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救老朋友,一位诗人下跪了

2016-10-21十年砍柴

中外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纳兰容若纳兰性贞观

十年砍柴

我一向认为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间很难有真正平等的友谊,譬如清初两位大词人纳兰性德和顾贞观之间。

纳兰性德和顾贞观之间的交情,因为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而被世人所熟知。词叙述了他和多年老友吴兆骞的友情,以及对身处流放地的好友不能施以援手的内疚感。

顾贞观生于1637年,吴兆骞生于1631年。在顾、吴的青少年时期,清兵刚刚入主中原,经过惨烈的杀戮才平定江南。吴兆骞的人生厄运是从卷入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案开始的,这科乡试吴兆骞被录取为举人。可发榜不久,很快有落第的士子告发这科考试主考官受贿。顺治帝大怒,派出高官组成“专案组”审理此案,查实舞弊情节严重。处理结果是主考官方猷、钱开宗及十八位考官全部处死。而吴兆骞也被仇家诬陷为贿赂中举者之一。

于是吴兆骞被押送到北京中南海里的瀛台复试。复试时卫士拿着刀枪虎视眈眈站在两旁监视,吴兆骞哪见过这阵势,战栗不已竟然试卷没做完。也有史料称孤傲的吴兆骞认为受到侮辱,说我怎么可能为一举人而行贿,干脆交了张白卷以示抗议。反正他被认定舞弊,举人功名被取消,杖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和妻子一起流徙宁古塔。

顺治帝以如此严酷的方式处置科场案,当然有矫正科举风气、取悦于天下士子的考虑,但也有借此整肃汉族士林特别是江南文人群体的小算盘。很不幸,有些傲气的吴兆骞成了靶子,遭遇了流放北大荒的命运。江南乡试案处理完毕后,形成了极大的寒蝉效应,原来还有一些对征服者不太服气的读书人老老实实了,更不敢以诗文结社,动辄议论朝政了。可以说,吴兆骞被流放,实际上是替整个江南士人群体受难。

皇帝定调的案子,没谁敢翻,到了康熙年间,依然是“铁案”。吴兆骞被流放塞外时才二十九岁,一晃就呆了二十余年,他不断地写信向昔日的老友求援,可已经被整怕了的汉族士大夫谁敢出头為他求情?包括他早年认识的江南同乡,在康熙朝已飞黄腾达的徐乾学、徐元文兄弟。作为汉族高官,徐乾学兄弟在这样的案子面前反而要避嫌疑,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顾贞观一直把老友的遭遇挂在心上。康熙十五年(1676),经徐元文推荐,顾贞观入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的明珠家做家庭教师,因此认识了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少年聪慧,他的文学成就今天的人很熟悉,不用赘述。可他和顾贞观相识时,只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人,顾贞观年长他十八岁,成名已久。

清廷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入关后,满族青年在汉族士人眼里还是“没文化”。纳兰性德算是为满族青年挣得“文名”的第一人。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当时还是要靠汉族文入团体承认,其中缺不了代表人物的“抬轿子”。应当说,他与顾贞观等江南文人的交往,有利于其文学成就被当时的文坛了解并承认。

因为与纳兰性德的这些关系,顾贞观开始展开营救吴兆骞的行动。据说他把两首《金缕曲》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大为震撼,承诺施以援手。比起徐乾学这类汉族高官,作为满族名门之后、权臣之子、皇帝的一等侍卫,纳兰无疑是皇帝的“自家人”,他的忠诚不需要怀疑。他出面斡旋当然很合适,但也不是没风险的,要利用父亲的权势来救这样一个“钦犯”,难免不被父亲的政敌攻讦。但顾贞观“屈膝”恳求纳兰性德——也就是说一代大文豪向小自己十八岁的晚辈下跪,这要忍受多大的屈辱。为了报效纳兰性德,顾贞观还为其编订了词集《饮水词》。这可以说是报答知遇之恩,但也不无讨好纳兰性德的意思。

康熙二十年,经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诸多友人营救,集资两千两银子,吴兆骞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可见有满族亲贵出头,徐乾学还是愿意筹钱搭救老朋友的,但久经宦海的人,他当然要考虑利弊,不敢出头是可以理解的。

顾贞观为救吴兆骞向纳兰性德“屈膝”,可以看作旧时代过来的汉族文人群体,心理上已经拜服了新贵。下跪者与被跪者之间,有平等之友谊吗?

猜你喜欢

纳兰容若纳兰性贞观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点绛唇·咏风兰
人生若只如初见
——感悟纳兰容若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真切自然: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
公子的才情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