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梦想到现实
——写在运20正式交付之际

2016-10-22徐勇凌

航空世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军用运输机装备

文/徐勇凌

从梦想到现实
——写在运20正式交付之际

文/徐勇凌

首架交付空军的运20转场起飞 摄影:岳书华

关于大飞机的梦想,是与我的飞行之梦同步的。1989年从战斗机部队分到阎良试飞基地,关于大运研制的消息令我们这些年轻人“春心荡漾”。几个战斗机的铁杆飞行员,因为大运的消息动摇了,放弃了当年的战斗机试飞员的梦想,加入了大飞机试飞的行列。到了21世纪初,那些疯狂激越的梦想,因为大飞机摇摆不定的上马与下马的风波,归于平淡,那些大飞机事业的追梦者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试飞部队。

21世纪初的几年里,理论界争论的话题依然是大飞机先军还是先民。记得当年的空军专家朱荣昌和朱宝流为了说服大家对军用大飞机的支持费尽了口舌。没想到的是,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是如此之短。2013年春节前,为了与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我回到了阎良。一则突然传来的消息令我大吃一惊:军用大飞机首飞成功了。试飞员恰恰是那个1989年国产大飞机的追梦者——邓友明.与那些离开者不同的是,邓友明关注的不仅仅是大飞机的研制历程,还有民用航空适航试飞的关键技术。就是这份对于大飞机不懈的追求,使邓友明成为中国民用航空适航试飞的第一人,也因此成为填补共和国空军军用大飞机试飞空白的不二人选。运20首飞成功的那天,我和邓友明都醉了,我的举杯狂欢是因为出乎意料,而邓友明的痛饮是因为1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

从零开始的艰苦跋涉

2014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运20 摄影:张鹏焱

如果说航空爱好者对民用大飞机的期盼还有点靠谱的话,10几年前专业团队对于军用大飞机前景的预期可谓是一片暗淡。不要说俄、美道路选择的纠结了,仅仅是100吨级以上的大飞机这一概念,就令许多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中国能搞自己的大飞机吗?这个问号像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每一个航空人的心上。直上200吨,这样的选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却是航空人唯一的选择。60年前,美国人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人类军事航空远程投送技术零的突破,并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就把军用投送能力从20吨级以下提升到100吨级的水平。俄罗斯人也不甘落后,伊尔-76、安-124、安-225,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子实现了投送能力的超越,短短10年,就将军事投送能力从60吨级提升到了200吨级,安-225更是奇迹般地将人类大飞机的起飞重量提升到了600吨级的水平。

中国的空中军事运输技术是从苏联借鉴引进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运7、运8的国产化仿制能力的实现,我们完成了军用航空运输技术零的突破。然而,再进一步的提升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在军用大飞机项目的发展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不得不在运7、运8的改型之路上寻求一些小小的安慰。

安-124重型运输机

在民用运输技术领域,“支线客机”“100座级”“新支线”“干线飞机”,一个个诱人的项目上马又下马,航空人白白耽误了20年的时间。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再多的叹息都已经毫无意义,唯一的选择就是奋起直追。就在这样一个充满悲观情绪的大环境下,军用大飞机项目上马了。如果没有准确的战略定位和清晰的发展路径,军用大飞机项目很可能像其他大飞机项目一样——轰轰烈烈地上马,悄然无声地下马。但这一次航空人选择了坚持,选择了明智的路径:那就是以伊尔-76为基本模板、以美国C-17项目为技术引领、坚持核心技术国产化与相关技术大协作相结合的军用大飞机发展战略,以最快速度拿出国产机型为目标。这样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明智的,也为我们争取到了最关键的研发周期。运20的技术突破不仅在于实现了中国军用投送能力的有无之争,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拿出了可用的产品,为我们军用大飞机技术的发展赢得了关键性的时间节点。

国产运7-100C

运8运输机

运8平台再怎么改进,都只是中型运输机

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有人对运20列装的解读依然停留在军种战略的层面,这样的认知高度一点也不奇怪。与美国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无论是从技术基础还是从战略需求角度看,都不可能在认知高度上对空中投送能力之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因为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他们对于军事投送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在二战结束以后。

二战中美国认识到了战略轰炸能力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但对于军事投送能力的认识还要后推到“柏林危机”之后。二战结束后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影响到东西方战略的走向,美国决定要不惜一切打赢这场封锁与反封锁之战。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柏林危机”以一种彼此让步的方式结束,也让美国深刻认识到军事投送能力之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C-130军用运输机非常成功,一直服役至今。图为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C-130T后勤支援机

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认知的基础上,美国开始上马C-130军用运输机项目。用了5年的时间,美国人走完了人类第一款军用运输机立项、研制、试飞、装备的完整周期,也为军用运输技术立下了一个基本规则:巨大的运载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良好的起降能力和优良的战场适应能力。这一规则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尊崇。为了追求运载能力,美国陆续研制出了C-141、C-5A、C-17,而苏联/俄罗斯为了急起直追,在研制出伊尔-76之后,又疯狂地启动了安-124和安-225项目。在美苏战略竞争的冷战时期,双方的大型运输机数量都达到了近千架的水平。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因为C-17的出现暂告一个段落。C-17将远程投送能力、战场适应行与信息化水平作为军用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追求,为21世纪的军用运输机发展设立了标杆。

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新型军用大飞机项目的起点必须有很高的占位,同时要考虑到现有的航空研发能力的限制。这样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运8发展型的老路,也不能走脱离实际的高起点之路。伊尔-76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模板,而C-17的技术优势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选择,这样的技术思路决定了运20项目的总体设计框架。因此,当2013年初,运20高调亮相的时候,它的基本外形和定位没有超出专家的预测,唯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首飞为什么来得如此之快。

美国空军为罗德岛空中国民警卫队运送C-130机身的C-5A运输机

C-17军用运输机

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并举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凭独立研发实现技术上的成功。运20的国际合作之路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独立自主不是技术上的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借鉴国际技术前提下的自主创新。没有国际合作之路,运20绝不可能如此快地实现首飞。运20的国际合作之路,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无条件引进,而是在“为我所有”的技术追求中,尽快地消化外来技术,在引进的同时实现国有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飞控技术、信息化技术,一项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不仅锻炼了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的国产研发能力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在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下,在正确的装备技术发展战略牵引下,运20项目一步一个台阶,所有的节点都按时甚至提前完成,这是保障运20项目首飞成功的关键所在。

周期性规律与决策效益的双重结果

在运20之前,伊尔-76MD是中国空军战略空运的主力机型,但受限于性能及产量,很难满足需求

记得在2014年初,当有媒体问我对运20服役时间的预期时,我大胆地给出了运20军用运输机将在2016年装备部队的预测。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是凭空想象,这是基于运输机研制周期的基本规律和我对运20研发团队的总体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所谓研制基本规律,是指国外相关团队在军用大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表现,3~5年的试飞周期是一个基本规律,而中国的航空研发团队经过了歼10等现代战机研制的历练,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这份自信来源于我对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团队在大飞机项目决策上的基本判断。除了发动机技术,我们在大飞机技术领域不存在关键性的技术瓶颈,而日益完善的试验试飞体系,在新技术新装备验证技术上日臻成熟,加之运20的国际化合作的研发之路,在预定周期内完成验证试飞是有技术保障的。这是我做出2016运20装备空军的大胆预测的基本前提。

国家战略能力的提升

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运20不是一种军种装备,而是国家机器,它的列装不仅是空军战略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的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运20为中国军事存在与行动自由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撑。可以预期的是,运20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大型运输机,为中国空军的运输投送、信息作战、空中加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空中平台;另一方面,运20将中国军事力量投送能力从20吨以下级一下子提升到了60吨以上级,这不仅是战术空军向战略空军跨越的基本台阶,也是国家军事能力和战略辐射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我们说军事装备技术既受国家战略的导向所限制,也为国家战略能力提供支撑,这一点在军用运输技术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在全球霸权战略的引领下,达到几百架大型运输机的装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有了运20,我们可以在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领域有更大作为。

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如果没有百架运20水平的运输机,是不可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大目标的。同样道理,中国装备近千架运20级别的飞机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将眼光放得更远,为了给下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的装备留下窗口,运输型运20 的数量也就是100架左右,而由运20衍生发展出来的多用途飞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数量也大约在100架左右,而下一代更先进的军用运输机才有可能获得200架以上的订单。毕竟运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大型运输机,不可能在这一款运输机上承载太多的技术需求。

航空人欢送“胖妞”出嫁 摄影:岳书华

正在拖向跑道的两架即将交付的运20 摄影:岳书华

鲲鹏展翅,正式踏上了从军之旅 摄影:岳书华

开启战略空军的大门

70年前,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始重新规划空军发展的未来路径,美国人基于冷战条件下大国博弈的战略思维,提出大力发展战略空军的发展战略,这为B-52轰炸机、C-130军用运输机和KC-135空中加油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苏联则依然沉迷于技术思维,追求速度与高度的突破。事实证明美国的战略空军发展思路,为其全球作战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说美苏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空中装备技术之争,为今天的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解读历史,必须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中国必须走战略空军发展之路,而运20的装备则是中国走向战略空军的第一个台阶,这一步是无法逾越,也必将成为我们国家战略能力成长新的起点。

运20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装备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行动模式的改变,它会对我们军事投送模式与信息化联合作战样式的改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句话,有运20和没有运20不一样,而越来越多的大型军事运输装备的列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作战样式和联合作战模式,也会大大提升中国作为区域大国的军事辐射与战略影响力。

运20不是一个结点,而只是一个新起点。无论是对中国空军也好还是对整个国家军事实力也好,运20列装所产生的效益将会日益显现。

编辑:石坚

猜你喜欢

军用运输机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大话军用卡车
威力无比的军用霰弹枪
约旦大力神运输机
防晒装备折起来
C-17运输机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猜谜
军用公文写作中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