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电影机构的公共艺术功能

2016-10-21杨然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杨然

摘 要:对电影机构的探讨,尤其是对独立电影机构的探讨,是一个检验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课题。近几年,紧随公共艺术教育意识的自发与形成,电影不仅成为了大众关注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为此,本文以独立电影机构的形成、发展、生存现状与意识特征为例,试讨论电影机构与当下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现状与未来。

关键词:公共艺术;影像语言;独立电影机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05-01

随审美在艺术活动中的形态流变,公众与艺术的关系甚为亲密,其中,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使艺术成为公众意识与个体意识其具象化的某种可能,将公众的需求与艺术的功能紧密联系,成为当下艺术公共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活动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及功能,这其中,集视觉、听觉、感官语言为一体的艺术门类里,影像在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表现性较为突出。影像以丰富的感官性,集中的兴趣点,视觉化的意识等具象流动的语言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引导与启示公众,这是综合艺术的优势,也是艺术领域在双向、多元的互动中承担媒介功能的自我特性。

当代艺术的特性,于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思维方式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对传统叙事的批评与疏离,使公众更融洽地参与、深入艺术活动甚至创作现场,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一方面,形式的解放与观念的变革,固有形式以不同方向、界域的蜕变,与传统、现代艺术在认知上有着越来越清晰的独立性,当思哲、意识成为当代艺术语言的主体及重要内容,公共艺术对公众的引导与艺术启蒙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艺术的发生于现今,对公众而言,尽管有着另一种隔阂,但在公共艺术的审美与教育上,相对开放,也更为直接,这是艺术在公共活动功能上的前进势态。然而,作为公共艺术最活泼的电影影像,集傳统的参与形式与当代语言,为公众接受并频繁参与,以其自身的性能与传播途径,成为诠释当代艺术话的形象性语言。

电影作为艺术活动中最为稳定且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拥有丰富的资源及人群感召力,这是艺术公共活动的首要条件之一,由此,通过影像的方式,让公众与艺术进行直接的对话,实现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再教育功能,让电影艺术参与公众的诉求,以具有启示性的影像语言与内容,再现当代语境下的存在与现象,意识与形式——这是目前国内外许多非盈利电影机构的理想,也是电影作为艺术之一的功能。就现今许多电影机构在公共视域下的活动而言,完成以上所提艺术功能最为充分的,以独立电影机构较多,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有着星星之火可燎原之势。以下,就独立电影机构的性质与现状进行逐一阐释。

中国独立电影机构,以制作电影与放映电影为主要组成,以存在、表达、观点的独立为主要特征。前者相对“主流影片”而言,指不通过商业机构直接的投资直接融资,与商业电影不一样,不以盈利和票房为首要目的,一般在制作、发行上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与渠道,独立电影的制作从前期到后期,大多坚持视觉、语言、思考及表达的独立性,与大众影像有一定距离并在影像语言上具突破性。很长一段时期内,独立电影以小制作、低成本、技术手段来实现其主体意向。但近几年看,这样的电影机构已随电影制作人、电影创作主体的个体与拍摄设备的独立等因素,慢慢从民间诞生迅猛。这些独立电影大多视觉严肃、深刻,从真实的现状中,以一种更为明了的手法、或更隐喻的修辞,对历史、当下、未来的敏锐与悲悯,这些作品大多都对人文精神有着极为理想的追求。中国早有一部分独立电影从80年代开始便引起公众关注,如:张元和他导演的《妈妈》、何建军和他编导的《悬恋》、王小帅和他导演的《冬春的日子》,均在制作与艺术上开创了独立艺术环境,在国际影展、电影节上获得肯定,这股独立精神,在气质上对国内众多还因制作流水化生产,有着极大经济回报压力的导演而言,无益于一股暖流,至此,中国长达几十年的独立制作浪潮不断。此间,国内有一些值得独立影人聚集的独立电影影展前后绽放了许多优秀具有探讨性的作品,但近几年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就此销声匿迹。独立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再次面临如何被传播的困境。

独立放映机构,是独立制作的传播载体。独立放映机构一般以非盈利为多数,在片源的选择、放映上有一定自主性。独立电影,多数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上具有明确的声音与方向,在制作周期与方式上,尽管也受客观条件的要求的限制,但就其他院线电影比较而言,“独立”,主要是在意识主体与语言形态上,这是独立电影从体制内脱离而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电影处在盛产盛销的时代同时,公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形式的电影有了更高准的需要,不仅在视觉感官上,逐渐在思想立意上有了认同与期许,这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的普及与进步,但作为一般盈利性的商业电影而言,娱乐性是其主要艺术功能,与受众在认知、判断及实践上的经验是基本等同的,在表现与表达上依然属于传统影像模式。而一些自发性公众空间举办的放映会,并不以票房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公共艺术活动的功能性与艺术在公众关系中的精神运动为主要考虑,多以某种特有的、具时代性或先验的、具价值批判能力的影像居多。一般情况下,独立放映与公众的距离相对较近,导演与公众有直接的对话,通过电影本身对公众在艺术创作、审美上有直接的教育与启示性。在放映现场,公众自发性的讨论与交流是独立放映机构的特性。但由于独立放映机构的体量限制,这样的活动一般受制于地理及机构属性,从国内受众程度而言,传播不及一般电影的院线管理与放映机制普遍。

其中,在调查研究中以西南地区极具活动力的独立影像放映机构叢林放映为例,该组织成立于2011年4月,作为非盈利独立电影机构,该组织主要以独立电影放映的艺术公共活动为主。最初的成立更想解决早期在观影质量与片源上的欠缺,从高校的公共放映活动一直延伸至社会,受众不断增多,透过独立电影的角度与视听本身的具象性表达,电影对公众而言,是精神上的视觉食粮,从小范围的放映到众多影像公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叢林以个体视觉回应与比对大众视觉,使得艺术介入公众思考,具有真实的活动性。但由于“独立”影像自身的性质与当下体制的有限性,大多“独立”电影及相关电影机构近几年却面临十分低迷的文化环境。片源由于不能于以往在相关独立电影节上观看,择片质量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这对于公共艺术活动本身是一个极大的风险。目前,中国已有一部分剧场愿意开放并放映独立电影,但在目前环境下,更多非私营的放映机构对独立电影依然持晦涩、非主流、甚至更多考虑政策性因素与社会思潮的兴趣而将一些有质量、有思考的艺术影片拒之门外。一方面,小众的放映无法设计公共大众层面的观看;另一方面,大众放映机构难以接纳独立电影的艺术语言。对于艺术公共活动的性能与效果而言,存在极大的偏颇,受众之间无法实现相互形成受教相传的公共活动功能,对艺术、文化的分享存在巨大沟壑。

当下,电影工业化产业已经是社会公共领域的生产与消费不可小觑的部分,但电影艺术性的普及与独立语言的创作却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中显得尴尬与落寞。电影从一种政治工具到艺术语言再到工业化的产出商品演变,其公众影响力已不可取代,警醒在市场催生的作用下逐渐成为一种单纯娱乐的工具。在语言与语义丛生且不确切的当代文化中,独立电影的发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出艺术的另一种诉求与渴望,它的道路与未来或许会随之变革,但电影语言本身即是对意识观念的表达,如今的公众如何能真实参与,这不仅是独立电影的困境,更是艺术公共活动的难言之隐。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传承武汉巴楚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