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符合国情的设备管理标准恰逢其时
2016-10-22
制定符合国情的设备管理标准恰逢其时
主持人: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秘书长助理、《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特约嘉宾: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葆文教授
北京,闷热的七月丝毫未能阻止李葆文一行前往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热情。李葆文教授领导的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推动TnPM为己任,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李葆文教授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参与制定符合国情的中国设备管理标准。他此行的目的,正是就如何推动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化向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的相关领导建言。
李葆文教授凭借多年的授教经验,对如何推动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化工作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设备管理标准是众望所归。”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公众了解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牵头拟定的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化征求意见稿相关背景,本刊主持人特别邀请了李葆文教授全面详细解读相关情况。
我国设备管理亟待统一标准,新“标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问:李教授从事设备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推广应用已近30年,对推动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迄今为止,我国为何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设备管理标准?
答:的确,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设备管理标准,这是很遗憾的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这与工业企业发展的背景有很大关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发展的轨迹,企业先是将管理重心放在生产工艺和质量上,与此对应的国际质量标准体系逐渐在企业普及,如大家比较熟悉的ISO9000系列。随着工业伤亡事故和环境破坏事件数量的上升,全球范围内更加关注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加强了监管力度,企业逐渐将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于是相应的国际环境、安全标准体系如ISO14000、ISO18000等也随之把对设备管理的明确要求纳入其中。
其次,国际上资产管理标准的制定也十分滞后,例如2014年才正式出台的ISO55000,拖延了很久,也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再次,与相关部门及企业一把手对设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统计表明,70%~80%的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危害是因为生产设备的问题导致的。上述的所有标准体系虽然都与设备相关,但限于专业局限性和体系自身的管理闭环要求,多是对设备这一重要要素提出要求,但却无法详细设计设备管理和维修机制的体系模式及运行效果的评价。设备不仅是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的保障,还是企业效率、效能和成本战略管理的基石。在推动“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落地的大背景下,不管是降本增效的精益管理,还是工业4.0及“互联网+”趋势下的企业转型升级,自动化和智能化、物联网化设备关联的因素只会越来越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强,同时,管理的难度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制定设备管理新“标尺”时不我待。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自为政的设备管理模式或标准势必阻碍行业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设备管理工作在生产制造业整个管理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得到多数企业的认同。
问:那么还面临哪些困难?
答:从客观上看,设备管理本身,无论是涉及到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还是涉及到的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和普适性,都为设计一套针对设备管理和维修水平的标准化要求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建立设备管理标准尽管是众望所归,但是它的普及过程,或者真正被广大企业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仍然充满荆棘,仍然会十分漫长,我们对此要有所准备。
资产管理已有国际标准,
我国设备管理标准体系不应缺席
问:请您简要介绍目前世界上广受关注的设备管理标准化进程?
答:迄今为止,资产管理已有国际标准,但作为实物资产管理的主体——设备管理,我们有必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管理标准。目前世界上广受关注的与设备管理相关的组织有以下几家,推动设备管理标准化各有特色。
一是欧洲维修组织国家联盟(EFNMS)。在最近十几年的欧维联会议上,对维修管理和评价标准的讨论十分活跃。为了进一步协调工作,在欧维联的部署组织下,从2000年开始,欧维联成立了TC319技术委员会,由100多家机构和公司参与组成12个专题工作小组,其中第7小组负责编制欧洲设备管理和维修评价基准。通过三次较大型的研讨会议,逐步形成了维修基准标准文件。该文件提供了3个模板,即制药行业基准、食品行业基准和混合基准。基准文件中依照平衡记分卡理念,给出欧洲设备管理评价指标和目标值,在欧盟范围推动各制造业对标提升。
二是美国可靠性与维修专业学会(SMRP)。该学会是非营利性专业组织,旨在为优秀的从业人员服务并提高可靠性和实物资产管理。美国维修与可靠性专业学会在全球拥有近4000名会员,致力于为会员提供各种福利。美国维修与可靠性专业学会成立了专门的“卓越执行委员会”,来展开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的评价工作。其评价基本上依照六大步骤展开,关注的重点包括“业务与管理、生产可靠性、设备可靠性、人员技能、工作管理”等,在全球特别是北美市场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日本设备管理协会(JIPM)。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设备管理协会就发布了评价企业推进TPM水平的PM奖评奖机制,设计了包括设备故障停机、加工废料利用、个案改善等评价重点的评分规则,其评价重点反映了关注设备效率指标和全员参与的持续改善过程的管理思想。PM奖针对企业规模大小(以500人为划分线),分为7档五个层级。从上世纪70年代始,已经持续了40多年,全球共有3249家工厂通过了各类PM奖。PM奖成为世界范围较有影响力的TPM设备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
四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55000。ISO55000是国际资产管理体系标准编号,目前已经通过了国际标准组织的ISO最终评审,已在2014年由国际标准组织(ISO)颁布。中国标准研究院的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标准化研究所,作为ISO中国方面的会员单位,负责ISO55000国内转GB标准的具体事宜。ISO55000系列文件包括55000(概述、原则和技术术语)、55001(体系要求)和55000(应用指南)3个核心文件。
中国的一些企业和咨询机构一直在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设备管理标准,如武钢的星级评价体系,TnPM的五阶六维评价体系等等。建立中国的设备管理体系标准似乎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形势。
问:目前,有许多业内人士都在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055000,这与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已经拟定的设备管理标准征求意见稿有何不同?
答:就在我们酝酿建立符合国情的设备管理标准之际,我听到了另一种不同观点,有些人认为似乎有了ISO55000就够了,没必要搞什么“民族主义”的中国体系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丝毫没有贬低ISO55000的意思。在参与制定中国设备管理标准的专家团队中,就有最早研究PAS55和ISO55000的专家,至今仍然与制定ISO55000这一标准体系的专家团队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与合作。
ISO55000建立了一整套的完整的资产管理模式,理论上适用于各类拥有实物资产的组织,包括医院、学校、机关、企业等等。实物资产包括建筑物、公共设施,当然也包括设备。这一管理标准使组织的管理者有了资产管理的总体思路,基本解决了“有没有”和“做没做”的问题,但对于“做的如何”涉及不多。另外,具体到资产管理如何优化,标准里的管理抓手比较短缺,涉及到关键要素如何落地,它并没有细化;同时,这个标准仍采取“要么通过要么不通过”的认证模式,容易引导企业只关注能否拿证,而不是企业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对推动企业持续进步不利。
中国设备管理体系标准征求意见稿涵盖了ISO55000的基本精神和框架内容,补充了一些我国企业通过实践证明可以落地的管理手段和实施细节,增加了对《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智能维护、工匠培育的支持条款及对企业设备管理社会责任的要求。
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征求意见稿既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普适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同时具有对中国企业设备管理实践的强指引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标准与ISO55000的最大区别在于评价的多值逻辑性。企业的进步是渐进性的,不是绝对“是”与“非”的二值逻辑判断,这符合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实际和人类的认知规律。因此,中国设备管理体系标准是用六值逻辑,五个级差对企业进行评价的。
问:我国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主要有哪些?国内企业开展设备标准化的情况如何?
答:长期以来,企业在设备管理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从早期的事后维修到后来的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制),再到生产维修,以及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的日本TPM,欧美实施的RCM、RBM,再到国内90年代末期提出的TnPM,都是设备管理模式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求,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虽然在设备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导,但许多企业都在尝试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标准体系。如以武钢为代表的设备星级评价。2003年,武钢集团就开始采取星级设备管理评价方式,这是国内大型企业最早建立设备管理与维修标准,并开展设备管理水平评价的案例之一。此外,TnPM五阶六维评价标准也逐步得到国内企业的广泛认可。自2006年中信戴卡第一个通过TnPM五阶六维评价标准认证以来,目前已有中石化广州分公司、齐鲁公司烯烃厂、氯碱厂、重庆化医集团建峰化肥股份、南京地铁、鞍钢矿业公司下属17家厂矿、国投罗钾公司、江西中烟、广西中烟等60多家公司、事业部和工厂通过了TnPM五阶六维入阶评价。
另外,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宝钢、鞍钢、中石油江汉油田、中石化广州石化公司、中烟公司等都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资产管理评价体系。
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代表中国设备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不能缺席,也不应缺席。
制定设备管理标准意义重大,与时俱进是关键
问:毋庸置疑,中国设备管理标准的制定,对促进装备设备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那么,标准的实施将会为企业带来哪些益处?
答:我国工业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相应的设备管理难度、人员技能的滞后性、对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成本和安全的保障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由代表我国设备管理最权威的部门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来组织编制和发布《中国设备管理标准》,是最恰当和最合适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标准缺失状况十分严重,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身份很不匹配。作为专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定设备管理体系标准是义不容辞和当仁不让的。
对企业而言,开展设备管理标准评价工作的最大收益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进步的信心;二是可以理清企业设备管理主线,便于企业内部真正重视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完善相关机制;三是可以通过评价促进企业设备与生产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因为准备评价的过程就是落实具体举措、进行精细管理和整改的过程;四是评价所获得的评价报告也是让企业更深刻了解自己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的一剂良药。
问:请问李教授,推出设备管理标准的时机是否成熟?制定设备管理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我国政府鼓励社会团体自行制定相应行业标准的宏观背景下,制定符合国情的设备管理标准显然恰逢其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将得到整体提升。此刻出台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对工业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强力支撑,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发布的《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应充分吸取各主要工业国家相应标准的优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与时俱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引领作用。
中国设备管理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取了国内广大企业多年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及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核心理念,并广泛的听取了国内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希望广大业内人士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这一标准版本不断升级。也希望《中国设备管理标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精益管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卓越绩效、智能维护等新的要求和有效工具相结合,能够为“十三五”规划的有效落地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引。
问:这个标准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和专业的设备管理实际?
答:这个标准是我们设备管理的总纲,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具体到特定行业和专业的实施,还需要形成一些子标准和实施细则。这套标准就像一颗大树的主干,未来要派生出茂密的枝叶,我们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