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与Geography大不同
2016-10-21杨达源
摘要:目前,在我国流行Geography的教学与研究。其实,它是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隶属地球科学。中国的“地理”出自对《周易》做诠释的《系辞》——“俯以察於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与“在地成形”。我国地表的物质运动多突发性事件即多灾害。为此,我们要创新中国传统的“地理”,为生态保护与减轻灾害多做贡献。
关键词:中国“地理”;生态保护;减轻灾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77-03
现在,我国院校流行的是Geography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虽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与我国传统的“地理”,有着重大的差别。所以,我们既要发展Geography研究,更要创新我国的“地理”,为生态保护和减轻灾害多做贡献。
一、Geography隶属地球科学
Geography源自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6—前194)在埃及赛伊尼(Syene,今亚历山大城)任图书馆馆长期间,发现夏至日正午,分立于赛伊尼和阿斯旺(Assuan)两地同等高的竿子,有着不同的影长,推算两地之间的连线为弧线,进而推定地球的周长与半径等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方面的数据。他将自已的探索汇编成《Geography》(三卷)。19世纪20年代由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与卡尔·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率先在柏林大学开设Geography学系与相关内容的系列课程。洪堡曾提倡自然界多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李特尔曾将自已一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德文版的《地学通论》共19卷,译成英文为《地球科学——它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关系》。到20世纪中后期,Geography发展为地球圈层关系研究及全球变化研究。
英文注释Geography(from Greek γεωγραφ α,geographia,literally“earth description”[1])is a field of science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lands,the features,the inhabitants,and the phenomena of Earth.[2]
文献[1]“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Etymonline.com.Retrieved 2009-04-1。
[2]“Geography”.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our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Retrieved October 9,2006.
Geography的研究很有成就,但其本意是地球描述,隸属地球科学范畴,与Geology、Geobotany、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ecology等关系比较密切。
二、中国创建的“地理”
在我国,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夸奖那些特别聪敏有思想有学问有作为的人。
1.我国的“地理”源自《周易》。在对《周易》进行诠释的《系辞》中有“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之句。还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原文的意思是知晓了“地理”就能“通神明”、“类万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等。说得再具体一点那就是“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1]
2.讨周围的自然变化的过程与影响。《系辞》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中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与泽。《周易·八卦》的六十四卦即八个方面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2]。如第1卦为《乾》由天上天下构成,说的是“天时变化”。又如第42卦为《益》由风上雷下构成,说的是“风雷相博 利涉大川”。
每卦由六爻组成,爻者言乎其变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如第1卦
(乾下乾上) 乾 元亨利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如果借“白龙过江”之“龙”,所言为掠过江面的一缕云雾,那么所述的“潜龙”、“见龙”、“或跃在渊”、“飞龙”、“亢龙”与“群龙无首”者,概为“无雾”、“有雾”、“水面上雾气蒸腾”、“朵朵积云”、“阵阵乌云”与“满天祥云”等的云雾出没的变化,所以《乾》卦六爻所言概为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
3.为保民众的生存安全。甘肃天水卦台山,海拨1363米,相对高度170米,孤悬于宽几千米的渭河谷地之上,唯其西南方有条山脊连着五龙山,弧形包裹的谷地外围为由深邃沟谷分隔的相对高度近300米山丘如龙马山、导流山等。因此,可以从八卦山向四面八方观察山水及风云变幻,卦台山实为预报灾害来袭的瞭望台。卦辞中的“吉”、“利”、“无不利”、“无咎”以及“吝”、“厉”、“悔”、“凶”等,是说该地的自然过程对山下黄土台上的居民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吉”或“利”者有利于当地人的活动;“厉”或“凶”者便是有危险或危害发生。如第16卦《豫》由地下雷上构成,“《象》曰:雷出地奋,豫。”首爻“初六 鸣豫。凶。”说的是发生地震,地摇山动,对当地人来说十分凶险。
4.推动了社会进步,《系辞》中有如下描述:“古者包牺氏……始作八卦,……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即42《益》卦)。……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即59《涣》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即17《随》卦)。……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即34《大壮》卦)。……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即43《夬》卦)。”
《系辞》所述,可以从近期的考古发掘得到证实。包牺氏(伏羲)部落分布陇山西葫芦河—渭河上游,大地湾遗址表明从距今8000多年到4000年以前,有部落长期定居在河谷中宽阔的黄土平台上发展农耕和驯养。2007年有则报道,标题是《世界最早卜卦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神农氏部落定居在陇山南陕西宝鸡附近渭河及其主要支流河谷中的黄土平台上。宝鸡市区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活动遗址80余处。[3]其中的关桃园遗址位在宝鸡市拓石镇西骆驼山下渭河东北岸的黄土台地上,东距宝鸡市83千米,西距甘肃天水市110千米,自2002年后的发掘,已出土骨耜共23件,均用鹿或牛的肩甲骨制成,时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4]甘肃庆阳市轩辕氏有千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1962年试发掘的南佐遗址,位于董志塬西北部两条沟壑之间的黄土塬面上,时代为距今4000至5600年间,现有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的一号大型建筑基址,长33.5米、宽18.8米,规模与甘肃秦安大地湾(伏羲部落)遗址的大型建筑基址相近[5],表明古人已经由穴居易之以宫室。甘肃凉州崆峒山是广阔的黄土覆盖区,唯有的小片青山绿水,它是包牺氏(伏羲)部落、神农氏(炎帝)部落与轩辕氏(黄帝)部落之间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古籍《庄子·在宥》载有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曾亲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安帮与富民强身之道的故事。
三、与时俱进的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的核心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持“因地制宜”原则,开发资源和改造环境。据之,我国许多古代的大工程都取得了成效,如大禹治水,在黄河中游出口部位的洪积扇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分流河道;夏商周时代部落的迁都与选址筑城;秦代的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工程等。《周易·八卦》不仅强调一个“变”字,而且还明明白白地告诉后代,“《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为此,我国历史时期的“地理”思想,通常深融在实地调查(古称“堪舆”)和因地制宜的分析之中。1959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四位教授,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委托,遴选出四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及《徐霞客游记》。《禹貢》概述了大禹治水使九州河川皆通海,再无壅塞溃决之患。《汉书·沟洫志》记述了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及治水策略。《水经注》被喻为“写实地理学”。《徐霞客游记》被英国的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为:“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到象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即说那是超越时代的地理考察的科学成果。中国“地理”的成就与贡献,举不胜举。汉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创建坎儿井,将天山冰雪融水引入地下井渠,用于灌溉和饮水。隋唐时代的京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北宋刘彝始用砖石修筑赣州古城墙,在城内修建的排水沟系统称福寿沟,其中的集水渠不仅与地形等高线相平行,而且有着相近的间距;而泄水干渠基本上与等高线相垂直,它使古城千年无内涝。
20世纪早期以来,在我国多所大学陆续开设从西方传入的Geography课程,或设置类似的系,近期则大大增多了在国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但与国内“气、水、土、生、地”有关的实际问题,却越来越难处理了。有的学者按Geography的推理做解释,如汶川地震与两大板块的碰撞有关,暴雨—洪灾与全球变暖或厄尔尼诺有关,某些城市越来越频繁发生内涝与地下设施陈旧老化有关……如此等等。其实,从暴雨到该地河流暴涨,再到爆发内涝或山洪灾害等,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过程、原因及不完全相同的内在机制。有的是因为植被类型改变了,或上游水库突然放水了,或河道中洪积物积累太多了;有的是因为道路桥梁等阻断了自然水系,或城内蓄洪的“自然堤后湖”多被填埋了,或人为廢弃了地下几十米厚含水层的蓄水调节功能等。
2005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沙兰乡长安小学遭洪流袭击,300多名学生有105个遇难(总数109个)。6月11日有关部门的意见是沙兰河上游发生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接着有的说那是一场“天灾”。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后建的小学,被安置在泥石流扇中部的低洼部位,所以遭到了泥石流的侵袭。我国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故多山地丘陵与陡峻坡地,季风环流的不稳定而多暴雨洪流,加上几千年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导致我国的地表过程多突发性事件并引发灾害。所以,我们呼吁,在我国创新中国传统的“地理”,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减轻灾害等做出新贡献。遇到问题,一定要做多方面的调查:原先的自然过程,人类施加了怎样的影响并导致自然过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已采用过那些措施又成效如何,原因机制分析,然后再做新措施的选择。如某城区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清淤、截污等措施,年复一年地治理水污染,结果是水污染竟越来越严重了。我们进行了历史过程分析后发现,历史上累加的防洪工程,导致城区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程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的来水—出水系统变成了没有清洁的来水入城,仅有雨污水及生活污水补给城内的河湖。于是得出结论:除了减少污染物随意排放之外,唯有调水入城,在河湖中流动再出城,才能真正减轻该城区的水污染。
参考文献:
[1]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
[2]杨达源,李徐生,冯立梅,等.《周易》乃地学之初[J].第四纪研究,2003,23(2):218-224.
[3]霍彦儒.宝鸡:炎帝故里姜炎文化发祥地7月31日[N].光明日报,2006.
[4]张天恩,刘明科,张昀,等.陕西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6,(3):3-14.
[5]窦彦礼.上古庆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