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
2016-10-21汪建华
汪建华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對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代成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迁入早稻秧田和本田传毒侵染;6月下旬至7月为二代成虫高峰期,迁入连晚秧田和单季晚稻本田传毒侵染;8~9月受高温影响,灰飞虱种群数量下降,相对传毒扩散减少;10~11月气温适宜,种群数量上升,随晚稻收获而迁入越冬场所活动。观察结果表明,病害的季节性流行是受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特别是秧苗期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关系最密切。
1.发生规律与危害
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其不经卵传毒。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获毒30 min,传毒15 min。病毒初侵染源以外的迁入以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生苗、杂草等)也可作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二至六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10%~30%。 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症状
2.1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2.2典型症状。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中下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3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2.4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3.防治要点
3.1杂交稻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在秧苗期和水稻移栽后20 d内及时进行田间检查,移栽水稻一部分分蘖移栽到病株空穴中,以保证田间苗数,同时将病株带离田边进行焚毁或土埋。
3.2减少早稻来源和病源,防止传毒白背飞虱转入中晚稻田危害,农闲时铲除田间、沟边禾本科杂草,水稻再丝苗,抓好早稻后期白背飞虱防治,减少虫源。在早稻收割后及时清除稻秆和杂草,发病田立即回水耕三区,同时施用碳铵加速腐烂,以免病株再生而残留病源。
3.3加强秧田防治关。①秧田宜选择未发病田,且远离病害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②药剂浸种或拌种。用10%吡虫啉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 h;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按每千克杂交稻种子用10%吡虫啉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 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种后播种。③秧田施药。在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喷施1次农药防治稻飞虱,用25%吡蚜酮水分散颗粒300~600 g/hm2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加48%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喷施1~2次。秧苗移栽前3~5 d再施1次送嫁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秧田感病。④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3.4抓好本田分蘖期防治,降低传毒机率。水稻移栽后7%~10%防治1次稻飞虱,可用40%噻嗪酮悬浮剂或25%噻虫嗪水分散剂或50%吡蚜酮水分散剂,加40%毒死蜱或醚菊酯对水喷雾。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提高防治效果。
3.5发病田及时应急补救。①在秧田期和栽后15 d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下。②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及时拔除病蔸,再从健康稻田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并立即用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控制病害,保产减损。造成绝收田块要选择水稻、玉米以外的适宜作物及时改种。
3.6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和锌肥,提高水稻抗逆力。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发生严重。
(作者单位:611530四川省邛崃市农业和林业局)