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2016-10-21王朝董良杰

农业与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

王朝 董良杰

摘 要:工程素养的培育在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农业院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群体特征,充分挖掘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并保障工程素质教学实施,才能够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农业工程人才”。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5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69

1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质发展的群体特征

与所学专业相联系,农业院校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的群体特征:在知识结构上,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集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聚焦于其所学的专业,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点也可以表述为“隔行如隔山”,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面略显不足,知识广博性受限;在思维方式上,农业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相比,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学习环节体系相对集中,这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趋于理性,有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能力。相反方面,学生的但想象力不足,人文社科、审美艺术等素养相对欠缺;在行为方式上,农业院校大学生强调遵守规范,关注行为后果。由于强调知识运用,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注意对行为后果的关注。由于农业要考虑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所以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按照程序循序渐进地完成工作,具有严谨、遵章守纪的观念。但行为方式上也存在保守,发散性较差,欠缺灵活性的特点;在意志品质上,农业院校学生肯吃苦耐劳,具有坚毅品质。受农类学科特点及未来职业面向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对未来职业所面临的劳动强度、艰苦程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喜欢知难而上;在气质性格上,农业院校学生往往更加内敛。学生的气质性格受后天的影响明显,普遍不太张扬,观察事物比较细致细心,态度严谨;他们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交流。

2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模式实施策略

探索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模式,要根据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从教育教学全方位出发,研究细化每一个环节,再通过各环节的有效组织来完成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这里要建立“五元联动”的培育模式,为培养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树立新观念、调整新思路,切实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工程素养。

2.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遵循“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相一致”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对人才工程素养的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使之与经济社会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基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设定,既要有面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有面向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管理人员,还要有面向到农业企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针对多科性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当“三着眼”:着眼社会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就是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状况, 借助区域发展平台,服务农业产业经济。高校要准确把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人才需求状况,了解农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增强高等农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前述提到,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具有共性特征,但每個人又各具特点,每个学科又有差异。因此,要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在保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不同学生或学生群体的优势;着眼农业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由于农业院校各个学科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想要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就要考虑到各种条件,尊重实际客观情况,发挥了自身优势,制定务实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优化专业设置

高等农业院校通过专业设置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相应学科建设、课程组合方式、知识构成决定学生的工程素质,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应从专业设置出发,从专业设置角度分析如何建设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专业设置应遵循4个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面向市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地设置专业;可行性原则,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在有学术积淀、条件保障和办学经验等因素的条件下,要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办学的交叉点,适应时代特点和需求,立足培养学生具备农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跑;特色性原则,对于多科性农业院校,要实现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就要巩固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做好农学类专业和涉农类专业等特色专业,形成特有的优势,设置出的具有针对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超前性原则,按照实际需求和办学规律,注重专业的超前性,立足长线专业的建立,办好短期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效益的短线专业,形成长短线互补的发展战略。

2.3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受教育者所形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完成,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树立当代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构建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农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认知的基本规律,重组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间的衔接呼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构建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的优化上,应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发,把相关同类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保证课程资源的精炼和全面;重视基本理论技术的同时,开发应用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在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上,鼓励教师多用互动、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和教学案例相结合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参加科研,不断创新和紧跟先进理论,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在实践教学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构建完善的实践创新体系,第1课堂与第2课堂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开展实习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2.4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高校需要建立合适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需要构建科学、多样、可行的能真切反映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这就涉及到评价理念、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当前,根据人才的要求,要实现原有单纯的知识化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的转变。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应当根据地区经济與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恰当的定位,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确立知行并重的评价理念,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评价:创新考试形式。转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放性试题和分析类试题,多设计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和应用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创新;采用多元化评价形式。农业院校应实施灵活多元的评价形式,增加教学过程考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除了基本考核外,还应把学生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的参与表现也纳入学生考核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引入社会化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需要引入社会化力量,打破旧有的单一行政评价体制,加入“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让第三方中的众多主体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调查分析农业院校学生素质,进而促进农业院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取得实效的保障措施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要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备的执行机制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工程素养是学生培养的一个子项,但融合了众多技术门类的“工程”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工程教育平台的优势,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主导作用,组成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构建一流教学团队;注重教育教学的系统规范化。努力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工程素养提升体系,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准备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一致性和规范性;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工程素养内容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执行教学质量反馈完善机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时掌握师生的反馈,及时认真处理反馈结果,分享成功经验,确保学生的工程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恒力,胡新和.福祉与责任——美国工程伦理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7(8): 58-62.

[2]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94-101.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大学生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加强农业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