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与全球性:后发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坐标

2016-10-22潘树国周建超

关键词:坐标全球性现代性

潘树国 周建超

摘要:从哲学角度界定了现代性、全球性的含义,以马克思论述为依据说明了先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全球化,论述了后发国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实现现代化的新特点,认为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历史纵向坐标和民族性与全球性矛盾的历史横向坐标共同制约着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与处理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走向与命运。

关键词:后发国家;现代性;全球性;坐标

中图分类号:D501;B03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13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潘树国(1976-),男,江苏省盐城市人,扬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扬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及伦理学研究;

周建超 (1964-),男,江苏省金坛市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近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2012—2015年度“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2015FX0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9卷

第4期潘树国等:现代性与全球性:后发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坐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式全面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时正值全球化运动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和其它后发国家一样,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与背景下进行的,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融入全球化。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就是现代性、全球性交织共进的过程和结果,现代性和全球性成为制约后发国家前进的纵横坐标。后发国家的发展进程,就取决于它对现代性和全球性、现代化和全球化及其关系的认识与驾驭。

一、关于现代性与全球性

现代,作为一个标志社会历史时间的范畴,一般意义上是相对于过去和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指当前的社会历史时代。在当今社会学上,尤其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现代,特指以社会化的生产力、文明的政治法律、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历史时代,实际上即资本主义自产生到繁荣的历史时代,和“资本主义前”社会历史时代相对应。

说到现代性,“现代性总是与传统相对立的,这似乎已经成为其定义”[1]据此,这里特指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现代人所具有的规定性、属性和特征,它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前社会、国家和人们的传统性、历史性而言的。现代性的质,按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就是高科技和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文明,就是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封闭性、愚昧性、等级性、专制性、人治性、自给自足性、活动低节律性等相对立的现代社会特有的开放性、科学性、平等性、民主性、法治性、交往普遍性、活动高节律性等。现代性的量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建设过程,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变就是现代化实现。所以,现代化就是现代性这种社会新质因素不断增长强大、传统性旧质因素不断减少削弱、直至现代性完全战胜并取代传统性的发展过程和结局状态。现代化,就全人类而言,可以由局部性部分质变向整体性根本质变过渡,首先在部分地区、国家实现现代化,然后逐步引起全球现代化。从16世纪至19世纪,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这种模式、沿着这条途径实现现代化的;它们已经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同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把资本主义现代化向全球推进。现代化,就一个国家而言,也可以首先在国内部分地区实现现代化(一国内的现代化部分质变),同时以它带动全国现代化。我国实行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继而带动中部、西部现代化的战略,就是这一模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无论在一国还是在全球范围,也可以由阶段性部分质变向整体性根本质变过渡,即一个一个方面、一个一个行业、社会的一个一个层面(经济、政治、文化或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等)先后实现现代化,表现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

全球性,“是一个用来表示新的、不同的全球现实环境的词语。在这个现实环境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将和来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为了任何事物而竞争”[2]据此,这里的全球性指人们活动及其结果在全球范围的共同性、共通性。全球性的基本含义有二:其一是指人们活动范围及其结果流通范围的全球性,其二是指人们活动方式、性质及活动结果流通方式、性质的全球共同性、全球共通性。全球性是相对于地区性(区域性)、民族性、国家性而言的。全球性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就表现为全球化。全球性与全球化的前提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发达的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技术,唯此才能使地球“变小”、人们活动技能“变大”,从而使人们活动全球化成为可能;全球性与全球化的基础是实践规模与水平的高度发展、尤其是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唯此才能使全球化成为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主观需要。人们的活动,随着实践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尤其是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扩展其活动范围。因此,全球性与全球化,在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它发端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居住的世界(大地)是球形的、并且借助于科技手段实际完成了环球航行之后。全球性与全球化一经产生就改变了人类历史,使人类历史从“区域历史”、“民族历史”、“国家历史”转变为真正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在区域化的历史时代,民族或国家间虽有交往,有时甚至这种交往也很重要,但是一个国家毕竟还能在相对封闭、甚至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存在、延续;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时代,任何民族或国家,如果脱离了世界,非但不能得到正常发展,而且长期下去必定要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全球性与全球化既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发达国家和现代性、全球性:先发国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催生了全球化

先发国家,通常指发达国家,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是指以欧美为代表的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强国,这些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催生并推动了全球化。所以,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化社会又开创了全球化时代,现代性和全球性的“合力”运行轨迹描绘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这种历史,对一个先发国家而言,是该国现代化的历史;对整个资本主义或人类而言,是全球化的历史。对这一历史过程本质及主要特征的认识,可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对这一过程的论述,这一过程有以下特点:

其一,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既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运用近代科技成果,“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277;又凭借这种高科技基础之上的发达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竭力向全球扩张,使得资本主义全球化:“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3]276

其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先进、完善与稳定,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基本前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化、推动全球化,就是因为它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先进于它之前的所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它能容纳比历史总和还要大的生产力,容纳和运用发达科学技术。反过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巩固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又促进了生产力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因资本的本性必然要突破国家、民族的区域界限而走向全球化。不仅资本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如此,而且资产阶级的主观利益要求亦是如此。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缓和国内社会化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程度,需要对外扩张,使国家资本主义变为世界资本主义。“资本的必然趋势是在一切地方使生产方式服从自己,使它们受资本的统治。——把任何劳动都变成雇佣劳动。” [4]246“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4]33“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3]276

其三,资本主义开创的全球化,在内容上,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而且逐渐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全球化;在成份性质上,资产阶级力图消除一切非资本主义因素,实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资产阶级开创的全球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与西方。”[3]277

其四,资本主义全球化、共产主义全球化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也是阶级社会中任何革命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主要武器。资产阶级曾经在这种规律支配下,运用这一武器推翻了封建主义,建立了资本主义,还是在这种规律支配下创造了发达的科技和社会化生产力,也推动了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又为共产主义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与基础。资本主义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成为消灭束缚它继续发展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与物质武器,而且创造了使用这种武器、完成消灭资本主义历史使命的主体——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从国家化到全球化的转变及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全球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物质前提和主体力量也随之由国家化转而全球化了。“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3]277“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3]278

其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范围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与胜利,使全球化的内容、性质和格局发生了变化。全球化,从起源与形成看,它是资产阶级推动的,它的一系列规则是资产阶级制订和主宰的,所以它的性质与实质理所当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如果说资本的内在本性决定了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的话,那么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是资产阶级竭力企求的主观愿望。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全球一体化欲望非但没有实现,相反,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同时孕育成长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运动的全球化也从潜在发展为现实,从而使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一元化转为多元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使大量落后国家与地区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无可奈何地纳入全球化。于是,一方面,资本主义宗主国内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殖民地国家内的无产阶级反对本国资本和入侵资本的斗争结成天然联盟,成为全球化潮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革命性否定因素;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奴役的斗争,因其斗争对象是世界资本主义而具有了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增加了新的内容。所以,从俄国十月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成为全球化的新内容,并且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否定因素和对立面;新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也构成了反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势力,并且这种全球化在本质上和社会主义全球化是本性相似、利益一致的盟友。至此,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一元性历史已经结束,进入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民主主义三种全球化为主、多种全球化因素并存竞相发展的新时代和新局面,而在经济、科技、军事等主要方面和综合实力上资本主义全球化处于优势、强势,这种局面延续至今,并且在今后相当时期内将难以根本改变。

三、后发国家和现代性、全球性:后发国家在全球化大环境中实现现代化

后发国家,相对于先发国家而言,指落后于发达国家、正朝着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国家,实际上指“冷战”格局中的第三世界国家,通常又称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少数仍然留在殖民主义宗主国统辖下的附属国,二是民族解放运动中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三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基本矛盾与任务,既有同先发国家相类似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即民族国家自我发展历史的纵向矛盾;又有先发国家所没有的(至少不是基本的)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矛盾,即本民族、国家发展与其它民族、国家发展历史的横向矛盾。现代性与传统性矛盾的历史纵向坐标和民族性与全球性矛盾的历史横向坐标共同制约着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这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与处理就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走向与命运。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在国内低起点与全球高水平之间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国内起点普遍比较低,尤其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远低于同时代发达国家,有些甚至低于发达国家当初走向现代化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首先在相对独立封闭的条件下自我发展强大起来,然后逐步向外扩张而走向全球化,因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性堵死了后发国家的这一通道,除非永远甘当资本主义强国的附庸,这已被历史所证明。先发国家已经实现了的现代化及其成果,是后发国家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先发国家开拓的通向这一目标的道路已经不通,后发国家面临着开拓自己的通向现代化新途径的挑战。然而,后发国家现代化起步的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水平很高,无论是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还是政治法制水平或人的文明水平,都远比发达国家当初现代化起步时高得多。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先发国家创造的先进成果,大大缩短先发国家走过的历程,这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可以利用的优厚机遇。这就给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按照有利于发展本国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标准,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现代化的道路。

第二,在内外敌对因素夹击下的政治文明建设。先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表明,国家内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巩固是生产力发展、国家强盛、走向世界的首要前提。欧美发达国家当初现代化起步时,周边无强国,由于地理位置、科技及交通落后等原因,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不能在短时期内对它们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它们国内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稳定巩固,主要受制于本国内部因素;他们也能够在国内当时先进而稳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下迅速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文化,从而迅速强大起来,进而走向全球化。资产阶级创生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但是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不能引领长期和平发展的稳定世界的秩序,至少他只允许这种稳定秩序对自己有利而不能对它国有利,或者它只允许自己稳定而不容许它国稳定,这已被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所证明,同样被今天的中东乱局所证明。“二战”以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的世界局面、尤其“冷战”基本结束之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历史时期的出现,如果没有为数众多的民族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两股强大的全球化势力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抗衡,在资本主义一元全球化主宰下是不可能的。后发国家,无论哪一种类型,其社会制度都是该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后发国家,不管在组织形式上是否加入某种或某些全球组织,其事实上都处于全球化的历史环境之中,这一点不同于先发国家当初现代化起步之时。因而,后发国家内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整个政治文明建设,不仅受到本国内部敌对因素的干扰破坏,而且受到来自国外敌对势力的侵蚀、分化瓦解甚至武装侵略与颠覆,“二战”以来世界上接连不断、屡见不鲜的局部冲突与战争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处于现实全球化大环境中的后发国家,妥善地应对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各种敌对因素的内外夹击,维护自己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完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为实现本国现代化、走向全球化提供可靠前提与保证,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任务远比先发国家现代化时要复杂、困难且重要。

第三,在制度反作用和科技引领下的物质文明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及人们富裕的物质生活是现代化的基础性标志和根本性任务。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与目标的实现,具有新的特点:一方面它是本国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又是本国面临的现实外部条件——先发国家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在全球化的时代,后发国家这一现代化建设任务与目标的实现,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相对稳定的内外局势。“冷战”结束与“两极”世界格局解体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这种世界大局有利于各国发展,是后发国家加快发展自己的绝好机遇。“二战”之后,后发国家的国内制度,不管其性质如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整巩固和完善,大多数已经基本上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整体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接下来就是发挥自己选定并且已经稳定了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进行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这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的国际环境优势和国内制度优势。二是发达的人类社会化生产力资源。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表明,每个民族及个体不必都要走人类进化的每一步历程,而是在纵向和横向上继承前人和他人的文明成果,以之为新起点向更高阶段发展。先发国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并且使之全球化,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选择利用的高起点。只要认识、选择、利用得当,后发国家完全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走完先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这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可借鉴的人类先进物质文明成果之优势。三是新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技成果、特别是科技革命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超过生产力实体要素作用、超过生产关系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第一生产力”。由于历史原因,后发国家的科技水平普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科技本质上的无国度性、并且事实上的科技全球化,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与加快本国科技发展的双重途径,加快科技兴国的步伐。这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可用的世界先进科技之优势。不过,现实的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处于主流和优势地位,一系列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资本主义大国强国主宰的;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的,但是对它的利用是受主体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制约的。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任何资本主义大国强国都不会轻易容忍后发国家发展强大而威胁其地位,总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干扰破坏;资本主义大国强国不会主动、自愿地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物质设备及管理技术无偿转让给后发国家。这些又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后发国家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驾驭好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进坐标,走最佳路径,创辉煌历史。

第四,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和参与全球文化创新双重要求下的文化建设。文化现代化或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引起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全球文化或文化全球一体化,但是全球文化或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因素总是程度不等地存在、发展着;文化全球化,又不等于全球文化一元化,而是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竞相发展、相得益彰。但是在竞相发展中某些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落伍或被淘汰,另一些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或新文化的崛起上升为主流文化,都是可能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后发国家文化现代化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首先,从国内因素看,一个后发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最终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或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同时需要政治现代化作保证,需要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作支撑,也需要文化传统的根基。一个后发国家如果是多民族国家,那么该国文化现代化建设除了受上述因素制约外,还受到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现状和传统的制约:这种国家无论是否奉行民族平等原则与政策,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共存互动互融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文化系统(文化圈),其中,处于中心的中心文化(或轴心文化、主流文化)与处于外围不同层次的各个外围文化、边缘文化,因过去、现在的地位作用不同,故它们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不同,这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需要以有利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发展为标准进行辩证分析,区分出精华与糟粕,革弊承优,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其次,从国际因素看,在全球化历史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都处于全球化之中,在全球化的条件中活动和发展;而现实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是主流主宰;所以,后发国家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总要受到资本主义大国强国既定规则的制约和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侵蚀,甚至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蛮横干涉和侵害,文化全球化的历史和现实都是如此。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要走文化创新之路,以创新来走向现代化。而这种创新是在全球化大局中进行的,所以它必须正确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矛盾: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融入全球化;既要超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惰性禁锢,又要应对外来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侵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既要克服消极传统,又要发扬优良传统,既要防止和反对肯定一切传统的复古主义,又要防止和反对否定一切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做到继承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和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统一;对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既要抵制消极腐朽因素,又要吸收积极先进因素,既要防止和反对“全盘西化”,又要防止和反对“闭关自守”,既要防止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防止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做到吸收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性又有全球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在全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既有鸦片战争后被裹挟进资本主义列强全球化扩张浪潮,遭受欺凌和掠夺的惨痛历史,又有改革开放后,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利用先发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和资金,实现自身高速发展的成功经历。当今之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威望与日俱增,中国人民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我国的围堵、挤压、侵袭一刻也不曾停止,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既要利用好全球化的积极因素,又要克服其消极方面,兴利除弊,克难攻坚,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2.

[2]塞金林杰敏,巴塔查里亚.全球性[M]. 肖亚男,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文格)

猜你喜欢

坐标全球性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全球性肥胖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用单位圆记忆诱导公式
MAPGIS的制图技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溯源体系探索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可能
施迈赛为用户提供全球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