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孩子谈谈钱

2016-10-21张芬

中外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媳妇儿零花钱闺女

张芬

“闺女要被我培养成会计了”

刚六岁就总惦记着给自己“记账”的橙橙,让妈妈Judy赞叹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心:“对家庭理财来说记账肯定是好事,但是我怕我闺女现在就开始想这些事,以后长大了会太计较。”

“我自己记账记了快十一年,间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从日记本、专门的家计簿到记账APP我都用过;现在用普通的记事本,然后每个月在Excel里总结一下。”从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开始记账的Judy,是坚持“记账”的获益者:当身边的同龄姑娘总抱怨薪水不够花的时候,Judy在工作第二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购买基金和股票了。“记账不光要把收支项目记下来,还要总结,每个星期、每个月都认真看一下自己的花销,调整不合理的地方。”

女儿橙橙就是在“观摩”,Judy做“总结”的时候,对记账发生了兴趣。

“受网上‘手账达人的影响,我有时候会在记账本上随手画点儿小图或者贴个相关的贴纸。有一次我闺女看见我拿彩铅画图,就问我画这个干嘛?”

女儿主动发问,让Judy觉得是个顺便给孩子普及财务知识的好机会,“我把本子摊给她看,说这是咱们一家人每个月花的钱,还特意给她看了几行跟她有关的,比如英语课、演出票。她看了以后,又很认真看着我往电脑里整理,一直看到生成图表……”Judy觉得,记账本上的图画、贴纸和色彩鲜艳的图表是当时引起女儿兴趣的最重要原因,“她特别喜欢贴纸,但是家里不能随便贴,她看到我在记账本上贴,就觉得这事很好玩儿。”

于是,不到五岁的橙橙开始主动参与妈妈的日常记账,“只要我带她去超市或者在外面买了东西,回家之后,她就会催我记账,然后挑着贴纸往本子上贴。”为了鼓励女儿,Judy干脆在账本上给女儿辟出一块专区——记录和橙橙有关的收支,让女儿自己发挥,“其实我也是嫌她给我贴得乱。”“英语课太多钱了,明年别上了”

一段时间之后,Judy发现,女儿越来越关心账本的实质内容,而且也能理解她在电脑上生成的饼图。

“有一个月,我和我老公一起换了手机,我闺女就指着饼图问我,这块蓝的是什么?我跟她说是爸爸和妈妈的新手机,她就感叹:手机这么多钱。我说,嗯,你以后玩游戏小心别掉地上了。”接下来的几天,Judy发现女儿玩手机的频率明显减少了,而且一旦拿她的手机玩游戏就要趴在床上,因为“在床上玩儿,手机掉了不会摔坏。”

除此之外,橙橙还本能地希望Judy记账生成的饼图能多彩均衡,如果发现某个颜色(尤其是她不喜欢的颜色)面积过大,就会建议妈妈改进,比如“坐飞机太多钱了,飞机票不能便宜吗?”

Judy既欣慰女儿萌生的节约意识,又为一些橙橙还不能理解的“性价比”问题担心,“我给她自己的支出也生成了小饼图,她的评价是英语课太多钱了,明年别上了。”Judy试着跟女儿解释,但是橙橙对哪些项目是“应该花的钱”仍然不太理解。

“我不想打击她‘记账的积极性,又有点儿害怕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不是接触得太早了,理解上会出现偏差,考虑问题总会考虑在账本上呈现得好不好看。”Judy在研读了不少有关儿童理财教育的文章之后发现,几乎没有文章提到在这个年龄段教孩子记账的话题,“我老公吐槽说,我们家闺女要被我培养成会计了。”五岁生日给了他第一笔零花钱:

10元大票

童年时跟父母申请零花钱失败的“80后”爸爸大李,吸取了当年的教训,在儿子可乐五岁生日当天就给了他第一笔零花钱,而且还是10元大票。

“我小时候一直到初中都没有零花钱,特别痛苦,我爸我妈的理由是怕我乱花钱。”大李追忆往事:“我家的条件不差,我需要的东西大人也都会给买,但我就是特别想要属于自己的零花钱。正好当时我看到那个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的小孩会帮父母做家务赚零花钱,我就去跟爸妈商量,以后我每天倒我们家所有的垃圾,一个星期五毛钱。”大李自认为劳动力“出卖”得相当廉价,没想到这个建议被父母一口拒绝:你自己是家庭一员,做家务劳动是应该的,怎么能拿这个跟爸爸妈妈要钱呢?

现在回想起来,大李能够理解当年父母希望他摒弃所有“杂念”,好好学习的良苦用心,但时至今日,大李觉得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严重过时了。“工作之后,我接触到一些国外的同事,他们很小就有财务观念,有的在中学就开始做自己的理财产品组合了;而我这方面就特别缺,所以希望能让孩子尽早有这个意识。我媳妇儿也赞同我的想法。”

虽然平时的零食玩具开销远远超过10元的额度,但是手握属于自己的10元纸币,跟着爸爸妈妈到商场里自选货品的可乐还是挺兴奋。“他激动了一会儿就发现,他最想要的東西都不止十块钱。我媳妇儿特机智,马上跟我儿子说:要不这十块钱先存起来,以后每个星期都让爸爸给你一块钱,你存多了就可以买(玩具)车了。”但是两个星期过去,儿子很快发现一周一元钱的积累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对存钱的积极性不太高。

“我媳妇儿又拿出了一个新计划——”大李对媳妇儿的因势利导颇有几分敬佩,“她把我儿子能干的一点儿家务活分成两类,帮妈妈收拾自己的玩具这种是他必须要干的分内事,主动洗自己的袜子就可以挣零花钱。”

就这样,大李在儿子身上实现了自己童年的一个小“梦想”。为了进一步鼓励儿子,他还煞有介事地给可乐办了一张银行卡,每个月把儿子的零花钱和过年的压岁钱都存进去。随后,大李欣喜地发现,上面的数字越多,儿子攒零花钱的劲头就越大。

然而半年之后,大李又发现了新问题:儿子太爱攒钱了,卡里的钱几乎只进不出。即便是可乐最喜欢的乐高玩具和零食,也不能诱惑可乐用“自己的钱”去买。一开始,大李和媳妇儿很为儿子能拒绝诱惑而高兴,“我媳妇儿还说,我儿子比我们俩强多了,我们还经常忍不住败家呢。可是现在我儿子看他自己卡上的钱看得太死了,无论如何就是不花,我问他你的钱存着要买什么啊?他也没什么话说。”

于是,大李夫妻俩开始想办法鼓励儿子花钱,最新的成果是,月初逛宜家,儿子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每人吃了一个甜筒,总计五元,并且特别正式特别大方地跟大李说:“就用我的钱吧。”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辰辰身上,小姑娘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存在银行卡里同样是只进不出,“她说钱要存着以后上学用,买冰棍儿的钱都跟我另要。”辰辰的妈妈哭笑不得,“我现在开始对她进行花钱的教育了,得让她认识到钱就是用来花的。”

(摘自《北京晚报》)长大以后,你悟出过哪些不一样的道理?

每天可能出现的不开心的情况中,大约有60%是因为没吃好或没睡好,剩下的40%大多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想要改变之前必须先学会接受。接受残酷,接受阴暗,接受所有与期待相左的不美好。否则,一切对世界梗着脖子做出的苦大仇深状和负隅顽抗都只是虚张声势。

有时候并不存在那么多的迫不得已和形势所迫,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

在大多数人际交往中或者亲密关系中,你所要求保有的“个性”,其实可能只是“任性”。

逢人藏不住事,遇事沉不住气,生气时兜不住火——并称蠢人三大核心特征。

比“颜值”更重要的是性格,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与他人相处时愉悦程度的能力;比交不到朋友更无趣的是自以为很有趣。

爱自己或重视自己,不是表现在“朋友圈”的状态中,放心里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每个人都被很多人爱着,没有谁得到的爱就应当比谁少,也没有人必须被爱。

猜你喜欢

媳妇儿零花钱闺女
捡来的闺女,卖掉公司陪老爸走四方
零花钱大作战
相见
招财耳
男猫
零花钱就是随便花的,咱别干涉
闺女是娘的小棉袄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你有20没
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