的应是许明主编的《文化发展论》和刘彦武所著的《发展文化学》。在认识维度上,《文化发展论》认为文化发展在其具体阶段可以确立发展动因间的结构性关系,将诸发展动因予以系统化,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都可以找到促使其发生的发展动因。《发展文化学》认为文化发展至少包括四个维度:基本文化娱乐需求的满足、文化实用功能的开发、高雅文化创作、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逻辑结构上,《文化发展论》从广义上确立文化发展的诸动因及其关系,认为真正的人类文明发展其实是各相关领域互为发展动因的。《发展文化学》从“发展学”的理论维度进入“文化学”的研究,借鉴许多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发展的方向、路径、动力、战略、政策、管理、模式等基本规律,既有理论探索创新,也有实践运用的价值;在研究内容上,《文化发展论》解读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其中所包含的矛盾性和矛盾运动过程进行了深刻剖析。《发展文化学》中将发展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现代化进程与文化觉醒中考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现实当中,关于发展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和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战略和管理规范制定及其实现路径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区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硬支撑。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曾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发展文化”,深化了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体现了地方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战略地位的深刻把握。
三、培育发展文化的现实考量
文化并非凭空而生,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固化的。恩斯特·卡西尔对文化的表述是:人是符号化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由符号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形成了文化[12]。因此发展文化的形成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确立的正确观念和文化选择,积淀成智慧结晶,最终凝聚而成的文化样态。
培育发展文化应当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坚持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则,探寻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一是要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齐抓之路,明确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新认识的建设理念。二是要走个性特色与内涵发展并重之路,不同行业、地域都要凝练自身特色,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和地域格局,形成个性化发展理念,推进行业和地域特色发展。三是要走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共融之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文化,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
培育发展文化应当符合发展文化的内在理路,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切实营造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首先应当明确人本理念是发展文化的内涵,人是文化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发展文化构建的核心,应当将文化需要与人的基本需要两者相统一,即人是发展文化的目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在社会发展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任何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文化主要是围绕人这个核心,服务于人这个发展主体而展开的。第二,坚持特色是发展文化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把对外开放这一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作为发展文化的强大动力。第三,和谐环境是发展文化的基础,任何系统的发展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会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因此发展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进行。那么我们谈发展就应注重和谐环境的建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四,不断创新是发展文化的根本,一个民族要想持续兴旺发达也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而创新又是文化的本质体现,发展文化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程。文化的创新也需要文化的传统来支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创新,文化创新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有所前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力是赋予发展的真正动力。
总之,构建系统的发展文化理论体系是对发展理念的不断丰富和系统完善,社会发展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文化繁荣也反衬着国力强盛,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发展文化凝练过程中的时代表征和内涵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内蕴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文化理论体系构成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和实践要求被明确概括出来,理解与把握这一深刻内涵,将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助于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1015(1).
[2]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
[3]韩喜平,崔妍.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及其中国经验[J].理论学刊,2013(7):8588.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5]费德里科·马约尔.不要等到明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9.
[6]吴海江.文化视野中的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5.
[7]鲍宗豪.科学发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1.
[8]李景源,吴元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9.
[9]姚亭华.大力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文化[J].党政干部论坛,2012(7):4445.
[10]李云智.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6):711.
[11]刘平.社会建设的历史维度与价值文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3):122127.
[1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4.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