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16-10-21徐志国陈正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型体系

徐志国 陈正宇

摘要: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我国高等教育应用技术本科的缺位,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应用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实践教育的先进经验,以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改革实践为例,从学生与教师、学校与企业、制度与环境、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40-03

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是当前IT学科较为热门的专业,也是本科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地方高校要“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表示:“要将6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因此,应用型高校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内应用型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选之路[1]。

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隶属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向着建设“以软件类为主导特色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应用科技大学”的方向,紧紧围绕筹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这个目标,围绕新型应用型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南京化战略”和“网络化战略”,推进专业的“互联网+”化和转型发展。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应加快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进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进入IT领域后,面对先进的IT技術或电子产品,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和改造,无法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工作。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大量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找不到和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难以找到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存在“技工荒”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进行改革。

2.国外先进经验。国外的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较早,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运用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学,鼓励个性发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早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实行双元制,使学生能在企业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在德国,奥迪公司准备上市的车型,会交由学生实习、实验、实践,进行反复改进[2]。美国百森商学院自1919年成立以来,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一直贯穿于百森的发展轨迹中。他们注意与企业保持经常联系,努力争取企业对大学教育的支持,为大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

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通过实地探访、电话、网络等手段,我们调研了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需求,总结为:(1)电子信息软件产业:要求精通电子技术,掌握C/C++及汇编语言编程,熟悉数据结构,精通嵌入式Linux软件开发及应用编程知识;熟悉各类片上外设;熟悉TCP/IP、USB2.0、CANbus等常见通讯协议,掌握FPGA、ARM、DSP等处理器平台及其接口硬件开发。(2)半导体产业:要求精通电子技术,受过半导体产品及工艺流程的培训,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知识,熟悉半导体芯片制作工艺流程;了解国内外新产品开发状况,有半导体器件仿真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3)嵌入式系统设计领域:要求精通电子技术,熟悉FPGA、ARM、DSP、51单片机等MCU等嵌入式代码的编写;熟练掌握常用总线接口协议等;具有以太网、USB等常用技术开发知识;熟悉C/C++编程,有上位机通信接口设计经验。

此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择用已经取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证书等工程类证书的毕业生。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法

1.转变观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学校的创新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近年来,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型、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的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学分总计达到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教师和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两大主体。其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则起到指引和先导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合理地考虑和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实践指导工作的热情,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等一系列问题。

2.课程体系整合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要从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建设与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实际需求,我们增加了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炼出新课程或课程新内容,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群: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构建信号处理课程群。该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基本分析方法等,为应用课程打下基础。应用课程侧重于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技术手段和应用,包括图像、声音、视频。以“微机原理及接口”为核心,构建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由“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DSP原理及技术”和“EDA技术及应用”等构成的嵌入式课程群,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群之一[3]。

3.构建学生创新团队与导师团队,建设多元化实践体系。通过建立课题小组、组织参加竞赛、举办社团活动等方式,构建学生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助进步,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4]。同时,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导师团队,指定年轻教师担任团队指导教师,聘请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指导和讲座。继续强化以校内实验、课程设计为重点,校外实习延伸,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除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外,加大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积极推进项目、案例教学方式,推行口袋实验室,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中,激发兴趣。积极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方法训练。打造一支在职业道德、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5]。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合作实践中心、就业基地。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通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南京及周边地区电子设备制造、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营销等企业紧密结合,建成1—2个集先进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校内多功能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与南京优奈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签订协议,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相协调、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选择和自己喜欢专业方向相近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1年以上。

5.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平台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合作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面对接南京产业链、创新链、产权链,搭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专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拓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合作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和模式,形成学校与企业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培养、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所有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6]。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现状,结合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机遇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可为学校软件科技大学的创建、南京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可参考的范例,构建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立足南京,面向全省,形成较强的区域辐射与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治,肖卫初.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J].考试周刊,2015,(55):115+98.

[2]李文静.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3]龙诺春,余丽红,林春景.应用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福建电脑,2014,(08):57-59.

[4]余明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62-63.

[5]天津大学,2014.蒙飚.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探索[J].广西教育,2014,(03):55-56+59.

[6]李廣羽.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145-146.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