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培养绅士那样培养“工匠”
2016-10-22流沙
文/流沙
要像培养绅士那样培养“工匠”
文/流沙
有一个比喻蛮形象。
说中国像一个穿着运动裤衫的人在奔跑,充满活力,而欧洲一些国家像一个穿着西装的绅士在散步,优雅而不急不躁。
一个人要优雅,肯定需要慢,不能急。既要快又要优雅,肯定存在悖论,两者不可兼得。
“工匠精神”正暗合着这个比喻。
“工匠精神”和“速度为王”存在一定矛盾,又要好又要快,换言之,又要精工细作又要大批量生产,那肯定是一种理想。要讲“工匠精神”那就势必要慢。这个“慢”不仅仅要把速度降下来,而且还要创造一种“慢”的氛围。这种“慢”的氛围应该有体制上的设计、机制上的保障、文化上的引领。
体制机制暂且不去讨论,但“文化上的引领”可以是活生生的,也是无法抗拒的。现在中产阶层已经形成了,80后、90后也开始有消费能力了,他们不像以前年代的人那样,有饭吃有房住有人爱就可以了,他们追求更加精致更加个性化的品质生活。电饭煲不是把大米烧成饭就可以了,还得把饭煮得每颗饭都晶莹剔透。电吹风也不是“呜呜”大叫着把湿头发吹干就行了,还得吹干后头发丝丝顺滑……你如果只是生产粗制滥造的东西,你会发现你的东西根本是卖不动的。
这是“工匠精神”产生的语境。
但是,东西卖不动就会倒逼我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培育起我们的“工匠精神”?
我想不会那样简单。
就像穿西装这件事,并不是穿上西装就会变成绅士,绅士是需要修养习气的历练和文化积淀的,他们是一种高尚道德和独立人格上的族群。
“工匠”也是如此。
“工匠精神”的核心,首先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他们享受着精益求精的成功,也享受精益求精的乐趣。如果脱离了这一前提,那他不过就是一个“工人”。因为工人实际上是不需要对最终产品负责的,他只要按照上级的指令完成分内工作就可以了。
打个比方,一个女人,上班前在家里会花一个多小时打扮自己,吹好头发,化好妆,穿上最合体的衣裳,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一年365天也能坚持,这就是典型的“工匠精神”啊!但是她一到单位,对待工作,就不可能这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形象是自己的,工作是老板的。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仅仅靠提倡,或是呼吁去培育“工匠精神”是行不通的,还得从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上入手,要从制度上引导,不仅要让一个人穿上西装,而且逼着他去做绅士,这样才能让一个人走进“工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