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氟替卡松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儿的治疗价值
2016-10-21陈北洋
陈北洋
[摘要]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儿的治疗价值。 方法 将我院诊断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婴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接受丙酸氟替卡松预防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治疗6、12个月时平均喘息发作次数,两组患儿5岁时进行回访,计算两组患者哮喘诊断率。 结果 两组治疗6、12个月的平均喘息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哮喘诊断率分别为10.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能明显减少患儿喘息发作次数,且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哮喘;糖皮质激素;婴儿;哮喘预测指数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095-03
多数婴幼儿喘息的发作和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相关,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等為常见病毒。研究发现,某些婴幼儿可能仅有单次、轻度的喘息,持续2~3 d,常是由于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细支气管炎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指标,在婴幼儿早期很难做出哮喘的明确诊断。有学者提出哮喘预测指数的概念,其认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患者,在3岁以后约有25%的比例发展为哮喘[1]。我国儿童哮喘诊断指南提出应该对3岁以下喘息婴幼儿进行识别,采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作为干预治疗[2]。本文收集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婴儿的患者,旨在探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婴儿共80例。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接受丙酸氟替卡松预防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干预,余治疗方法均相同。干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3岁,平均(2.5±0.3)岁,平均体重(25.4±4.5)kg;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周岁,平均(2.4±0.2)岁,平均体重(26.1±5.1)k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定义为:近1年中喘息次数发作大于3次,有以下表现中的2项以上:(1)家族型哮喘史;(2)嗜酸性粒细胞>4%;(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1.2 入选标准
(1)年龄2~3周岁。(2)单胎、足月分娩、心肺功能正常者。(3)患儿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能按时服药,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及恶性心律失常者。(3)恶性肿瘤者。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患儿喘息急性发作,表现为呼吸困难、发作性咳嗽、胸闷时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澳大利亚GlaxoSmithKline Australia Pty Ltd,注册证号 H20110457)吸入治疗,每次吸入1揿(含100 μg沙丁胺醇),症状无改善时使用甲强龙(比利时PFIZER SA,注册证号 H20130302),静脉滴注1.5 mg/(kg·d)。
1.4.2 干预组 喘息急性发作时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在患儿喘息症状缓解期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配合储物罐(GLAXO WELLCOME.SA,注册证号 H20130189)吸入,每日1吸(1吸含50 μg丙酸氟替卡松),干预时间为1年。
1.5 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治疗6、12个月时平均喘息发作次数。两组患儿5岁时进行回访,计算两组患儿哮喘诊断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多样本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6、12个月时平均喘息发作次数比较
两组治疗6、12个月时平均喘息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哮喘诊断率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哮喘诊断率分别为10.0%(4/40)、37.5%(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5)。
3 讨论
据2003年中国城区儿童哮喘行病学资料显示70%的哮喘患儿首发于婴幼儿期[3]。上海最近有研究表明有61.7%哮喘第一次发作在年龄<3岁的婴幼儿期发病[4]。婴幼儿喘息伴发哮喘临床常见,由于哮喘症状的反复发作,可干扰患儿睡眠和白天的正常活动,包括运动和游戏,并是监护人旷工的常见原因,因此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据统计,5岁以下儿童受累者估计有1300万,因喘息或哮喘而住院者达164 000人次,已成为众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英国一份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婴儿人群中约30%在出生后头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喘息发作,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暴露于吸烟环境。美国 Tucson 的一份调查,同样提示了全部儿童中约20%以上在出生后头一年中至少有一次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其中60%被证实是由于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其次是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我国1990年全国0~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有84.8%的哮喘患儿在3岁以内起病。被筛查出的哮喘患儿中,婴幼儿哮喘占25.4%。2000年的全国第二次0~14岁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婴幼儿哮喘占哮喘发病总数的11%。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哮喘预测指数阳性来筛选高危的喘息婴幼儿,且进行早期干预、定期评估[3-4]。有研究报道婴幼儿出现喘息后成为持续性喘息的比例为20.61%,明显高于普通健康儿童,可知做好喘息婴儿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性[5,6]。对于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婴幼儿喘息的治疗方案,中华儿科协作组指南中指出:对5岁以下儿童哮喘长期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是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作为初始控制治疗[7,8],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选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
本研究發现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6、12个月时平均喘息发作次数、哮喘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预防性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能够明显减少喘息的发作次数,减少患儿诊断哮喘的机会。同时对两组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哮喘诊断率分别为10.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丙酸氟替卡松长期使用后不干扰患儿生长发育。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强大的局部抗炎症作用。丙酸氟替卡松是第一个最近被FDA批准的可用于4岁以下幼儿哮喘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临床研究已证明在1岁左右的儿童中应用既安全又有效。丙酸氟替卡松还能降低CD4+活性,减少微小血管渗漏、抑制腺体分泌。此外丙酸氟替卡松能促进细胞膜上β2受体的表达,增加呼吸道β2受体水平[9-12]。而且丙酸氟替卡松局部抗炎活性更强,可显著减轻哮喘患儿的进行性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13-20]。
综上所述,丙酸氟替卡松对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婴儿有较好的治疗价值,能够明显减少患儿喘息发作次数,并且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洪建国. 学龄前儿童哮喘的诊治特点[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363-365.
[2] Castro-Rodriguez JA. The asthma predictive index:A very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2):212-216.
[3]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 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2012,41(2):123-127.
[4] 张玉娥,戴红协,许梦蓓. 上海市普陀区学龄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 临床儿科杂志,2010,28(2):149-151.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13,46(10):745-753.
[6] Piippo-Savolainen E,Korppim. Wleezy babies-wheezy adults? Review on long-tern outcome until aduthood after early childood wheezing[J]. Acta Paediatr,2011,97(1):5-11.
[7] 蒲蓝艳,盛军,谷丽华. 观察出现喘息和反复喘息患儿病毒感染及TH1/TH2亚群平衡的变化[J]. 上海医药,2012, 27(10):472-473 .
[8] Martinez FD. Developrnent of wheezing disorders and asthma in preschool childre[J]. Pediatrics,2013,109(2):362-367.
[9] 高勤在,陈卷伟,况勇军,等. 2006/2009婴幼儿喘息426例调查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43-245.
[10] 蒋汉民,钱俊,吉山宝. 婴幼儿首次喘息发作后潮气肺功能持续变化与持续性喘息的关系[J]. 天津医药,2011,39(8):763-764.
[11] 高蓓莉,邓伟吾. 吸入性皮质类固醇丙酸氟替卡松[J].新药与临床,2011,14(6):364-366.
[12] 林荣军,潘己娟,孙秀芳.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生长激素与身高的影响[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1(14):935-936.
[13] Vignola AM. Effects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or both,plus long-acting beta2-agonists on asthma pathophysiology:A reviewof the evidence[J]. Drugs,2013,63(Suppl 2):35-51.
[14] Chung KF. 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glucocorticosteroids and long-act-ing beta-adrenergic agonists[J]. Allergy,2011,53(Suppl.42):7-13.
[15] Ram FS. Clinical efficacy of inhaler devices containing beta(2)-agonist bronchodi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ma: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ore than 100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 Am J Respir Med,2013,2(4):349-365.
[16] Cowbnrn AS,Holgate ST,Sampson AP,et al. IL-5 increas es expression of 5-lipoxygenase to the nucletis in hum an blood eosinophils[J]. Immunology,2014,163(1):456-465.
[17] Kom D,Vanden BP,Potvin E,et al. Efficacy of add-on monte-lukast in patients with non-controlled asthm a:AB elgianopen-label study[J]. Curr Med Resop,2012,25(2):489-497.
[18] Wahn U,Dass SB. Review of recent results of montelukast use as a mo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mild asthma[J]. Clin Therap,2012,30(3):1026-1035.
[19] Lagos JA,Marshal GD. Montelukast in the managem ent of allergic rhinifis[J]. Ther Clin Risk Manag,2013,3(2):327-332.
[20] Bilbao JI,Rebollo J,Longo JM,et al. Efficacy of mo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mild asthma[J]. Br J Radiol,2012, 50(1):94-100.
(收稿日期: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