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卫战孰对孰错?
2016-10-21
董事会 2016年4期
苹果公司与美国政府之间“如火如荼”的法律纠纷引发了热烈争议。这场诉讼的焦点在于能否迫使苹果解除设计精妙的产品保密功能,让当局可以调查一名iPhone用户的手机内容。上述用户被认定为一名恐怖分子,2015年12月2日中午,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县制造了一起枪击案,造成至少14人死亡。这起诉讼的每一点日常进展都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件大事,争讼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一边是苹果及其用戶、硅谷的部分人物,另一边是FBI(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受害者及其家属、总统候选人以及一些批评家。苹果方面辩称,如果按照FBI的要求去做,很可能对全球iPhone用户的安全与隐私造成潜在威胁。
苹果手机自带保密功能,不经授权,很难获取其中内容。打开手机必须输入四位数的密码,如果输错十次(无论手机是在盗窃犯、恐怖分子还是FBI手里),里面的内容就会自动销毁。
在FBI看来,苹果要么干脆把四位数密码告知他们,要么取消10次尝试的限制,让执法机构解开密码,但都被苹果拒绝了。
这一事件也给全球关于“信息技术威胁隐私与安全”的争论添了把火。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上锁,都可以被解开。无论苹果是否同意解锁,只要破解密码的动机足够强烈,都可以通过投资必要的技术研发来破解:用技术上锁,就可以用技术解锁。若这种逻辑一旦成立,乔治?奥威尔《1984》里的极权主义社会是否会来临,自由被剥夺、思想遭钳制?
在现代社会,安全与隐私唯一的保障是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