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化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

2016-10-21汪新兵姜培水李荣会

农业与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茶产业对策发展

汪新兵 姜培水 李荣会

摘 要:茶叶是浙江省开化县传统的经济作物。开化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随着开化龙顶名茶品牌的确立,茶叶生产逐步由大众茶向名优茶转变,但生产管理一直都处在无序、分散、低档次的作坊式阶段,优越的自然条件并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优势。本文以长虹乡为试验基地,针对开化县茶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为进一步发展开化茶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15

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边境,拥有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0.54%。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水标准。开化属浙西中山丘陵,溪流、山塘、湖泊众多,温暖湿润,降雨量1814mm,日照时数1712.5h。全境峰峦重叠,山岭连绵,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开化的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PH值一般在4.5~5.5之间。开化的自然环境有利于茶叶生产。

1 现状

1985年开化龙顶名茶被评为“全国名茶”,先后86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金奖,蝉联“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被确认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浙江省著名商标”,2000年开化县被列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随着开化龙顶名茶品牌的逐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生产开化龙顶名茶,逐步由生产大众茶向名优茶转变,但一直都处在无序的、分散的、低档次的作坊式阶段。茶园管理粗放,大面积荒芜,整个产业慢慢走向萎缩。“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茶叶销售难度加大,茶农收益下降,优越的自然条件并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优势。延续茶叶生产的传统优势,发挥开化的自然优越做大做强开化茶产业是广大农技推广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选择具有代表开化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风貌,普遍适合茶树生长,有利茶叶优良品质形成的自然条件,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浙江开化、安徽休宁、江西婺源)核心区的长虹乡为试验基地。

经过观察、问卷、民意测验、访谈等方法收集材料,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综合分析,发现开化茶产业存在如下问题:

基地面积偏大,不能与当地采工相匹配,不能分批勤采,广种薄收;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管理不善,经营粗放,农药、化肥、锄草济的使用不科学;加工环境、机械设备、卫生条件落后;茶树品种过于单一,互补性不强,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处于无序状态;产业人员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商业和营销意识不强,小农经济的纯农民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发育不全,销售渠道不多,产业辐射面不广。

2 对策

2.1 抓基地更新,提升园地质量

根据全乡的村庄人口分布状况对基地面积、茶树品种、标准化茶厂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力求采工力量与基地面积整体匹配,合理布局,科学发展。

根据不同品种发芽特点:淘汰一部分原立地条件差,生长势不好的老茶园。通过台刈 、重剪、深翻、客土、筑堤埂、修林道、施有机肥等技术手段更新老茶园。

基地布局力求与该乡正在开发中的旅游景观点建设相配套,促进旅游景观点的绿化、美化。为以后的旅游业和茶产业辐射面的扩展做准备。

茶园施肥、除草、病虫防治严格按《浙江省茶叶安全种植技术规范》(DB33/T675---2008)标准进行操作。配有环境检测员、植保员、肥料员、农资专用仓库。

建立完整的园地开发、施肥、病虫防治、采摘、加工、农残、产品销售记录档案。

2.2 抓标准化建设,提升加工水平

长虹乡原有作坊式的开化龙顶名茶加工厂30座,每座加工厂的规模均比较小,而且都在居民区或附近,设备简陋,周围卫生条件差,不符合食品安全和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按照总体规划,进行标准化茶厂建设,现在全乡已拥有按《浙江省茶叶安全生产地方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業标准《无公害食品茶叶》”要求建造的标准化茶厂4座(每个片区一座),分布在虹桥、莘田、田坑、五林4个行政村。人员培训后上岗,分片区进行标准化集中加工。

2.3 抓技术培训、 提升队伍素质

长虹乡是一个革命老区乡,人们祖祖辈辈深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大多数茶农的文化、科技水平较低,而且,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浓厚,根据这一特点通过科技讲座、举办培训班、组织评茶会、召开研讨会、现场指导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茶农的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近年来共发放各种科普资料3000多份(册),每年都要举行2~3次技术培训,共有500多人(次)参加培训学习,现已培养产业骨干6人,国家级评茶员5名,一大批产业技术能手,基本适应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2.4 抓协会建设,提升产业协调

按技术规范组织生产的同时,重视各生产单位之间和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2008年组织创办了永欣,顺波两个茶叶专业合作协会,筹集了专门的管理经费,制定了协会规章,通过协会管理和协调,达到相互帮扶与相互制约的目的,使整个产业处在祥和、有序、顺畅的发展氛围之中,克服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产生内耗。

2.5 抓市场培育,提升营销能力

除了本县县城外,北京、上海、宁波、绍兴、杭州等地都有长虹乡茶农设立的开化龙顶名茶销售点,建立窗口,树立品牌和形象,并拥有一批相对固定的外地客户和外地经营合作者,有力地促进了营销能力的提升。

2.6 抓综合开发,提升产业辐射面

做好茶产业副属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台刈下来的茶树杆作为发展食用菌的原料,成功实现了发展黑木耳生产;采集茶果榨油;茶树花作为制作花茶的原料等,力争充分挖掘潜力,增加收益,扩大产业的辐射面,增加附加值。

3 成效

3.1 经济效益

2014年实现产值1800万元,是2010年的4倍。全乡人均茶业收入1285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964元。每667m2产值由原来的562元增加到4186元;茶产业已由原来的全乡第二大农业经济产业,上升为第一大农业经济产业。实现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换。提高了资金和劳动力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原来因茶树品种单一,生产高峰期太集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生产风险大的缺陷。延长全年的实际生产时间,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增加了收入。(附表1)

3.2 社会效益

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使许多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家门口也能

找到工作(1个采茶女工1a的采茶收入平均可达6000元,多的可达8000~9000元)。产业协会引领500多户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面的扩展;生产有续性获得极大提高,解决了集约与分散的矛盾。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就业面的提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一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年妇女)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3 生态效益

经科学管理,整齐美观,一片片的茶园就象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人们在优美、清新的环境中采茶,劳作,收获丰收的喜悦,养身又养心。茶园建设,提高涵养水源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荒山、荒田、荒坡的利用率;提高全乡的绿化率;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化。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茶树栽培学[M].农业出版社,1984:1-10.

[2]张彭年.茶树栽培学[M].农业出版社,1982:1-5.

[3]陈橼.制茶学[M].农业出版社,1986:124-129.

[4]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8-33.

[5]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6]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23-330.

[7]杨文钰.农业生产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13.

[8]魯成银.WTO对中国茶叶发展的影响[J].中国茶叶,2002(5):19-21.

[9]董文霞.我国茶树昆虫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04(2):10-11.

[10]徐永成.世界茶叶经济及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2002(4):3-4.

[11]鲁成银.实施品牌营销推进茶产业升级发展[J].中国茶叶,2010(6):4-5.

[12]冷扬.茶园主要害虫无害化防治技术[J].中国茶叶,2010(7):28-29.

[13]毛祖法.浙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方略研究[J].中国茶叶,2010(10):6-9.

[14]傅萍.建德茶产业发展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10(6):10-11.

[15]郑求星.开化龙顶茶产业现状-浙江省茶产业转型与转升级对策[J].转型升级论坛,2009:121-127.

猜你喜欢

茶产业对策发展
诊错因 知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